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之镜:日本人笔下的清末上海·南京·武汉

他者之镜:日本人笔下的清末上海·南京·武汉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清末日本人游记中的中国长江中下游三重镇,白描呈现日本中国观的逆向转变。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自觉的当下,在跨文化及比较文学形象学视野下的中国形象研究成为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尤其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日本的中国形象研究也在逐步展开。在此基础上以较长时段的日本人游记为材料开展形象学研究成为可能。

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间,进入清末的中国和进入幕末明治时代的日本关联日益密切。这种关联来自西力东渐近代潮流的强大推动,《中日修好条规》的签订与甲午中日战争的发生成为标志性事件,两国人员往来日渐频繁。来到清末中国的日本人出于不同目的,留下了大量游记。

本书所说“游记”不单指文学意义上的纪行散文,而是扩展到所有行走甚至居留清末中国,以实地考察所获亲身体验为基础撰写的作品。

本书确定在清末中国政治、经济、地理空间上占据特殊位置的长江中下游三重镇——上海、南京、武汉的城市形象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方法,并结合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理念,从形象的三个构成成分,即词汇、等级关系、故事情节出发,以游记为基本史料,白描呈现幕末明治日本人眼中的清末长江中下游三重镇的城市形象,并分析在日本实用主义华夷观逐步确立的呼应下日本的清末中国形象的建构逻辑。

作者简介

作者杨洪俊,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会员。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绪论

上篇 史料解题

第一章 幕末日本人上海游记

第一节 四次遣使之上海见闻录

第二节 岸田吟香的《吴淞日记》

第二章 明治日本人长江中下游游记

第一节 甲午中日战争前部分

第二节 甲午中日战争后部分

中篇 描述与认识

第三章 幕末明治游记所见清末上海

第一节 幕末遣使之地与明治日本人在关内最聚集之地

第二节 港口繁盛 海防凄凉

第三节 上海县城与上海租界的鲜明对照

第四节 生活在清末上海的人们

第五节 清末上海的风俗

第四章 明治游记所见清末南京

第一节 城市交通:驴马轿船车各司其职 马路铁道新筑

第二节 市井商情:大码头谈贸易物产关税 小店铺话买卖世态人情

第三节 人物形象:从高官到乞丐 个体刻画与群体描述

第四节 城市风貌:形胜依旧 古韵犹存 萧瑟没落中艰难恢复

第五章 明治游记所见清末武汉

第一节 武汉概观:九省通衢之形胜与东洋第一之前景

第二节 汉口港与汉口租界

第三节 武汉之华界

第四节 生活在清末武汉的人们

下篇 观念与评价

第六章 “华夷观”的日本视角

第一节 “皇国”为“华”与东洋为“华”之间

第二节 “文明”为“华”与实用主义华夷观的确立

第七章 幕末日本人的中国观

第一节 清末中国的“衰世”

第二节 “鄙夷”视角下的唐土宽厚与愚昧

第八章 明治日本人的中国观

第一节 甲午战争前的日本人的中国观

第二节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日本人的中国观

结语

参考文献

他者之镜:日本人笔下的清末上海·南京·武汉是2022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杨洪俊。

得书感谢您对《他者之镜:日本人笔下的清末上海·南京·武汉》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武汉黄鹤楼故事 电子书
本书讲述黄鹤楼精彩的故事,把名楼的千年沧桑娓娓道来,带你神游仙山,登临诗楼,俯仰天地,观云听涛。从而使你更好地欣赏胜景,品味诗文,领略千古名楼的精魂神韵。
逝去的风流——清末立宪精英传稿 电子书
本书作者从报刊和文献辑录相关史料,筛选出八十余位立宪精英,包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丘逢甲、吴贯因、马相伯等,记录其生平事迹,勾勒出立宪群英的整体风貌,为读者了解当时的立宪精英与政治生态提供读本。
以“小”生存的日本人:日本小巧文化的启示 电子书
5个方面阐述日本缩小型文化的特色。
清末中日文人交游录 电子书
“中日文化交流史”丛书之一。本书以中国首任驻日公使团为中心,聚焦于“文人外交官”的特性,考察了他们在日期间对异国社会文化的理解,以及他们因此而触发出的外交论和“经国济民”观。对于公使团的中心人物何如璋、黄遵宪来说,离开近乎闭关的祖国,理解异国的社会文化,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衡量事物的尺度、价值观都要重新建立。然而,他们有着文化人的教养,富有敏锐的感受力,他们既富有为国为民的使命感,也有文人的好奇心
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 电子书
一本面向大众读者的通俗历史读物,被称为 “日本近代史最前端”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