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具有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文章,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果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文丛》中的一种。本书由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习五一主编,收录了2013年度全国范围内公开发表的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方面学术水平较高和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比较重要的出版价值。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为什么不问苍生问鬼神?
倡导“保护、管理、引导、服务”的宗教工作理念
一 要认真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切实维护宗教界合法权益
二 要加强和创新宗教事务管理,不断提高宗教工作的法治化水平
三 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开展宗教对外友好交往
四 要支持宗教界加强自身建设,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五 要大力倡导宗教和谐理念,着力促进宗教关系和谐
六 要充分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
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正确理解与科学发展
一 把握并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核心理论
二 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时俱进”的丰富和发展
三 不能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加以教条式理解
四 必须澄清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歪曲及误解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宗教观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哲学的现实性和彻底性转向
一 宗教批判与现实人的关注
二 人的最高本质与人的解放
三 “哲学”的批判与彻底性哲学的产生
从政治批判到经济批判
一 国家的实质与宗教信徒的解放
二 世俗的桎梏与犹太人解放问题
三 宗教的异化与劳动的异化
四 经济批判与宗教批判
马克思批判理论的“从后思索”与“宏大叙事”
一 批判精神的历史传承
二 马克思批判理论的“从后思索”
三 马克思批判理论的“宏大叙事”
四 马克思批判理论的革命变革
论马克思宗教异化批判的社会哲学视域
一 人的类本质异化是宗教异化的实质
二 现实世界的异化是人的类本质异化的根本原因
三 经济异化是宗教异化产生的终极社会根源
四 政治异化是现代公民社会宗教异化兴盛的现实基础
青年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政治哲学意蕴
一 宗教批判的原初动力:追寻自由
二 宗教批判的现实诉求:政治解放
三 宗教批判的价值指向:人类解放
简析马克思论宗教的历史作用
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文化观
一 毛泽东的观点
二 邓小平的观点
三 江泽民等人的观点
四 十六大以来党的宗教文化观的新发展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与一种意识形态的宗教
一 文化学视野下的宗教:宗教乃“文化”或“文化形态”
二 社会学视野下的宗教:宗教乃社会的“意识形态”
三 文化形态与意识形态的相对相关:“瞎子摸象”的启示
四 历史的启示:执两用中与意识形态的中性化
论宗教文化“性”命题的元理论意蕴
引论 宗教诸“性”之辨
一 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宗教与文化关系的阶级视角
二 毛泽东认识宗教与文化关系的民族视角
三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宗教与文化关系的道德视角
结论 宗教文化性的理论地位和现实意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
一 关于宗教工作的领导
二 关于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
三 关于宗教工作的根本任务
四 关于宗教的作用
五 结论
中国特色宗教与社会关系和谐论
一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论
二 宗教与其他社会要素协调论
三 时代价值
宗教存在长期性的两重含义
一 宗教长期性存在具有两重含义
二 宗教存在长期性的一般含义
三 宗教存在长期性的特殊含义
结语
从世界三大宗教看宗教的生理根源
二 世界三大宗教中对生理苦难的反应
三 生理根源在宗教根源中的地位
国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及研究动态
马克思主义与弥赛亚主义
一 共产主义是弥赛亚主义的复活?
二 宗教批判与马克思的“新哲学”
三 无产阶级与共产主义的实现
四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科学而非历史神学
马克思、恩格斯与宗教
一 19 世纪德国的宗教与政治背景
二 青年的、神学的黑格尔主义者们
三 偶像与物神
四 作为毒药与福祉的鸦片:宗教的模糊性
五 恩格斯和《圣经》
结论
理论的继承与路径的探索
一 对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的继承与探索
二 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继承与探索
三 对马克思主义人道精神的继承与探索
苏联时期传统宗教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关系研究
一 俄罗斯传统宗教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碰撞
二 苏联处理宗教文化的得失
三 正确处理宗教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编后缀语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第3辑,2013是201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卓新平。
得书感谢您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第3辑,2013》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