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基于实地调研和多学科方法,该书探讨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填补了研究空白。

内容简介

该书基于广泛实地调研和多学科研究方法,对西南边境地区总人口、跨境民族人口、流动人口的空间格局演变机制、影响等进行了探讨,弥补了系统研究边境地区人口的空白,首次将地缘环境作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自然变动引致指数和机械变动引致指数。研究结论认为:(1)自然环境决定了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基本格局;(2)经济发展是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根本动力;(3)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与地缘政治经济环境关系密切;(4)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外力不足;(5)西南边境地区某些区域人口增长并没有对自然环境带来压力,反而刺激了自然环境承载力的加大。

章节目录

封面

书名页

版权页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序言

摘要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五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六节 相关概念

第二章 中国西南边境地区地理环境

第一节 研究区域范围界定

第二节 西南边境地区自然地理环境

第三节 西南边境地区人文地理环境

第三章 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的地缘环境演变

第一节 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相关理论

第二节 1949年以来西南边境地区地缘环境演变

第三节 西南边境地区地缘政治经济演变的特点及机制

第四节 西南边境地区地缘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第四章 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

第一节 西南边境地区人口概况

第二节 西南边境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演变过程

第三节 西南边境民族人口空间格局演变

第五章 中国西南边境地区流动人口空间格局演变

第一节 流动人口基本概况

第二节 流动人口空间格局的静态描述与动态比较

第三节 流动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特征

第四节 对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总体评价

第六章 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机理

第一节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机制研究

第二节 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引致因素

第三节 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机理

第七章 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

第一节 人口空间格局与边境社会、经济、安全的关系

第二节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对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第五节 人口空间格局演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与展望

第二节 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研究是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阳茂庆。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西南边境地区人口空间格局演变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空间回归模型的理论应用与扩展 电子书
空间回归模型是空间经济学在计量经济学领域的全新拓展,其对空间结构的检验和空间关系的衡量弥补了传统计量经济领域空间同质性研究的不足,为研究现实经济现象的空间异质性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本书立足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前沿,创新性地引入wu-hausman统计量和空间回归模型对中国FDI的空间格局以及空间结构的稳定性进行了验证,通过实证分析探究多类型空间回归模型在应用领域的拓展。
中国2008年温室气体清单研究 电子书
本书包括: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综述、2008年中国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清单、2008年中国农业活动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温室气体清单、2008年城市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清单。
精神障碍康复:社会工作的本土实践(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文库·社会工作研究系列) 电子书
本书可以直接用来培训我国精神医疗社工工作人才,推进精神病康复服务中的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
远去的森林:一个西南县域生态变迁的社会学阐释 电子书
生态危机是人类当下面临的最严重的困境。本书以一个中国西南县域60余年的生态变迁为案例,通过对田野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分析与梳理,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生态危机产生的深层原因,为生态危机的治理建言献策。农村生态问题的产生及加剧与现代性因素密切相关,国家权力、现代科技和市场体系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恶化的非预期后果。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对现代性进行深刻反思,同时积极吸收民间传统的生态智慧。
洞庭湖与古云梦泽的演变及荆湘水文化 电子书
本书内容包括缘起两湖平原主要自然地理特征、长江荆江段(荆江)形成与演化的文化觅踪、古云梦泽形成与演变的文化印记、洞庭湖与洞庭湖水系形成、演变的文化觅踪、水文化与水利工程、历史时期两湖平原围湖垦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