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两晋时期思想多元、崇尚人的个性、文艺至上的精神是如何形成的?
内容简介
两晋陆机、王羲之、顾恺之分别在文学、书法、绘画上成为我国文艺史上的精神象征。两晋文艺的自觉、繁盛及两晋独特的政治、哲学催生出鲜明的精神与美学风格。
西晋文艺主要从堕入卑俗、回归凡俗方面第一次熔铸成世俗精神和普遍的华美之风。东晋文艺从超越形式、尘俗和功利方面第一次凝塑成超越精神和明显的“清”、“淡”、“雅”美。两晋许多典型的文艺现象既促成又彰显两晋文艺的精神和美学风格。人伦日用精神缺失而关怀人性精神张扬的两晋文艺在文艺品格、思想、美学风格等方面给后世文艺以鉴戒。灵光频现的东晋文艺在文艺的哲理、山水审美、无功利的文艺及“清”、“淡”、“雅”美方面为后世文艺奠定根基、揭开序幕。
作者简介
作者陈志刚,男,1977年生,汉族,云南曲靖人,文学博士,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讲师。2000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文学学士。2000~2004年,在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第一中学任教。2007~2017年,师从著名学者云南大学教授张国庆先生攻读硕士、博士,先后获哲学硕士、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史、文论的教学研究,在《云南大学学报》、《学术探索》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曾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成果文库》编委会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成果文库》编辑说明
两晋文艺精神的一次整体探究
前言
第一章 “文艺至上时代”中的两晋文艺及其精神象征
第一节 “文艺至上时代”中的两晋文艺
第二节 陆机:两晋文学精神的象征
第三节 王羲之:两晋书法精神的象征
第四节 顾恺之:两晋绘画精神的象征
第五节 两晋文艺精神初论
第二章 西晋文艺的世俗精神
第一节 西晋文艺的基本状况
第二节 西晋文艺的世俗精神
一 堕入卑俗
二 回归凡俗
第三节 西晋文艺世俗精神的成因
一 非正义性的政权
二 前治后乱的政局
三 不成功的分封制
四 儒学的庸俗化
五 玄学的功利化
第三章 西晋文艺世俗精神的美学显现:华美
第一节 尚丽的西晋世风
第二节 华美的西晋文艺
第四章 东晋文艺的超越精神
第一节 东晋文艺的基本状况
第二节 东晋文艺的超越精神
一 超越形式
二 超越尘俗
三 超越功利
第三节 东晋文艺超越精神的成因
一 “王与马,共天下”的门阀政治
二 回归儒家原始精神的东晋儒学
三 玄学对东晋士人的全面影响
四 东晋佛学的兴盛
第五章 东晋文艺超越精神的美学显现:“清”“淡”“雅”之美
第一节 东晋文艺的“清”之美
第二节 东晋文艺的“淡”之美
第三节 东晋文艺的“雅”之美
第六章 两晋文艺精神个案考察
第一节 陶渊明对东晋文艺精神的平衡
一 平衡的可能性
二 陶渊明的文艺精神
三 陶渊明对东晋文艺精神的平衡
第二节 从西晋“金谷园”的世俗到东晋“兰亭”的超越
一 “士当身名俱泰,何至瓮牖哉”
二 “我卒当以乐死”
三 从世俗封闭走向超越开放
第三节 两晋音乐赋的新变与两晋文艺精神
一 汉魏音乐赋的嬗变
二 两晋音乐赋的新变
三 简远之趣与“嵇阮”情结
第四节 诗书画结合的初步成型与东晋文艺精神
一 诗与画的结合
二 诗与书的结合
三 书与画的结合
第五节 两晋文论的文艺精神
一 实用文艺精神
二 审美文艺精神
三 超越文艺精神
第七章 两晋文艺精神的文艺史意义
第一节 两晋文艺精神总论
一 两晋文艺精神之演变
二 关怀人伦日用文艺精神的缺失与关怀人性文艺精神的张扬
三 两晋文艺的艺术精神
第二节 西晋文艺世俗精神的文艺史意义
一 对人品与文品关系的启示
二 思想的多元
三 文艺的华美之风
第三节 东晋文艺超越精神的文艺史意义
一 诗含哲理
二 自然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
三 无功利的文艺观
四 “清”“淡”“雅”美的肇端
附录一 西晋文学三题
一 西晋文学对愤慨、灾难的抒写
二 西晋“绮靡”文学观
三 西晋文学的意义
附录二 魏晋文学“失眠”场景的原因及文学史意义
一 魏晋文学经典“失眠”场景
二 魏晋文学“失眠”场景频繁出现的原因
三 魏晋文学“失眠”场景的文学史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世俗与超越:两晋文艺精神新论是2020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陈志刚。
得书感谢您对《世俗与超越:两晋文艺精神新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