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重构“体用说”,提倡表达自由和媒介融合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以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重新解读传统“体用说”,并提出“技术前提论”以取代“技术决定论”,指出在法治社会中,表达自由是公民实现其表达权的权利前提,媒介融合则是公民实现其表达权的技术前提。作者关于表达自由、媒介融合及博客自媒体等内容自有心得,而展望媒介融合趋势下我国表达自由的实现前景,更显出其对社会进步所持的理性态度和人文情怀。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一
序二
绪论
第一章 表达自由概说
第一节 表达自由的界定
一、表达自由的称谓
二、表达自由的内涵
三、表达自由的外延
四、表达自由的主体
第二节 表达自由的主要特征与价值
一、表达自由的主要特征
二、表达自由的价值
第三节 知情权:实现表达自由的前提条件
一、知情权与信息获取自由
二、知情权与信息公开制度
三、知情权与媒介传播权利
第二章 媒介融合趋势分析
第一节 媒介的生态系统观
一、关于“媒介”的解释
二、媒介的生态系统观
第二节 媒介融合的多维分析
第三节 以网络化数字媒介为代表的融合传播时代
第三章 媒介融合趋势对表达自由的影响
第一节 作为组织的媒介融合与表达自由
一、媒介组织的分类
二、媒介组织的公共性
三、从公民权利到职业权利:“新闻自由”
四、作为组织的媒介融合趋势对表达自由的影响
第二节 作为工具的媒介融合与表达自由
一、麦克卢汉的媒介工具观
二、唯物史观下的生产工具
三、作为工具的媒介融合趋势对表达自由的影响
第三节 工具的享用:媒介接近权
一、媒介接近权:由来及内涵
二、传统大众媒介的享用
三、网络媒介的享用
第四节 工具的拥有:媒介创办权
一、传统大众媒介的创办自由
二、网络媒介的开办自由
第四章 博客自媒介与表达自由
第一节 作为私权媒介的博客
一、“博客”的由来:“媒介即人的延伸”再解
二、博客的本质性质:私权媒介
三、私权媒介的法律地位
第二节 作为共享媒介的博客
一、博客的公共性:“没有谁是孤岛”
二、博客与公共领域
三、博客与公民新闻、公民媒介
第三节 匿名与实名:可选择的自由
一、匿名与个人隐私
二、匿名与社会监督
第四节 移动博客:手机媒介化与表达自由
一、手机媒介化
二、博客移动化
三、移动博客的现状及展望
第五章 媒介融合趋势下表达自由的限度
第一节 表达自由的相对性
一、道德范畴:自由与责任
二、民主视角:手段与目的
三、法律依据:保障与限制
四、媒介特色:介质与影响
第二节 表达自由的限制原则
一、公共利益原则
二、法律保留原则
三、中立原则
四、利益衡量原则
第三节 媒介融合趋势下表达自由的限制手段
一、以法律为代表的制度性限制
二、市场限制
三、以代码为代表的架构限制
四、社会规范限制
第六章 我国媒介融合
第一节 表达自由的法律保障
一、言论自由的双轨保护
二、私言论的民法保护
三、公言论的宪法保护
四、我国相关法律制度分析
第二节 媒介融合的制度变迁
一、人本原则
二、对称原则
三、制衡原则
第三节 传播主体的素养提升
一、公民主体的身份觉醒
二、媒介素养的普遍提升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媒介融合与表达自由是2010年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邓瑜。
得书感谢您对《媒介融合与表达自由》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