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系统及其信息处理(第2版)

雷达系统及其信息处理(第2版)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全书分四模块:雷达基础知识、系统基本理论、目标与环境互作用及先进系统处理技术。

内容简介

全书共10章,按4个知识模块编写如下:模块1-基础知识:第1、2章,主要介绍雷达的基本知识、发展历史、发展趋势和应用,以及同雷达密切相关的电磁波基础知识;模块2-雷达系统基本理论:第3、4、5章,主要讲授相参雷达基本原理、雷达方程与目标检测、以及雷达波形与信号处理等雷达系统理论;模块3-雷达系统同目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第6、7章,主要讲授雷达目标与环境的散射、传播特性及其对雷达探测带来的影响;模块4-先进雷达系统及其处理技术:第8、9、10章,首先总结雷达测距、测速、测角的误差理论以及从信息处理角度三者的一致性,然后重点讨论相控阵雷达、脉冲多普勒雷达和高分辨率成像雷达的原理及其信息处理。

章节目录

封面

版权页

再版前言

前言

目录

第1章 引论

1.1 雷达的概念

1.2 电磁波谱及雷达频段

1.2.1 电磁波谱

1.2.2 雷达频段的特性

1.3 雷达系统的分类

1.4 雷达的起源、发展和未来

1.4.1 雷达的起源

1.4.2 雷达的发展

1.4.3 雷达的未来

1.5 雷达的应用

1.5.1 民用雷达的应用

1.5.2 军用雷达的应用

1.6 雷达系统及其同目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6.1 最基本的雷达系统

1.6.2 雷达系统同目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模型

第1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电磁场与电磁波基础

2.1 麦克斯韦方程

2.1.1 麦克斯韦方程及其物理意义

2.1.2 电磁场的基本性质

2.1.3 电磁场的边界条件

2.1.4 坡印亭定理

2.2 时谐场

2.2.1 相量形式的麦克斯韦方程

2.2.2 相量形式的边界条件

2.2.3 相量形式的坡印亭定理

2.3 球面波和平面波

2.3.1 球面波与平面波的概念

2.3.2 近场与远场

2.4 电磁波的极化

2.4.1 极化波的概念

2.4.2 线极化

2.4.3 圆极化

2.4.4 椭圆极化

2.4.5 场的极化分解

2.5 平面波的传播

2.6 平面波的反射、折射、绕射和散射

2.6.1 惠更斯原理

2.6.2 平面波的反射

2.6.3 平面波的折射

2.6.4 平面波的绕射

2.6.5 平面波的散射

第2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雷达发射与接收

3.1 雷达信号及其表示方式

3.2 脉冲雷达与目标距离测量

3.2.1 脉冲雷达

3.2.2 目标距离的测量

3.3 相参雷达与目标多普勒频率测量

3.3.1 相参雷达的概念

3.3.2 目标多普勒频率的测量

3.4 雷达天线

3.4.1 天线的主要参数

3.4.2 孔径天线

3.4.3 相控阵列天线

3.5 雷达发射机

3.5.1 雷达发射机的分类及特点

3.5.2 雷达发射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3.5.3 射频功率源

3.5.4 脉冲调制器

3.6 雷达接收机

3.6.1 雷达接收机的组成

3.6.2 超外差式接收机的主要技术指标

3.7 相参雷达系统

3.7.1 振荡频率源

3.7.2 波形调制

3.7.3 混频器

3.7.4 限幅器

3.7.5 信号解调与正交检波

3.7.6 I/Q通道失真及其校正

3.7.7 系统非线性的影响

3.7.8 相参雷达各点信号波形小结

3.8 系统噪声和灵敏度

3.8.1 接收机噪声

3.8.2 噪声系数

3.8.3 噪声系数的计算

3.8.4 接收机灵敏度的计算

第3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雷达方程与目标检测

4.1 基本雷达方程

4.1.1 雷达方程的推导

4.1.2 雷达方程的讨论

4.2 噪声中的信号检测

4.2.1 信号检测基本原理

4.2.2 门限检测

4.2.3 雷达脉冲的积累

4.3 虚警概率和检测概率

4.3.1 虚警概率

4.3.2 检测概率

4.3.3 提高检测概率的方法

4.4 恒虚警率检测

