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本书对清代安徽的科举制度进行了研究。
内容简介
清一代“以科举为抡才大典,虽初制多沿明旧,而慎重科名,严防弊窦,立法之周,得人之盛,远轶前代”,就制度层面而言,清代科举集前代之大成,已臻于成熟,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和周密的制度。
科举制度研究不仅要考察国家层面的制度规范,也应考察地方层面的规则设计;不仅要关照静态的制度呈现,亦应关照制度的动态运行。研究安徽科举制度,既有助于梳理清代地方科举制度,更可借此分析科举制度的实际运行状态及其在运行过程中呈现的制度调适与利益博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一章 安徽科举制度
第一节 乡会试中额:安徽科举的特殊地位
一、乡试合闱与分额
二、安徽会试中额
三、安徽殿试鼎甲数额
第二节 乡试展期与借闱
一、江南乡试的展期和停科
二、安徽乡试借闱浙江
第三节 增广学额:地方与国家利益的交换
一、乾隆年间的安徽学额增广
二、咸同年间的安徽学额永广
第四节 科场弊案:个体与制度的利益冲突
一、吴泌乡试通关节案
二、徐斌与叶宗本乡试怀挟案
三、叶栋召试代倩之案
四、佘蟠州试冒籍之案
五、学政考试案
第二章 安徽科举社会
第一节 地方科举网络:以绩溪为例
一、广泛的科举人网络
二、开放的科举空间网络
三、丰富的科举社会网络
第二节 考棚:地方科举场域的中心
一、考棚的陆续创建
二、考棚的区域分布
三、考棚的修建动因
四、考棚的基本格局
五、考棚的经费筹措
第三节 宾兴:科举事务的地方投入
一、宾兴的建立与分布
二、宾兴经费的来源与筹措
三、宾兴资助的范围与指向
四、宾兴的运行管理
五、宾兴余论
第三节 科举会馆:为科举服务的同乡组织
一、安徽科举会馆的基本概况
二、安徽科举会馆的区域分布
三、安徽科举会馆的功能与结构
四、安徽科举会馆的运营与管理
五、安徽科举会馆的转型
第五节 科举牌坊:价值的社会表达
一、厉世磨钝:长时段的呈现
二、褒德录贤:多层次的表达
三、树坊于乡:广区域的彰显
第三章 安徽科举人物
第一节 方苞:是进士还是贡士
一、没有殿试的“进士”
二、编选《钦定四书文》
第二节 龙汝言:未由乡试中举的状元
一、状元的另类形象
二、为龙汝言辩
三、由召试而举人
第三节 包世臣:仆仆会试之途的大挑举人
一、复杂的科场经历
二、清晰的科举改革思路
三、晚年包世臣的活动
第四节 孙家鼐:近代高等教育的开拓者
一、完整的科场经历
二、开办京师大学堂
第五节 鼎甲群体:科举顶级人物的规模与分布
一、鼎甲群体的规模与地位
二、鼎甲群体的时代变迁
三、鼎甲群体的地域特点
四、鼎甲群体与进士家族
第六节 边缘群体:科场之外的科举人
一、科举事业的支持者
二、科举场域中的女性
第四章 安徽科举文献
第一节 安徽方志中的科举文献
一、选举:进士·举人·五贡
二、人物:科举人物事迹
三、艺文:科举活动记录
四、有关科举的其他史料
五、(道光)《徽州府志》进士史料问题举例
第二节 安徽科举会馆录
一、笔诸简编,以示后人:会馆录的编集与功能
二、纪事实备考证:会馆录的体例与内容
三、会馆录的史料价值
第三节 《李鸿章全集》所见科举运行
一、加广地方学额
二、编立乡试字号
三、补行江南乡试
四、变通科举考试
五、推进地方科举
六、《全集》未收的两篇科举文
第四节 《实庵自传》:科场经历的记忆与重构
一、尽我所记忆的描写出来:《实庵自传》的撰写与发表
二、算不得什么正经事:童试的别样记忆
三、动物展览会:参加江南乡试的叙说
四、不同的科场记忆
第五节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安徽进士刊误举例
一、进士籍贯省际错误
二、进士籍贯县级讹误
三、进士姓名错误
四、进士科年错系
五、个别注释不确
第五章 安徽科举地理
第一节 安徽进士群体的区域分布
一、清代安徽进士的人数
二、区域分布的非均衡状态
三、区域分布的动态走向
四、结论
第二节 安徽进士群体的姓氏分布
一、进士姓氏的层次分布
二、进士姓氏的动态分布
三、进士姓氏的区域分布
四、余论
第三节 徽州寄籍进士的规模与分布
一、寄籍进士群体规模巨大
二、寄籍进士区域分布的特点
三、寄籍进士的繁盛与衰落
第四节 宁国府进士群体分布
一、宁国府是清代安徽科举格局中的进士强府
二、进士群体区域分布的非均衡状态
三、进士群体姓氏分布的集聚趋向
第五节 巢湖流域举人群体
一、举人群体的规模与类型
二、举人群体的时代变迁
三、举人群体的地理分布
第六节 安徽科举盆地
一、县域科举盆地
二、府级科举盆地
三、安徽非为科举盆地
第七节 南京:清代安徽科举的中心
一、制度设计的中心
二、科举活动的中心
三、科举人才的中心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清代安徽科举研究(精)是202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作者刘佰合。
得书感谢您对《清代安徽科举研究(精)》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