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美国200多所高校使用教材
大量研究主题与不同理论流派相融合
发现是什么使我们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探索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永玉倾力推荐
内容简介
目前,人格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已经从19世纪弗洛伊德所创立的对神经症的精神分析理论为开端的大理论,发展到21世纪对更加具体的人格维度的探索。同时,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也从对情绪障碍患者的个案研究,转向了采用更为科学的方法对更加广泛人群的研究。
本书主要特色
从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毕生发展、基因、人本主义、认知、行为和社会学习角度展示了代表性人物的理论,以及相关临床和实验研究。
每一个理论都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来介绍,分别聚焦一个人格理论家的生平、理论、评价和反思。
在"研究集锦"栏目中对许多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列出了重要的观点,有利于读者对众多研究结果进行系统化和比较分析。
增加了大量关于子女教养、性别、民族与文化影响人格发展、考试成绩以及更为广泛的人性概念的材料。
探讨了人格的一些具体层面,包括控制源、感觉寻求(比较受关注的感觉寻求形式包括刺青、穿孔以及网络成瘾等)、习得性无助、乐观/悲观主义、积极心理学、幸福感以及成功等。
本书介绍了每种理论的假设、定义、核心概念与研究方法,并揭示出这些心理学家的个人生活与专业研究怎样影响他们各自理论体系的建构,还探讨了在人格研究与人格评估中种族、性别与文化因素的交互作用,提供了大量案例、图表与数据,强化了读者对问题的认识。
本书适合心理学专业师生、相关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使用,可以让读者轻松掌握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
作者简介
杜安·舒尔茨
(Duane P. Schultz)
曾为南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教授。本科毕业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硕士毕业于雪城大学,博士毕业于美国大学华盛顿校区。著有三本大学教材,即《人格心理学》《现代心理学史》《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均已更新至10版或以上的高版次,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他与妻子西德尼·艾伦·舒尔茨合著的教材都深受读者喜爱。
西德尼·艾伦·舒尔茨
(Sydney Ellen Schultz)
作家、编辑、研究人员,已经为出版商、政府机构、学校和专业协会开发了许多数字出版物和教材。她和她的丈夫杜安·舒尔茨均为优秀的教材作者。
译者简介
张登浩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基础心理学专业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方向博士毕业(导师王登峰教授)。研究兴趣为人格与心理健康、积极人格特质、人格评价准确性以及社会排斥。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社科联项目等。已发表SSCI和CSSCI论文近30篇、学术专著1部、译著3部。
章节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人格:评价、研究与理论1
人格研究2
人皆有之2
描述你的人格2
人格是如何建立的2
人格在心理学史中的地位3
对意识的研究3
对行为的研究3
对潜意识的研究3
对人格的科学研究4
人格的定义4
他人眼中的我们4
稳定性与可预测性5
独特性5
人格、互联网和社交网络5
人格的种族与性别问题6
跨文化心理学7
人格评估7
信度和效度的概念8
人格的自我报告测验8
线上施测9
投射技术9
临床访谈11
行为评估11
思想和经验取样12
评估中的性别和种族问题12
人格研究16
临床法16
实验法16
虚拟研究法17
相关法18
人格理论19
正式理论和个人理论19
人格理论中的人20
人性问题21
本章小结23
第一部分 精神分析取向
第2章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26
弗洛伊德的生平(1856—1939)26
早年26
可卡因阶段27
神经症的性基础27
儿童期性虐待:事实还是幻想27
弗洛伊德的性生活28
成功的巅峰29
本能:人格的驱动力30
本能的类型30
人格的层次31
人格结构31
本我31
自我32
超我32
焦虑:对自我的威胁33