4.5 对雷达方程的进一步讨论

4.5.1 用检测因子和能量表示的雷达方程

4.5.2 双站雷达方程

4.5.3 搜索雷达方程

4.5.4 雷达方程的使用

第4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雷达波形与处理

5.1 匹配滤波器

5.1.1 匹配滤波器的响应

5.1.2 匹配滤波器对时延和多普勒频移信号的响应

5.2 雷达模糊度函数

5.2.1 雷达模糊度函数的定义

5.2.2 雷达模糊度函数的性质

5.2.3 模糊度函数的时延和多普勒切片

5.3 雷达波形与分辨率

5.3.1 径向距离分辨率

5.3.2 信号带宽与距离分辨率

5.3.3 多普勒频率分辨率

5.3.4 波形评价准则

5.4 典型雷达波形及其模糊度函数

5.4.1 单频脉冲

5.4.2 线性调频脉冲

5.4.3 相干脉冲串

5.4.4 相位编码信号

5.4.5 模糊函数轮廓图

5.5 数字脉冲压缩

5.5.1 脉冲压缩的概念

5.5.2 线性调频脉冲的数字脉冲压缩

5.5.3 线性调频脉冲的加权处理

5.5.4 相位编码信号的数字脉冲压缩

5.5.5 二相巴克码信号的加权处理

5.6 波形分集概念及应用

5.6.1 波形分集概念

5.6.2 抗干扰波形优化:信干噪比最大化

5.6.3 杂波抑制波形优化:信杂比最大化

5.6.4 目标识别波形优化:最大辨识度

5.6.5 认知雷达:知识辅助的全自适应方法

第5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6章 雷达目标

6.1 概述

6.2 目标RCS的基本概念

6.2.1 RCS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

6.2.2 目标RCS与雷达探测

6.2.3 目标散射函数的概念

6.3 雷达目标的三个散射区

6.3.1 瑞利区

6.3.2 谐振区

6.3.3 光学区

6.4 目标散射的极化特性

6.4.1 极化散射矩阵

6.4.2 极化散射矩阵变换

6.5 散射中心

6.5.1 散射中心的概念

6.5.2 散射中心的带通滤波解释

6.6 复杂目标的高频散射机理

6.7 几种简单目标的RCS

6.7.1 完纯导体球

6.7.2 矩形金属平板

6.7.3 球头锥

6.8 目标RCS起伏的统计模型

6.8.1 RCS起伏的物理解释

6.8.2 χ平方分布和Swerling模型

6.8.3 Rice分布模型

6.8.4 对数-正态分布模型

6.9 目标RCS图像理解

6.9.1 金属球的一维和二维散射图像

6.9.2 不同散射机理在雷达图像中的表现形式

第6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7章 雷达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7.1 大气传播衰减

7.1.1 地球大气层

7.1.2 传播衰减

7.2 大气折射的影响

7.3 地球曲率的影响

7.3.1 雷达直视距离

7.3.2 擦地角的计算

7.3.3 地球曲率产生的发散

7.4 粗糙表面的反射和散射

7.4.1 粗糙表面的反射

7.4.2 郎伯反射体

7.5 多路径效应

7.6 地杂波

7.6.1 散射系数

7.6.2 照射面积A的计算

7.6.3 地面后向散射系数与表面粗糙度的关系

7.6.4 地面后向散射系数随擦地角的变化

7.6.5 地面后向散射系数随频率的变化

7.6.6 地面后向散射系数的极化特性

7.6.7 地面后向散射系数半经验模型

7.7 海杂波

7.7.1 海面后向散射系数随擦地角及条件的变化

7.7.2 海面后向散射系数的极化特性

7.7.3 海面后向散射系数与风速及风向的关系

7.7.4 海面后向散射系数半经验模型

7.8 体散射杂波

7.9 地、海杂波统计模型

7.9.1 瑞利分布模型

7.9.2 韦布尔分布模型

7.9.3 对数-正态分布模型

7.9.4 复合K分布模型

7.9.5 统计模型的应用

7.10 杂波的内部调制谱

7.10.1 高斯谱模型

7.10.2 幂次律模型

7.10.3 指数律模型

7.11 外部噪声

7.11.1 大气噪声

7.11.2 宇宙噪声

第7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8章 雷达尺度参数测量和目标跟踪

8.1 雷达测距

8.1.1 目标距离测量

8.1.2 最大不模糊距离

8.1.3 测距精度

8.2 雷达测速

8.2.1 多普勒频率及速度的测量

8.2.2 机载雷达目标的多普勒频率分析

8.2.3 最大不模糊多普勒频率(速度)

