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跨越两千年,寻访中国绘画中的女性身影,追溯 “她们”的形象演变和视觉特征。
内容简介
巫鸿在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多年开设的艺术史课程,以及2016年牛津大学斯雷特系列讲座基础上修订而成。
巫鸿引入“女性空间”作为讨论的核心,围绕“女性空间”,梳理了从战国到明清各个历史阶段中女性主题绘画的发展状况——从武梁祠的列女画像砖到南北朝的《洛神赋图》,从青楼名妓的自我表现到展现理想化美人的《十二美人图》,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女性”在各种绘画场景和时代中的不同呈现,重构其所从属的原境;结合艺术评论、时代背景等因素,挖掘作品背后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相互影响,以及女性题材绘画在社会、宗教与文化环境中的意义。
全书侧重于经典作品的细节分析,以“女性空间”为线索,串起一部别样的中国绘画史。
作者简介
作者巫鸿,著名美术史家、批评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
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学习。1972—1978年任职于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1978年重返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同年受聘主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教学,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2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该校斯玛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2008年成为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并获美国美术家联合会美术史教学特殊贡献奖,成为大陆赴美学者获得这两项荣誉的第一人。
其著作包括对中国古代、现代艺术以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的多项研究,古代美术史方面的代表作有《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1989)、《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1995)、《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1996)、《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2010)、《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2012)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注释
鸣谢
绪论 为什么要重新研究女性题材绘画?
从女性题材绘画到“仕女画”
“仕女画”概念的产生环境及方法论隐喻
女性题材绘画的现代研究和本书使用的概念和方法
第一章 缘起:灵魂旅行与宇宙女神
幻想世界中的灵魂旅行
拜谒西王母
宇宙女神与阴阳镜像
第二章 女性楷模:空间的说教 汉~南北朝
“内”与“外”的教喻
教喻与审美的张力
第三章 山水神女:欲望的空间 南北朝
“上古既无,世所未见”的美女
初遇洛神
无望的寻觅
图像的积累
重读《洛神赋图》
第四章 宫闱丽人:女性空间的独立 东周~唐
从人殉到图画
对称式性别空间
墓葬的内宅化
“美女屏风”
美女进入高等艺术
第五章 异邦的杨贵妃:再造性别空间 五代~辽
契丹贵妇的地下同伴
重新界框女性形象
象征性别空间
第六章 织——女功、女德与女性政治空间
女性题材绘画重新定位
《织图》的来源、形成与变体
“织”与《女孝经图》
绘画风格与政治立场
第七章 青楼图像:表现与自我表现 明~清
图绘公共场合中的艺妓
青楼的历史隐喻
为名妓绘容
隐喻的自容
第八章 美人画:程式与话语 明~清
何为“美人画”?
美人画与明清流行文化
美人画的程式化与可置换性
美人画的创作者
美人画的陈设地点
单体美人图
建筑环境中的女性活动
第九章 古与今的协商:陈洪绶的女性世界
生命中的女性
多元的起点
古今的协商
亦今亦古的美人画
第十章 现实与虚拟之间:皇帝的幻想后宫 清
康熙及《桐荫仕女图》屏风
雍正及其《十二美人屏风》
乾隆的幻想美人
结语
索引
插图目录
参考文献
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是2018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者[美]巫鸿。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