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新编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跨学科理论视野,以社会学理论为依托,选取当前与社会学交叉且颇具影响的学科理论作为考察对象,通过对其理论发展历程的历史追溯、理论状况的深度描述和当代变动趋势的研读预判,展示了社会学在当代跨学科研究领域中的理论魅力。
本书的最大特色就是从跨学科的角度来系统梳理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当代走向,体现了当代社会学理论的跨学科渗透力和影响力,是国内第一本从跨学科角度来系统介绍社会学理论发展历史和当代趋势的著作。
作者简介
作者文军,社会学博士。主要从事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理论、发展社会学与城乡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现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兼任民政部全国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校社会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社会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曾先后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出版20本各类著(译)作、教材(含合著),学术成果曾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社会学理论脉络及其当代趋势
第一节 理论、社会与社会学理论的内涵
一、什么是“理论”?
二、什么是“社会”?
三、什么是“社会学理论”?
第二节 社会学理论发展脉络及其主要类型
一、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
二、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类型
第三节 社会学理论研究的危机与当代转向
一、社会学理论研究面临的主要危机
二、当代社会学理论的重构与转向
三、非主流社会学理论的兴起及其影响
第四节 当代社会学理论趋势与跨学科的兴起
一、当代社会学理论发展的主要趋势
二、当代跨学科理论研究的兴起及其影响
第二章 政治社会学理论及其当代发展
第一节 政治社会学理论何以可能
一、政治社会学的思想萌芽和政治学源头
二、政治社会学的社会学渊源
第二节 政治社会学的学科化发展
一、韦伯的官僚制度理论和政治权威合法性理论
二、帕累托、莫斯卡和米歇尔斯的精英理论
三、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四、托克维尔的民主理论
第三节 政治社会学理论的当代发展
一、利普塞特的社会民主基础思想
二、迪韦尔热的政治社会学思想
三、阿尔蒙德的结构功能主义系统论和公民文化理论
四、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
五、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
第四节 当代政治社会学理论的新论域
一、关于权力与政治的研究
二、关于国家与治理的研究
三、关于公民社会与公民身份的研究
四、关于社会运动与斗争政治的研究
第三章 经济社会学理论及其当代发展
第一节 经济及其在传统社会学研究中的地位
一、“经济”的概念及其社会学含义
二、经济在古典社会学理论中的地位
第二节 经济社会学理论的兴起及其意义
一、经济社会学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二、当代经济社会学理论兴起的意义
第三节 社会学理论的经济转向及其方法论特征
一、经济转向的背景及其意义
二、社会学经济转向的方法论特征
第四节 当代社会学理论中的经济解读
一、行动与秩序的经济解读
二、社会结构的经济解读
三、后现代视野中的经济解读
第五节 对当代经济社会学理论的评论与反思
一、经济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二、对当代经济社会学理论的反思
第四章 法律社会学理论及其当代发展
第一节 法律及其在传统社会学研究中的地位
一、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法律
二、作为一种社会秩序的法律
三、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法律
四、作为一种阶级统治工具的法律
五、作为一种社会秩序和社会行动的法律
第二节 法律社会学理论的兴起及其意义
一、法律社会学理论的兴起
二、法律社会学理论兴起的意义
第三节 当代社会学理论的法律面向及其方法论特征
一、社会学理论的法律面向
二、当代法律社会学的方法论特征
第四节 当代法律社会学理论的法律解读
一、当代法律社会学家对传统法律社会学理论的认同
二、当代法律社会学家对传统法律社会学理论的批判和发展
第五节 对当代法律社会学理论的评论与反思
一、对法律社会学概念的辨析
二、方法论上的反思
第五章 传媒社会学理论及其当代发展
第一节 传媒社会学的发展脉络与理论渊源
一、传媒社会学的社会学理论渊源
二、传媒社会学的传媒学理论渊源
第二节 当代传媒社会学理论的主要流派
一、媒介系统依赖论
二、传播基础结构论
三、多伦多学派
第三节 当代传媒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调查研究法
二、内容分析法
三、控制实验法
四、民族志方法
五、案例研究法
六、话语分析法
第四节 对当代传媒社会学理论的评论与反思
一、实证主义研究传统
二、人文主义研究传统
三、批判主义研究传统
第六章 教育社会学理论及其当代发展
第一节 社会学理论的教育学溯源
一、教育社会学诞生的历史背景与思想渊源
二、“教育”的古典社会学理论渊源
三、教育社会学理论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取向
一、功能取向的教育社会学理论
二、冲突取向的教育社会学理论
三、互动取向的教育社会学理论
第三节 当代“新”教育社会学及其理论趋势
第四节 教育社会学研究的理论范式及其演进
一、“前范式”时期
二、“规范性理论范式”时期
三、“证验性理论范式”时期
四、理论范式的竞争时期
第五节 对当代教育社会学理论的评论与反思
第七章 历史社会学理论及其当代发展
第一节 社会学与历史学的理论谱系
第二节 历史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及特征
一、古典社会学时期:历史社会学的暧昧期
二、现代社会学前期:历史社会学的冰冻期
三、现代社会学后期:历史社会学的振兴期
四、当代社会学时期:历史社会学的黄金期
第三节 当代历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形态
一、安德森:历史研究中的“过渡”与“系谱”
二、沃勒斯坦:“世界体系理论”
三、迈克尔·曼:“权力中心的去中心化”
四、布罗代尔:对历史变迁的长时段研究
五、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
六、吉登斯:“晚期现代性思想”
七、罗伯逊:“全球化理论”
第四节 当代历史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视角
一、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
二、结构化分析视角
三、权力分析的视角
四、公民权分析视角
五、文明的分析视角
六、阶级分析视角
七、全球化分析视角
八、综合性分析视角
第五节 当代历史社会学理论的前景及困境
第八章 民族社会学理论及其当代发展
第一节 民族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
一、民族社会学的发展渊源
二、中国民族社会学的发展渊源
三、民族社会学中的重要概念
第二节 民族社会学的传统理论范式
一、种族主义族群关系理论
二、族群关系同化范式
三、多元文化主义范式
四、冲突理论范式
第三节 民族社会学理论的当代发展
一、族群关系理论研究
二、族群认同理论研究
三、民族主义理论研究
第四节 当代民族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新领域
一、种族隔离研究
二、族群不平等与歧视研究
三、民族关系中的民族认同
第九章 宗教社会学理论及其当代发展
第一节 宗教社会学理论脉络及其特征
一、传统与经典:宗教社会学理论的初次诞生
二、回归与复兴:宗教社会学理论的二次浪潮
三、突破与多元:宗教社会学理论的新近发展
第二节 当代宗教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形态
一、世俗化理论
二、宗教市场理论
三、新世俗化理论
四、多元宗教现代性理论
第三节 当代宗教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范式
一、进化主义范式
二、功能主义范式
三、冲突主义范式
第四节 对当代宗教社会学理论的评论与反思
第十章 文化社会学理论及其当代发展
第一节 文化及其在传统社会学理论中的地位
一、“文化”的概念及其社会学含义
二、文化在古典社会学理论中的地位
三、当代社会学中的文化研究与文化理论
第二节 文化社会学理论的兴起及其意义
第三节 社会学理论的文化转向及其方法论特征
第四节 当代文化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视角
一、行动与秩序:格尔兹与亚历山大的文化解读
二、阶层结构:汤普森与布迪厄的文化解读
三、后现代视野中的文化解读
第五节 对当代文化社会学理论的评论与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一、外文著作
二、外文期刊
三、中文著作
四、中文期刊
后记
当代社会学理论是2019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文军。
得书感谢您对《当代社会学理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