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边界:基于100个家庭的媒介社会学研究

流动的边界:基于100个家庭的媒介社会学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是针对农民工家庭的传播研究,重点考察家庭的流动与变迁。

内容简介

作者从家庭的策略传播、代际传播、仪式传播、时空传播、媒介传播等分别进行论述,并将落脚点放在农民工家庭的阶层再生产或者循环上。

作者研究发现:家庭生命周期呈现出伸缩性与延展性的特征;家庭团结与家庭个人主义的内在冲突与妥协构成了家庭传播的核心;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改变了家庭原有的权力结构;媒介承诺成为重塑新的家庭文化的形式之一;家庭出身与教育获得之间逐渐形成了阶层再生产的逆循环模式。

作者简介

作者李红艳,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媒体传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山西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中文系和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历史与文化研究所,获得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曾经于1994—1999年在媒体工作,先后在香港城市大学、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做访问学者。

自2005年以来,持续从事农民工、农民群体的研究,集中于该群体信息传播系统与总体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关乡村传播、城乡互动传播、三农传播的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前言

绪论

一、家庭研究的历史脉络

二、研究框架与研究工具

上篇 陌生的希望:家庭迁移VS.策略选择

第一章 生存导向:家庭策略

一、自发流动与两地长期分居模式的形成

二、血缘地缘流动中的“临时家庭”

小结

第二章 职业导向:家庭生产

一、农村与城市临时分居模式

二、城市分居模式

三、城市团聚模式

小结

第三章 文化选择:家庭养育

一、被托管的童年:时空距离和情感距离

二、教育:作为救赎的形式

三、打工:另一种轮回

四、代际关系与个体化

小结

中篇 挪用的技术:家庭迁移VS.媒介选择

第四章 仪式选择:农业时间与城乡勾连

一、春节仪式与春运潮:返乡还是留守

二、农忙时节的返乡仪式:农民还是工人

小结

第五章 媒介“内外”:家庭场域VS.信息传播

一、家庭内外:工作时空还是家庭时空

二、家庭领域:家庭生产与社会再生产边界的重新设立

小结

第六章 媒介流变:家庭迁移VS.代际更替

一、“媒介挪用”中的流变史

二、虚拟与非虚拟关系场景中的媒介生活方式

三、媒介中的代际勾连

小结

下篇 移动的尺度:家庭单位VS.阶层选择

第七章 农民工家庭的阶层传播

一、阶层的自我认知

二、阶层的互斥性

三、阶层的同质性

四、阶层变动与社会再生产

小结

终篇 流动的边界:个人主义VS.家庭主义

第八章 媒介承诺:流动中的家庭生命周期

一、家庭生命周期呈现出“伸缩性”与“延展性”的特征

二、家庭团结和家庭个人主义的内在冲突与妥协构成了家庭传播的核心

三、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改变了家庭原有的权力结构

四、媒介承诺成为重塑家庭文化的形式之一

五、家庭出身与教育获得之间逐渐形成了阶层再生产的逆循环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仪式传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第九章 余论

一、个体生命历程的重构与家庭生命周期的转折之间是什么关系

二、家庭空间与社会空间:政治抑或文化

三、家庭“危机”:个人主义还是家庭主义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后记

流动的边界:基于100个家庭的媒介社会学研究是2022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红艳。

得书感谢您对《流动的边界:基于100个家庭的媒介社会学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基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科技创新研究 电子书
本书简述了创新的基本理论、创新系统中的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描绘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方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评价和我国科技创新创业的发展及政策演变,对科技创新视域下的创客文化塑造进行了解析,并就“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了简要介绍。
制造边界:业主行动与秩序缤纷的社区 电子书
以“说故事”的方式,展现了名苑社区邻里维权与反维权的生活史。
适应与引导:传统宗教“游移现象”的社会学研究 电子书
传统宗教“游移现象”探究中国化佛教在现代社会的表现、互动关系和发展趋势。
家庭负担系数研究 电子书
本书是对当前我国居民家庭支出的一项探索性研究。
转型中国的社会学透视 电子书
本书收集了作者从事社会学教学、科研工作近40年来,独立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部分文章。全书共分为六个板块——“农民工权益”“劳动者观念”“企业组织”“社区”“社会不平等”“社会变迁与治理”,每一个板块都按照文章出版的先后顺序进行编排,基本呈现了作者的学术发展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