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众政治心理研究

中国民众政治心理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对中国民众政治心理进行了研究分析。

内容简介

作为对中国普通民众政治心理的实证研究,本书不仅探讨了选民、工人、农民、业主、网民等群体的政治心理,而且运用全国性调查数据初步呈现了中国民众政治心理的全貌,是近年来国内学界为数不多的既涵盖质性分析和量化分析,又包含理论分析的政治心理学著作。

基于中国民众政治心理的现状,本书还进一步分析了中国治理场景中的政治心理学术话语,并总结反思了当前中国政治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与实证研究。就从心理角度重新认识基层治理和中国政治而言,本书的本土化探索也具有一定的前沿性。

作者简介

作者刘伟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地方政治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政治学会青年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研究领域涉及基层政治、政治心理与当代中国政治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主要作者简介

《珞珈政管学术丛书》出版说明

导论普通人的政治观念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第一章中国民众政治心理调查报告(2019)

一 引言

二 研究介绍

三 政治认知

(一)政治认知意愿

(二)政治认知途径

(三)政治认知水平

四 政治评价

(一)经济发展感知

(二)政府绩效评价

(三)中国是一个民主、自由、法治的国家吗?

五 政治态度

(一)政治支持

(二)政治认同

(三)政治信任

(四)政治信心

(五)政治期待

六 政治人格

(一)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二)权威人格

(三)现代政治价值取向

七 政治效能感与政治参与倾向

(一)内部效能感

(二)外部效能感

(三)政治参与倾向

八 讨论与总结

第二章政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与基层人大选举参与

一 引言

二 文献综述

(一)制度化政治参与

(二)人大选举参与

三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一)认知行为理论与倒置溢出理论

(二)政府满意度、生活满意度与基层人大选举参与

四 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与样本特征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选取

(三)样本特征

五 实证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

(二)Logit回归分析

(三)中介效应分析

(四)稳健性检验

六 结论与启示

第三章政治信任、主观绩效与政治参与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制度化政治参与和非制度化政治参与

(二)政治信任与政治参与

(三)主观绩效的调节作用

三 数据与方法

(一)抽样规则和样本情况

(二)变量测量

(三)研究方法

四 分析结果

(一)变量结构的因子分析

(二)描述性分析

(三)统计分析结果

五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国企改革后下岗职工政治认同的生成机制

一 既有研究的总结

二 访谈中发现的突出现象

三 下岗职工政治认同的生成机制

(一)政策认同:因无奈而产生的命运归因

(二)身份认同:国家建设者向个体劳动者的转变

(三)国家认同:对个体不满意的消解机制

四 结语

第五章流动工人政治认同生成中的国家因素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工人政治认同研究与国家角色问题

三 流动工人政治认同生成中的国家因素

(一)制度安排:个体的利益实现与制度的价值吸引

(二)意识形态:文化领导权的塑造与同化

(三)治理绩效:回应诉求与缓和冲突的政策选择

四 总结与反思

第六章群体性活动视角下的村民信任结构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设计

三 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

(一)调查对象分析

(二)村民对各类群体性活动的总体信心

(三)村民对活动精英的期待:现实与理想的落差

(四)村民对各类主体的期待与认同

四 结语

第七章政策变革与差序政府信任再生产

一 访谈中发现的突出现象

二 既有研究的发现与局限

三 取消农业税与差序政府信任再生产

(一)取消农业税强化了农民对中央的高信任

(二)取消农业税维持甚至恶化了农民对基层政权的低信任

四 差序政府信任与基层治理重塑

五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业主维权困局何以形成?

一 既有研究回顾

(一)关注业主维权何以形成的研究

(二)关注业主维权如何发展的研究

(三)关注业主维权为何困难的研究

二 S小区业主维权的大致进程

(一)房屋开裂,维权开始

(二)车库收费,维权升级

(三)业主被抓,堵路维权

(四)维权停滞,陷入困局

三 S小区业主维权困局的生成逻辑

(一)前期非理性维权力量总体上升:业主身份影响维权行为模式选择

(二)后期小区维权困局的形成机制分析

四 结论与讨论

第九章互联网的政治性使用与中国公众的政治信任

一 引言

二 文献回顾与研究问题

(一)政治信任机制中的媒体因素

(二)新媒体作为公众政治认知、互动、表达和参与的平台

(三)研究问题

三 研究方法与变量描述

(一)抽样与样本

(二)因变量

(三)自变量

(四)控制变量

(五)数据分析方法

四 研究发现

五 结论与讨论

第十章中国治理场景中的合法性话语

一 引言

二 自上而下的合法性论证话语

三 自下而上的合法性描述话语

四 重构中国治理场景中的合法性话语

第十一章“民心政治”的实践与表达

一 引言

二 “民心政治”:从传统中国到当代中国

(一)“民心政治”的缘起

(二)何谓“民心政治”?

三 “民心政治”与政治合法性

(一)民心与民意:中西方政治合法性话语

(二)“民心政治”实践中政治合法性的持续生产

四 当代中国政治心理学研究中的“民心政治”

(一)政治态度研究:民心在当代中国政治心理学研究中的主要呈现

(二)微观个体数据:民心在当代中国政治心理学研究中的测量

(三)中观群体分析:不同群体政治心理的共性如何呈现为“民心”

(四)政治心理学研究中的时代命题:如何处理政治心理的流变?

五 拓展基于中国实践的政治心理学研究

(一)将政治认知/情感/期待等纳入分析,补充政治信任/支持/认同研究

(二)从个人生命史的角度,深度挖掘不同群体的心理历程

(三)基于对不同群体政治心理的研究,形成对中国公众主流意向的判断

(四)基于不同时期民众政治心理的研究,把握中国民众稳定的心理倾向

(五)围绕当代中国政治实践中的独特过程展开“过程—事件”研究

六 结语

附录政治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与前沿议题

一 政治心理学的学科发展

(一)议程设置与学科反思

(二)政治心理学的学科发展梳理

(三)政治心理学中的方法运用

二 政治心理学的前沿议题

(一)政治人格与行为

(二)政治参与的心理机制

(三)政治认同的形成逻辑

(四)政治信任的本土机制

(五)群体政治心理与行为

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民众政治心理研究是202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刘伟。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民众政治心理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黄老学派的政治哲学研究 电子书
本书共五章,内容包括:黄老学派概述、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撮名法之要、黄老学派政治哲学的实践与影响。
近代中国的法律与政治 电子书
本书不仅充分展示了近代法律史研究的前沿成果,也为法律史研究扩展了新领域,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
当代中国大学生主流政治意识及其形成机制研究 电子书
本书对政治意识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探析,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意识的科学内涵,分析了中国古代政治意识的形成和特点,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意识理论及西方政治意识理论的形成和特点。通过对当代中国大学生主流政治意识现状进行调研,本书分析了影响当代中国大学生主流政治意识形成的主要因素,介绍了当代中国大学生主流政治意识形成机制和优化途径。
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心理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从积极心理学取向出发,对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四种积极心理品质(坚毅、共情、勤奋、生命意义)进行研究,对各项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心理结构、测量方法进行简要介绍,对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心理功能、发展特点及其个体差异展开实证研究,据此提出促进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发展的教育策略和对策建议。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研究 电子书
本书在“语言转向”这一时代主题和研究范式背景下,以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分析、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批判性话语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现实反思及发展诉求、理论依据、分类与特征、结构与功能以及体系建构。旨在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