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悖论

效率悖论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活在算法里的我们,如何突破系统困局?

内容简介

本书将效率定义为最大限度地生产商品、提供服务或信息,或以最少的浪费处理交易。本书就人类对效率的痴迷提出了大胆的挑战。互联网和大数据革命的一大承诺是:我们可以改善工作和个人生活的流程与常规,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比以往更多的工作。毫无疑问,我们正在以更高的水平和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工作,但如果我们的方向错了呢?

本书是对现代社会强调效率的反思。随着大数据技术和算法的发展,我们对于高效率的追求已经越来越极致,甚至有时都能表现出来一丝丝的“病态”。单纯地追求高效率是否让我们获得了最大的收益呢?这点从来没有人质疑过,但作者通过列举医疗、交通、媒体、教育等方面的新案例,促使读者反思当下大数据、新技术的发展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

本书梳理了技术发展的历史,将计算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研究成果融合在一起,对我们根深蒂固的效率假设进行了质疑,令人信服地表明,依赖数字平台的算法实际上会导致浪费努力、错失机会,最重要的是,无法打破既定模式。

作者通过本书清晰地阐释了一系列振聋发聩的观点:过度迷信效率,反而会失去效率;不要放弃对无效率的关注。他揭示了效率的七宗罪,在进行质疑的同时,也提出了具体的平衡效率与无效率的方法,即六大策略,分别为“完美5”的概念、物理体现、创造性浪费、模拟偶然性、可取的困难、认知引导。

作者简介

作者爱德华·特纳,他是史密森学会莱梅尔森发明与创新研究中心的杰出学者,罗格斯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访问学者。他曾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客座讲师,教授首批信息史课程。

他的文章常出现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大西洋月刊》《威尔逊季刊》《福布斯》上,他还在许多组织发表过演讲,包括微软、AT&T、国家白领犯罪研究所、史密森学会和TED。他的著作《技术的报复:墨菲法则和事与愿违》曾得到古根海姆奖学金的资助,已被翻译成德文、日文、中文、意大利文、葡萄牙文和捷克文。他的著作《我们自己的装置:技术如何改造人类》被《纽约时报》评为 2003 年100种著名图书之一。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效率的七宗罪

第一章 从工厂到平台

第二章 信息爆炸的初衷落空

第三章 教学机器的幻影

第四章 移动目标

第五章 身体管理

第六章 缺乏灵感

致谢

效率悖论是2021年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作者[美] 爱德华·特纳。

得书感谢您对《效率悖论》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财政分权、转移支付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 电子书
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县级政府是中国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供给主体,大量而稳定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是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资金来源,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产生了重要影响。本书推导了地方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对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和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敏感程度的理论模型,并选取了全国省级层面及广东、安徽和云南三省县级层面作为样本,运用样本2004~2014年财政收支面板数据就财政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影响进行
转型时期城市效率与产业结构调整 电子书
本书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深入探讨城市产业结构与城市效率之间的关系,以调整优化城市产业结构为根本抓手和着力点,找到改善城市效率的钥匙。本书一方面将城市效率分解为规模效率、配置效率、技术效率三类,通过将城市效率分解打开了城市效率的黑箱;另一方面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来观察城市效率,以观察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效率生产影响的不同路径,建立一个符合中国经济制度的城市效率研究框架,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和城市发展政策
政府干预、终极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效率 电子书
本书首先理论分析了政府干预对公司治理效率的作用机理,并对上述作用机理进行了实证检验;在此基础上,拓展到终极股权结构与政府干预的交互作用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适合我国制度背景的提升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的政策建议。
基于效率与公平的中国高速铁路运价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从中国高速铁路的特性和历史使命出发,结合国情,借鉴国外高速铁路运价实践经验,提出效率与公平的运价目标,构建了运价理论分析框架,探索逼近供求均衡的定价法。本书不仅对丰富运价理论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对于优化铁路运输资源配置、提高高速铁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高速铁路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对其他运输方式和城市交通的价格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铁道运输、交通运输、运输经济等
产业传导与金融效率研究:以东中部地区为例 电子书
本书作者在产业传导理论和产业关联视角下厘清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产业传导逻辑,在金融活动效率的可持续性方面对区域特定城市应用潜变量结构方程,结合特征价格理论进行了建模,同时对效率衡量方法进行了对比与优化。特别在跨行政区域大范围视角下,对区域金融活动方向和路径应用金融社会网络结构法进行改进并实现了可视化处理,相应就产业转移、金融业发展不同时段政策着力点提出了设计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