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6年第2辑总第19辑)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6年第2辑总第19辑)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对深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内容简介

本书对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做了深入解读和阐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及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等领域的问题展开了视野广阔、富有深度的学术研究和探讨。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编辑委员会

本辑特稿

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

一 认清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意义

二 领会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

三 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践要求

论王岐山的反腐廉政观

一 出发点:现实问题、群众期待、职责意识、历史镜鉴、冷静明察

二 立足点:传统文化、“三个自信”、自我修复、群众基础、分析研判

三 着眼点:尊重规律、明晰权责、政治生态、持之以恒、长效机制

四 聚焦点:监督渠道、监管重点、政治规矩、自身建设、执纪主业

五 发力点:抓早抓小、专项巡视、不留空白、制度创新、和声合力

六 落脚点:治病救人、永葆先进性、核心价值观、“四个全面”、根本宗旨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从哲学和科学的视角认识五大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和科学背景

创新意义及其与协调的辩证关系

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

制度创新的自然之道

协调发展的哲学、科学理解

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开放是发展的必要条件

共享是发展的终极目的

关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认识论思考

一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关于治理问题认识提升的重要结果

二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增加新质规定性的重要体现

三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具有整体认识的重大意义

唯物史观的自由向度

一 历史科学与自然科学

二 历史科学与自由的限度

三 历史科学与人的解放

论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方法论启示

从分工中复归人的自由

一 蒲鲁东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 分工的实质及其表征的历史过程

三 蒲鲁东分工理论的谬误所在

四 对上述两种分工理论的总体评判

政治经济学与社会的再发现:斯密与马克思

一 《国富论》:经济行为与伦理社会

二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重现资本主义社会的真实本质

三 《资本论》:马克思对社会道义论的科学分析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研究

论人类中心主义与可持续发展

一 人类中心主义的含义

二 人类中心主义的历史发展

三 从人类中心主义走向可持续发展

倡导“乐人思水”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 “乐人思水”凝聚着中华水文化的核心精华

二 “乐人思水”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三 倡导“乐人思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析

一 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追求

二 平等是实现自由的根本前提

三 公正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四 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首要原则

试论社会主义价值秩序的构建

一 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

二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三 作为资本主义扬弃形态的社会主义

四 中国社会主义价值秩序的现代重塑

实践的道德维度

一 “剧中人”和“剧作者”的实践与认识:时代的主题与道德的关系

二 “剧中人”和“剧作者”的具体实践:实践应遵循的道德原则

三 “剧中人”和“剧作者”的实践:基本的人类道德具有普遍性的应用

当代资本主义批判

论文化霸权及其理论特征

一 文化霸权理论的提出

二 文化霸权、市民社会与阵地战

三 文化霸权的理论特征

我们能预测资本主义的未来吗

一 前期海尔布隆纳:描述与预测

二 后期海尔布隆纳:对马克思原意的复归

三 从预测未来到分析现实

“资本主义的替代”如何可能

从布坎南国家观看西方意识形态的特点

一 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国家观

二 布坎南国家观评述

三 西方意识形态的技巧和破绽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勤俭“乡村哲学”:历史、理论与反思

一 历史

二 理论

三 反思

工农兵学哲学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一 背景与成因

二 基本状况

三 学哲学的方法及效果

四 评价与反思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意义

一 遵循“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以客观实际作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点

二 强调“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历史的发源地”,找准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点

三 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论断,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四 尊重“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改革主体观,确立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 重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确保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

论科学意识形态

一 导论

二 什么是意识形态

三 科学的意识形态观

四 科学意识形态的特征

五 结语

试论红色经典歌剧《白毛女》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 歌剧《白毛女》的内容、形成背景和过程

二 歌剧《白毛女》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三 歌剧《白毛女》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互联网+”与信息社会

一 社会历史观视域中的信息与信息社会

二 “互联网+”与信息社会的社会生产力

三 “互联网+”信息社会中的生产关系

四 信息社会中的社会交往

五 简要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6年第2辑总第19辑)是2016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

得书感谢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6年第2辑总第19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9辑) 电子书
本刊原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丛》,2019年《论丛》改版为集刊,每年出版发行两辑,栏目重新进行精心设计,本辑为第9辑,主题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总第2期)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主办刊物,本册是总第2期。
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电子书
本书对历史唯物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了梳理和阐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八辑) 电子书
本刊原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论丛》,由北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播基地组织、筹划、编著。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2014)(世界宗教研究丛书) 电子书
收录2014年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领域里具有代表性的原创论文二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