8.2.4 雷达测频(测速)精度

8.3 雷达“测不准”原理介绍

8.3.1 雷达时间信号同其频谱之间的关系

8.3.2 雷达“测不准”原理

8.4 雷达测角

8.4.1 波束切换和圆锥扫描

8.4.2 单脉冲雷达

8.4.3 雷达测角精度

8.4.4 雷达测距、测速和测角的共同点

8.5 雷达跟踪

8.5.1 雷达跟踪的分类

8.5.2 距离跟踪

8.5.3 角度跟踪

8.5.4 目标噪声对测量和跟踪的影响

第8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9章 脉冲多普勒雷达与处理

9.1 基本概念

9.2 运动平台和目标的多普勒特性

9.2.1 PD雷达的多普勒频移

9.2.2 PD雷达的回波

9.2.3 杂波对消

9.3 测距和测速模糊的解算

9.3.1 测距模糊的解算

9.3.2 “幻影”问题

9.3.3 测速模糊的解算

9.3.4 遮挡的消除

9.4 延时线对消器

9.4.1 延时线对消器的响应

9.4.2 杂波衰减因子

9.4.3 MTI改善因子

9.4.4 杂波中的可见度(SCV)

9.4.5 多级延时线对消器及其实现结构

9.5 MTI雷达

9.5.1 MTI雷达工作原理

9.5.2 “盲相”问题

9.5.3 多普勒滤波器组

9.5.4 数字MTI处理器

9.5.5 运动平台的MTI雷达

9.5.6 杂波多普勒中心频率的补偿

9.5.7 杂波多普勒展宽的补偿

9.6 PD雷达低重频方式

9.6.1 低重频PD雷达的回波

9.6.2 低重频PD雷达的目标检测

9.6.3 最佳滤波器

9.6.4 PD雷达低重频方式的信号处理

9.7 PD雷达中重频方式

9.7.1 中重频PD雷达的回波

9.7.2 中重频PD雷达的目标检测

9.7.3 中重频PD雷达的信号处理

9.7.4 PD雷达中重频方式的一些说明

9.8 PD雷达高重频方式

9.8.1 高重频PD雷达的回波

9.8.2 高重频PD雷达的目标检测

9.8.3 高重频PD雷达的信号处理

9.8.4 PD雷达高重频方式的一些说明

9.8.5 PD雷达不同重频工作方式的比较

第9章思考题

参考文献

第10章 高分辨率雷达成像与处理

10.1 雷达的径向距离高分辨率

10.1.1 步进频率波形与合成高分辨率距离像

10.1.2 LFM波形和展宽处理

10.2 雷达的横向距离分辨率

10.2.1 旋转目标的多普勒

10.2.2 横向距离分辨率

10.3 转台目标的距离-多普勒成像

10.3.1 三维扩展目标的散射分布函数

10.3.2 旋转目标的距离-多普勒二维成像

10.3.3 二维FFT算法

10.3.4 滤波-逆投影算法

10.4 逆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及其运动补偿

10.5 合成孔径雷达成像

10.5.1 实孔径雷达(RAR)和合成孔径雷达(SAR)的比较

10.5.2 SAR成像模式

10.5.3 SAR成像雷达的参数选择问题

10.6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成像

10.6.1 InSAR高程测量的基本原理

10.6.2 InSAR高程测量的过程

10.7 SAR图像理解

第10章思考题

参考文献

雷达系统及其信息处理(第2版)是2018年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作者 黄培康。

得书感谢您对《雷达系统及其信息处理(第2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信息处理与数据科学 电子书
本书是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并对人们的科学研究、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大形势下,结合教育部计算机公共课教指委提出的“加强在校大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指导思想,为高等院校《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类课程的教学而编写的。本书从信息处理与数据科学的视角入手,依据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的课程体系及本书的设计理念,重点探索与分析了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各类信息资源的编辑处理技术、数据科学与数据分析的相关概念与技术
DSP技术及其应用(第2版) 电子书
本书分为8章,介绍了DSP数字信号处理器概述、TMS320C55xDSP的硬件结构、DSP系统的软件设计、集成开发环境CCS的使用等内容。
信号与系统(第3版) 电子书
由陈后金、胡健、薛健主编的《信号与系统(第3版国家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系列教材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主要阐述确定性信号的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描述与特性,以及信号通过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时域分析与变换域分析。简要介绍了信号与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通信系统和生物医学系统中的应用。本书根据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结合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成果,按照连续和离散并行、先时域后变换域的结构体系,对课程的内
通信系统原理(第2版) 电子书
本书共分10章,从通信系统角度,重点讨论“编码、调制、传输与噪声”,并增强数字通信原理内容,同时,根据通信的发展,增加了现代数字通信新技术和多用户通信原理。本书编写着重突出“概念-思路-重点-方法-应用”,并同时提供与本书配套的学习指南《通信系统原理学习指南》(修订本)。本书适于通信与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作为教材,同时适用于从事通信、信息工作的科技、丁程人员参考,也可供投考研究生复习和青年教师备课参
组态软件WinCC及其应用(第2版) 电子书
由浅入深介绍西门子公司的组态软件WinCC,注重示例,强调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