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集思想性和可读性、学术性和普及性为一体,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当代化、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基本特点。
内容简介
本书共计17万字左右。全书收集了作者在重要报纸、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过的短篇学术论文和学术演讲40余篇。每篇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集理论性和可读性为一体,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当代化、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基本特征。本书既有对经典思想和著作的当代阐释,也有对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热点和前沿的追踪,还包括了作者在当代语境中的一些创新性提法,集中体现了作者多年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和思想创见。
作者简介
作者罗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政治哲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范畴》等课题,著有《论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等专著,发表论文多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言
一 马克思仍然是我们时代的思想家
跨越时空的对话
让马克思与我们同行
一
二
三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成为什么
一
二
三
马克思主义是一块什么样的整钢
一、研究对象的总体性
二、思维方式的总体性
三、理论体系的总体性
二 历史唯物主义新的内涵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意义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意义
二、历史唯物主义对现代的资本命名
三、历史唯物主义开启了展望未来的思想方向
四、历史唯物主义确立的实践主体性精神
赋予历史唯物主义新的内涵
一、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命名
二、作为实践贯穿的历史内在论
三、回到感性的现实实践本身
历史唯物主义阐释的当代变化
一
二
三
历史进程并非那样绝对
超越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抽象对立
一
二
三
四
三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
二
三
在历史学研究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一、人民创造历史的群众史观
二、人民主体性的价值立场
三、发展变化的历史性原则
四、辩证的总体性思维方式
真正的启蒙就是要拒斥启蒙神话
一、启蒙何种意义上是神话和被神化了
二、马克思作为击穿启蒙神话的旗手
三、我们如何面对启蒙
在复兴与启蒙中开启未来
一
二
三
中国强起来,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指导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方法论原则
三、用历史唯物主义把握中国当代现实
四 历史唯物主义的存在论意蕴
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
一、告别思辨本体论
二、开启社会历史存在论
三、对象化活动中的存在论意识
四、存在作为实践中展开的循环过程
五、为解释学循环奠基的存在论循环
作为第一哲学的政治哲学
一
二
三
价值作为存在论范畴
一
二
三
个人现在受抽象的统治
一
二
三
四
警惕应用的形而上学
五 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性批判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四个论题
生产方式批判范式的核心地位
一
二
三
詹姆逊对生产方式批判的坚持
一
二
三
资本现代性的辩证逻辑
一、时间—空间的辩证法
二、具体—抽象的辩证法
三、主体—客体的辩证法
小结
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新视角
六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政治
马克思主义不是专制主义
一、对现代自由民主制度的批判
二、实践中的偏离
三、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性
马克思自由概念三问
新时代如何重新定义政治
中国实践需要什么样的政治理念
一、告别消极政治
二、如何继承革命政治
三、建构性政治的内涵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
一
二
三
七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
如何推进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卢卡奇眼中的正统马克思主义
一
二
三
对卢卡奇的三种误判
拉墨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误识
一
二
三
结束语
国外社会主义研究的新动向
八 建构性马克思主义的提出
当代中国能否实现具有原则高度的实践
建构性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巩固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下篇
建构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念
一、作为后形而上学存在论的历史唯物主义
二、历史作为揭示人类存在总体的总体性范畴
三、历史作为实践展开的建构性过程及其建构性精神
四、建构性的历史概念是建构性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当今时代的建构性精神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重意义
一、阶级叙事与人类立场
二、革命叙事与建设实践
三、解放叙事和救亡运动
迎候马克思是2019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罗骞。
得书感谢您对《迎候马克思》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