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指出了“中国礼仪之争”在明清史、教会史、中西文化交流和比较经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内容简介
“中国礼仪之争”是发生在明末清初的中国,扩展到欧洲,并对此后的西方和中国文化产生影响的大事件。争论的核心关乎中国人的祭祀仪式,如“敬天”“祭祖”“祀孔”等礼制。徐光启等儒家天主教徒皈依后保持祭祀,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则以“补儒易佛”的宽容态度加以容纳。这种做法后来受到怀疑,终于在康熙年间酿成冲突。
莱布尼兹、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参与论战,欧洲“汉学”对此形成一系列看法,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中国思想史。
作者简介
作者李天纲,1957年生于上海。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上海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基督教研究。现为复旦大学哲学系宗教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美国旧金山大学利玛窦中西文化历史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著作有《文化上海》《老上海》《中国礼仪之争》《心同东西》《大清帝国的城市:十九世纪英国铜版画》《马相伯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英文,与朱维铮、陆永龄等合著)。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当代中国人文大系”出版说明
序
前言
一、世界性的议题
二、比较文化
第一章 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变
一、缘起
耶稣会人文主义
会内的“礼仪纠纷”
二、争论大爆发
修会间的争执
阎当与康熙
三、中西大遭遇
铎罗使团
俱伤的结局
四、争论的余波
大混乱
“葡萄酒外交”
1939年大翻案
第二章 “中国礼仪之争”的汉语文献
一、关于汉语文献
中国古籍记录
罗马汉语文献
文献价值
二、两个典型文本
《草稿》
《赣州堂夏相公圣名玛弟亚回方老爷书》
三、几个争论焦点
调查要点
祭天地
祭祖
祀孔
杂祀
四、关于文献写作和作者
文献写作
福建世家:严氏父子、李氏兄弟
江南学者:夏大常、丘晟、张星曜
第三章 “中国礼仪之争”的文化史意义
一、宗教抑或伦理
“中国礼仪之争”与西方“汉学”
人文主义:中国文化的定性研究
二、北京和罗马
近代外交之先河
本土化神学
三、“西学”与“汉学”
“中国礼仪之争”对明清思想的影响
清末民初宗教思想衍流
结语
参考文献
中文著作
中文资料
中文论文
西文论著资料
附录一 教宗克莱芒十一世通谕《自那一天》(1715)
附录二 洪意纳爵等《祭祀问答》(二种)
一
二
附录三 李九功《证礼刍议》
《证礼刍议》引
议吊丧礼
议安葬礼
议祀祖先礼
议祀孔子礼
附录四 中国礼仪之争:研究方法及其拓展
一、引言
二、汉语文献之应用
三、西文史料之引进
四、余论:研究范式之转换
后记
再版后记
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是2019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天纲。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礼仪之争:历史、文献和意义》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