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

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纵观中国历史的政治统治,了解权利机构运作,抽象出中国军阀政治发展的一般性历史模式。

内容简介

作者引出“军阀主义”的概念,并沿用C.M.威尔伯关于“军阀主义”是“一种有组织的政治体系,其中武力通常是权力分配和制定政策的决定因素”的定义。这样,军阀政治统治时期的社会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所形成的政治系统,就成为作者主要关注的对象了。

换言之,对个别具体的军阀的政治行为进行描述,并不是(或并不仅仅是)本书的研究要旨,而是通过“角色”的分类,然后加以系统分析的方式,从而凸显历史描述与政治分析的最佳结合点。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本书的研究路径是“避免对角色作出评价”,而重点在于对体制进行分析。

作者简介

作者齐锡生,早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后赴美国深造,主修国际关系和政治学,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67年至1992年任教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1992年至2002年参与香港科技大学的建校工作并任历史系主任。研究兴趣包括中国近代以来的内政外交问题、国际关系理论和军备战略问题。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译者序 中国军阀与政治文化

中文版序

献给我的父母 致谢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军阀派系的出现

历史背景

1911—1917年军队的作用

1917—1920年军人派系的产生

结论

第三章 军阀派系的构成

个人关系的结合

自身利益的考虑

意识形态上的联系

这些因素在派系结合中的作用

第四章 军事能力:招募新兵

第五章 军事能力:训练

纪律性方面的训练

技术训练

结论

第六章 军事能力:武器和战术

武器

战术和战略

结论

关于地理的重要性

第七章 经济能力

固定的收入来源

特殊的收入来源

军阀财经政策的评价

第八章 军阀政治的行为准则

个人行为准则的特点

对待其他军阀的行为准则

基于政治合法性价值的行为考量

第九章 中国的政治系统

静态分析的局限性

军阀政治的系统分析

中国军阀政治的发展阶段

结论

附录一 1916—1928年间政治军事领导人年表

附录二 1916—1927年间各省最高军事长官年表

附录三 1916—1928年大事年表

附录四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

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是2024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美] 齐锡生。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故都济困:北平社会救助研究(1928~1937) 电子书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第一道防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救助都发挥扶危济困的重要作用。经历清末民初的发展,北平社会救助事业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1927~1937年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本书重回历史语境,深入历史的细部,通过检视北平社会救助活动来梳理其救助实践的多重面相,以期为探寻社会救助事业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培育民间慈善力量,以及促使中国社会救助事业的良性发展提供镜鉴
观念的变迁: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演变(何以中国) 电子书
从观念的词源出发,融会中国思想史三千年,发掘其中超越时代的意义。
中国农民政治信任的来源:文化、制度与传播 电子书
本书以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3年在九个省市进行的农村调查数据为基础,系统运用了制度主义的理论、政治文化的理论与政治传播的理论阐释了我国农民政治信任的来源,认为中国农民对于自身与政府关系的理解是非常独特的,这就意味着我国的治理方式需要走出自己的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之路。
中国中产阶层社会政治态度研究 电子书
一般而言,理想的社会结构是纺锤形,中产阶层在其间所占比重越大,社会越稳定。各种体制的国家,概莫能外。而中产阶层崛起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深刻转型的过程,其间日益复杂多元的社会生态对中产阶层社会政治态度往往造成不同的影响。本书将社会变革的多维因素纳入中产阶层政治态度的分析中来,从本土化入手,构建中国中产阶层社会政治态度分析框架,利用2001年以来的全国调查数据,对中产阶层社会政治态度状况与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