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思想史散论

中国史学思想史散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深化,中外史学比较以及民族文化特点的理解,都要求我们把史学思想史的学科建设好。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史学思想内容很丰富,归结起来是两个部分:一是史家(包括思想家)对客观历史的认识;二是关于史学工作方面的认识。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又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历史社会和历史过程的认识,二是对历史发展动力的认识。

关于历史社会、历史过程有各种观点,如历史发展规律论,历史进化的观点,历史变化趋势、大势的论点,历史退化的观点,历史循环论、历史停滞论,还包括气运观点、文明形态运转等各种提法。关于历史动力的见解,有天意史观,神权史观,重人事的史学思想,其中又有民本观,英雄史观等;还有经济史观、地理环境论等。

我们又有新的视野和视角,诸如生态问题、疾病问题、金融问题、科技问题等都会涉及历史盛衰的认识。关于史学工作的认识,也有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工作”的问题,这涵盖史料学观点、历史编纂思想和主张、历史文学观点和历史研究方法论。二是“为什么工作”,这一方面体现为史学价值论、史学功能的观点。史学家治史总是有一定的目的,对治史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思想家对史学工作的价值,对史学工作在学术中的地位,同样有自己的见解。

在中国史学史上,就有诸如“垂训”的观点、“资鉴”的思想、史学“经世致用”的观点以及爱国主义史学思想等。这里要注意的是,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史家、思想家那里,即使是同一命题,却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

作者简介

作者汪高鑫,安徽休宁人,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与中国史学思想史。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务院、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和教育部等基金项目多项。曾多次赴韩国、中国台湾等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探索丛书编辑委员会

出版说明

历史、历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

传统历史编纂学的“求真”理念

史学“致用”思想与传统历史编纂学的发展

“实录”与“宣汉”:汉代史学思潮的两种取向

五德终始说与汉代史学的正统观念

论中国古代的经学与史学

今文经学与史学的近代化

经史尊卑论三题

一、《汉志》“史附于经”问题

二、宋代“荣经陋史”观问题

三、明清“六经皆史”说问题

易学与历史思维的民族特性

一、中国的史学与易学有着不解之缘

二、易学对历史思维方式的具体影响

秦始皇历史意识散论

一、以历史作借鉴,议定皇朝制度

二、刻石与焚书:政治对史学的利用和干预

陆贾的历史著述与历史思想

(一)“逆取而以顺守之”:对历史治乱兴衰的一种理解

(二)“三圣”说与古今论:关于历史变易与发展的表述形式

贾谊对历史盛衰之理的探讨

一、“攻守之势异”:对秦朝历史盛衰之理的考察

二、“民无不为本”:贾谊仁政思想的核心

三、以礼治国:贾谊的政治历史秩序论

(一)关于礼治的历史考察

(二)关于礼治的基本主张

《淮南子》历史哲学三题

一、历史阶段论

二、历史变易论

三、历史决定论

(一)君主要以无为为本

(二)君主以民为本

董仲舒与汉代史学思潮

“三统”说与董仲舒的历史变易思想

司马谈与《史记》

一、对《史记》的发凡起例

二、对学术史的总结与批评

《史记》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

一、“圣王同祖”:政治统绪认同意识

二、华夷一体与民族一统:民族国家认同意识

三、“九州一统”:国家地理认同意识

司马迁“成一家之言”新论

(一)私家说

(二)一子说

(三)史家中之一家说

(一)“究天人之际”

(二)“通古今之变”

(三)“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论刘歆的新五德终始历史学说

一、新五德终始说是刘歆而非刘向的历史学说

二、新五德终始学说及其创立的政治动机和历史依据

三、新五德终始说蕴含的历史思想

论班固史学思想的神意化倾向

(一)从《汉书·董仲舒传》的设立来看

(二)从《汉书·五行志》的编撰来看

(三)从《白虎通》所宣扬的天人理论来看

何休对公羊“三世”说的理论构建

(一)何休的“三世”说与其“三统”说之间的关系

(二)何休的“三世”说与其“异内外”说之间的关系

论荀悦的历史编纂思想

一、论历史撰述的作用

二、论“立典有五志”

三、《汉纪》的直书精神

论袁宏史学思想的玄学倾向

一、“道明其本,儒言其用”

(一)从《后汉纪》的撰述宗旨来看

(二)从《后汉纪》的学术发展观来看

二、为政“贵在安静”

(一)袁宏主张法先王无为之道

(二)袁宏对历史上统治者因其“多欲”而导致“民疲”提出了批评

三、智者顺势而为

(一)袁宏认为统治者要懂得顺人之性的道理

(二)袁宏主张人生应该“顺势而为”而不能“过其才”

刘知幾班马优劣论平议

对司马光历史盛衰论的再认识

一、“天地万物皆有消息盈虚”

二、“君者所以治人而成天之功”

三、余论

司马光、范祖禹唐史观点不一致论

一、唐史评判标准不尽相同

二、编年系事书法不一致

三、结语

朱熹和史学

(一)注重从文字、文体着眼来考辨史料的真伪

(二)注重用第一手和权威性的资料来考辨史料的真伪

(三)注重从义理着手来论断史料的真伪

(四)从是否有悖于情理来考辨史料的真伪

朱熹的史论和史学评论

(一)三代、汉唐分论

(二)历史人物评论

(三)史论标准

(一)论经史关系

(二)论史书体裁

(三)论史书语言

(四)论史书笔法

白寿彝民族史学理论述略

一、中国通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的历史

(一)对“中国”这个概念的认识

(二)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中国历史的疆域问题

(三)要重视中原以外地区少数民族历史的叙述

二、历史教育要关注国内民族团结的历史前途

论白寿彝先生对汉代史学思想史的研究

一、西汉史学思想的特点是正统与异端的对垒

二、两汉之际史学思想的折中主义倾向

(一)表现在对刘汉政权建立的评述上

(二)表现在对司马迁的评价上

(三)表现在历史文献的整理上

三、余论

后记

中国史学思想史散论是2010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汪高鑫。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史学思想史散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西方文化思想史 电子书
本书是大学公共课系列教材之一。
先秦文艺思想史 电子书
本书将文艺思想史研究与历史、思想史的研究融会贯通起来,揭示文艺思想中蕴含的文化历史内涵。
20世纪中国史学论集(第八卷) 电子书
本书是关于20世纪中国史学的论集,是作者瞿林东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所撰写的论文和评论的汇辑。
北京史学(2020年春季刊) 电子书
《北京史学》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辑的学术刊物,本册是2020年春季刊。
北京史学(2018年春季刊) 电子书
《北京史学》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辑的学术刊物,本册是2018年春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