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法视野下的谎言

证据法视野下的谎言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规范证据法应对谎言进行预防和评价。

内容简介

证据法应当对预防谎言、识别谎言与评价谎言的途径、方法和标准加以规范。一方面尽可能减少谎言对事实认定准确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保证事实调查与司法审判过程的合理性、正当性以及公正性。以证据法视野下谎言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为线索,本文分六章对所涉及的问题加以分析,具体如下:第一章“绪论”论述了本文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第二章“证人的诚实性问题”论述了证据法中证人诚实性的问题。第三章“对证人谎言的弹劾”论述了通过证明证人说谎以弹劾证人的不同方式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其带来的不公正影响。第四章“谎言对证据可采性的影响”论述了诉讼过程中出现的谎言对证据可采性产生的影响。第五章“谎言的识别方法”论述了识别谎言的各种方法,包括这些方法各自的特点及不足。第六章“刑事被告谎言与证明力评价”论述了对刑事被告谎言的评价与证据的证明力评价之间的关系。

作者简介

李小恺,中国政法大学证据法学院2014级博士研究生毕业,师从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王进喜教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谎言的概念

一、谎言的定义

二、谎言的构成要素

三、谎言在证明活动中的两个角色

第二节 谎言的相关性

一、说谎行为与谎者的动机

二、谎言内容与事实真相

三、对证人说谎的怀疑与证人证言可信性

四、谎言存在的必然性与谎言认识的局限性

第三节 谎言的表现形式

一、谎者的表达方式

二、谎言的破绽和线索

三、谎言的历史表现和当前表现

第四节 本文的结构

一、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二、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与本文研究目的

第二章证人的诚实性

第一节 证人的说谎动机

第二节 证人的诚实义务

一、证人出庭作证义务

二、证人宣誓制度

三、证人的伪证责任

第三节 证人权利对其诚实性的保障作用

一、证人的一般权利

二、证人的特免权

第四节 我国的证人诚实性现状

第三章对证人谎言的弹劾

第一节 弹劾证人谎言概述

一、弹劾证人谎言

二、弹劾证人谎言与证明案件事实之间关系的辨析

第二节 利用证人的偏见与证言的矛盾弹劾证人谎言

一、证人的偏见

二、证言的矛盾

第三节 利用证人诚实与否的品性弹劾证人谎言

一、品性证据与证人诚实性的相关性分析

二、与证人诚实与否之品性有关的弹劾规则

第四节 利用证人先前不一致陈述弹劾证人谎言

一、证人先前不一致陈述的相关性分析

二、以证人先前不一致陈述作为弹劾证据的具体要求

第五节 我国质证制度对证人谎言的弹劾作用评析

一、我国质证制度在弹劾证人方面的作用

二、我国质证活动中尚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谎言对证据可采性的影响

第一节 诚实性对证人适格性和证言可采性的影响

一、诚实性对证人适格性的影响

二、对证言可采性的影响

第二节 使用谎言策略所获口供的可采性

一、在讯问中使用谎言策略的必要性和容许性

二、对采用欺骗手段所获口供的排除标准

三、我国对于以谎言策略获取口供的态度

第三节 禁止反言规则

一、禁止反言规则概述

二、禁止反言规则对证明活动的影响

第五章谎言的识别方法

第一节 传统的谎言识别方法

一、神识法

二、刑识法

三、人识法

第二节 测谎的适用性

一、测谎概述

二、测谎结论的可采性讨论

三、我国测谎结论的适用状况

第六章刑事被告谎言与证明力评价

第一节 刑事证据证明力评价中对被告谎言的识别

一、对刑事被告口供的证明力评价

二、谎言识别在评价被告口供证明力时的作用

第二节 对被告是否谎供的判断

一、对被告谎供的判断过程分析

二、谎言误判及其成因分析

三、预防谎言误判对评价口供证明力产生的不利影响

第三节 以被告谎言为依据形成的推论

一、以被告谎言为依据的推论风险

二、英国对被告谎言的裁量性警告

三、对被告谎言证明力风险之防控方式的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证据法视野下的谎言是2015年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作者李小恺。

得书感谢您对《证据法视野下的谎言》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近代法律人的世界 电子书
本书收录了近代多位法律人的人生经历和法学思想。
写给老板的法律课 电子书
为老板提供全方位的法律防范指南,老板处理法律纠纷、规避运营风险的红宝书。
写给老板的财务课 电子书
如何快速看懂公司财报,学会利用财务管控来进行公司经营,一本书看透公司财务管控。
行动中的劳动法律 电子书
以统计分析方法,揭示以《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为代表的劳动法律的执行情况和效果,分析影响劳动法律落实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近代中国的法律与政治 电子书
本书不仅充分展示了近代法律史研究的前沿成果,也为法律史研究扩展了新领域,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