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33
焦虑防御34
人格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35
口唇期36
肛门期37
生殖器期37
潜伏期39
生殖期39
人性问题39
弗洛伊德的人格评价理论40
自由联想40
梦的分析40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研究41
弗洛伊德概念的科学效度42
弗洛伊德理论的扩展50
自我心理学:安娜·弗洛伊德50
客体关系理论:海因茨·科胡特和梅兰妮·克莱因51
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反思52
本章小结53
第二部分 新精神分析取向
第3章 卡尔·荣格:分析心理学56
荣格的生平(1875—1961)56
不幸的童年56
梦与幻象57
学医之路57
与弗洛伊德一起的那些年57
神经症时期58
心理能量:对立、守恒和熵59
人格体系59
自我60
态度:外向与内向60
心理功能60
心理类型60
个体潜意识61
情结61
集体潜意识61
原型62
人格发展63
童年到成年早期63
中年期64
个性化64
人性问题65
荣格的人格评价理论65
词语联想测验66
症状分析66
梦的分析66
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类型66
对荣格理论的研究67
心理类型67
梦69
个性化69
女性的中年危机69
对荣格理论的反思70
本章小结71
第4章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72
阿德勒的生平(1870—1937)72
童年与青春期72
成年期73
自卑感:人类奋斗的源泉74
自卑情结74
优越情结75
追求卓越或完美75
虚构目的论75
生活风格76
自我的创造力76
支配型、索取型、回避型以及社会利用型76
社会兴趣77
出生顺序77
长子女77
次子女78
幺子女79
独生子女79
人性问题79
阿德勒的人格评价理论79
早期回忆80
梦的分析80
社会兴趣的测量81
对阿德勒理论的研究81
对阿德勒理论的反思85
本章小结87
第5章 卡伦·霍妮:神经症需要和倾向88
霍妮的生平(1885—1952)89
对爱的寻觅89
婚姻与职业89
精神分析与补偿90
童年期的安全需要90
基本焦虑:神经症的基础91
神经症需要与倾向92
顺从型人格92
攻击型人格93
分离型人格93
理想的自我意象94
女性心理学:母亲的足迹还是职业路径95
子宫妒羡95
女性成年期的飞跃95
俄狄浦斯情结95
做母亲还是要事业96
女性心理学的文化差异96
人性问题96
霍妮的人格评价理论97
对霍妮理论的研究97
神经症倾向98
女性心理学98
应该的专横98
神经症竞争98
对霍妮理论的反思99
本章小结100
第三部分 毕生取向
第6章 埃里克·埃里克森:认同理论102
埃里克森的生平(1902—1994)102
个人同一性危机102
儿童发展研究103
同一性混乱104
人格的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104
信任对不信任105
自主对怀疑和羞怯105
主动对内疚106
勤奋对自卑106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同一性危机106
亲密对孤独107
繁殖对停滞107
自我完善对失望107
基本弱势108
人性问题108
埃里克森的人格评价理论109
心理历史学分析109
心理测验109
对埃里克森理论的研究110
游戏建构110
信任和安全感110
心理社会性阶段111
青少年发展111
虚拟同一性113
性别和自我同一性114
同一性危机114
繁殖感114
成熟115
种族同一性117
性别偏好认同118
对埃里克森理论的反思119
本章小结119
第四部分 遗传取向
第7章 戈登·奥尔波特:动机与人格123
奥尔波特的生平(1897—1967)124
孤立与认同124
大学时代124
奥尔波特与弗洛伊德的会面124
特质研究125
人格的本质125
遗传与环境125
两种不同的人格125
人格特质126
个体倾向126
动机:机能自主126
持续性机能自主127
统我性机能自主127
童年人格发展:独特自我128
发展阶段128
亲子互动128
健康的成人人格129
人性问题129
奥尔波特的人格评价理论130
个人记述研究130
价值观研究130
对奥尔波特理论的研究131
表现性行为131
面部表情的文化差异132
面部表情的计算机识别133
对奥尔波特理论的反思133
本章小结134
第8章 雷蒙德·卡特尔、汉斯·艾森克以及其他特质理论家135
卡特尔的生平(1905—1998)136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取向137
共同特质和独特特质137
能力、气质和动力特质137
人格心理学:全面、科学的人性思考(原书第10版)是2016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作者[美]杜安·舒尔茨。
得书感谢您对《人格心理学:全面、科学的人性思考(原书第10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