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国内首份以评论为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集刊,由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本册是第2辑。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力图以评论的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本辑设置了“热点评论”“专题评论”“学术书评”“议题述评”“思想对谈”“佳作短评”等栏目,每个栏目有不同的定位,如“学术书评”栏目主要是对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的著作所作的评论;“议题述评”栏目主要刊发对某个产生较大影响的议题进行评论,比如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历史进程中有影响的论争、人物或事件等。
作者简介
编者陈新夏,男,1957年5月生,湖南桃源人。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1月毕业于湘潭大学哲学系本科;1982年1月至1984年4月,在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委党校任教师;1984年9月至1987年9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读研究生;1987年至现在,在首都师范大学政法系任教师。先后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北京市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主要从事马克思社会历史观、人的理论及人的发展现实问题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编委会
热点评论
被搅乱了的解读
一 中西关于“是”和“应该”的不同思路
二 “道路”是从实然走向应然的过程
三 “中国道路之争”的致思之误
“有机马克思主义”、《资本论》哲学与中国道路
一 “有机马克思主义”争论:回顾与评论
二 《资本论》及其手稿研究中的原创性哲学反思
三 中国道路的哲学思路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新的马克思主义吗?
一 有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马克思主义
二 有机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三 有机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结语
专题评论
以异化概念为主线的唯物史观生成史研究
一 异化与唯物史观的生成
二 从费尔巴哈到对黑格尔
陈先达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及其影响
一
二
三
在哲学人生中领悟人生哲学
一 通过哲学认识自己和学习做人
二 获得知识与谋求智慧
三 职业与生活中的自我实现
四 学哲学就要学辩证法
五 轻描淡写之中有风雷
学术书评
蓦然回首:《张申府访谈录》释读
一 基本构架
二 主要特点
三 一般启示
现象学:新维度与单行道
一 引入现象学方法的创新意义
二 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真义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间性逻辑
四 反思现象学的单行道
作为人学的哲学
一 哲学的人学转向
二 人学的理论渊源
三 人性与人的本质
四 人的发展与唯物史观
五 现代化与人的发展
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把握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内在本质
一 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总体视角上把握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本质特征
二 在对西方左翼思潮的批判性解读中凸显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科学性
三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推进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各种新现象的具体研究
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际的“主体”
一 “主体”的内在矛盾
二 “启蒙主体”与“浪漫主体”的对抗与弥合
三 劳动与社会性:主体性的新奠基
四 “施蒂纳事件”:遏制虚无主义
幸福生活的哲学奠基
一 何为哲学:人幸福生活的仆人
二 哲学何为:边界分析与批判
三 哲学为何:推进人的自由和幸福
走向当代中国的深处
一
二
三
找寻马克思学说的思想规定
一
二
三
议题述评
析张一兵文本学研究方法论中的“中国经验”
引子
一 中国经验视野中的张一兵学术思想:“以史为鉴、以史为本”的重视经典的“中国经验”
二 “回到”三部曲的个体的当代中国经验
结束语:我们时代的知识分子需要什么样的中国经验?——“学术自律、回归心性”的中国经验
重启马克思哲学研究的现象学之路
一
二
三
思想对谈
启蒙与马克思:比较研究与当代阐释
一 苏格兰启蒙运动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二 启蒙激进传统与苏格兰启蒙和法国启蒙对马克思的影响
三 德国启蒙运动与马克思哲学的启蒙论域
四 启蒙的当代性及其对中国社会的现实意义
佳作短评
《当代哲学问题九讲》等书评五篇
短评一:《当代哲学问题九讲》
短评二:《在革命与现代化之间》
短评三:《论都市社会》
短评四:《城市与人》
短评五:《我在故我思》
本刊简介及征稿启事
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第2辑)是2017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陈新夏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评论(第2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