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衰之间:上海评弹界的组织化(1951—1960)

盛衰之间:上海评弹界的组织化(1951—1960)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研究上海评弹团(1951-1960年),分析组织结构、文化、人力资源、实践及权术视角探讨时代特征及江南社会变迁。

内容简介

本书以评弹界首个公营评弹团(上海评弹团)为研究对象,以该团成立的1951年至上海评弹界组织化完成的1960年为研究时限,通过架构评弹组织视角的理论,以解剖麻雀的方式——“从小处入手,以小见大”,来研究该阶段的时代特征以及江南社会的变迁史。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分序

绪论

第一章 抉择:由单干到集体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行业组织的变迁

二 集体组织的初期试验

(一)彷徨选择:创新与守旧

(二)典型垂范:创办评弹团

(三)曲折发展:扩容与危机

三 集体组织的全面完成

(一)党与艺人的共和

(二)整顿思想与种植“试验田”

(三)评弹界的“大跃进”

第二章 宣教:书目的整旧创新

一 传统书目与“斩尾巴”运动

(一)传统书目的余晖与艺人的前进

(二)“斩尾巴”运动始末

二 新书的编创与中篇评弹的崛起

(一)内容与形式的革新

(二)中篇评弹的伊始与成就

三 “推陈出新”与传统书目的“去毒化”

(一)存与删:整改的始末缘由

(二)得与失:影响的良莠不齐

四 反右运动与新编作品的“政治化”

(一)评弹界的反右运动

(二)描写评弹艺人的首部中篇

第三章 生活:收入的固定化

一 20世纪50年代前、中期拆账制度的变迁

(一)传统拆账制度的延续

(二)传统拆账制度的调控

二 工资制度的形成:试行与隐患

(一)工资草创与生活艰辛

(二)评级评薪与危机萌发

三 工资制度的调整与改革:缓和与再现

(一)调整:增津贴与分红利

(二)改革:艺人收入自理制度

四 工资制度的推广:调低与固化

(一)整风运动与新拆账制度

(二)区级团的固定工资

第四章 传承:育才机制的构建

一 传统社会艺人的技艺传承

(一)拜师、习艺与出道

(二)四类艺徒面面观

二 集体教学的开启:戏校评弹班的教育实践

(一)戏校评弹班的创立与评弹青年队的组建

(二)上海市戏剧青年汇报演出

三 集体教学的改革:评弹学馆的培训模式

(一)授徒机制的重启与推行

(二)评弹学馆的技艺传授与实习活动

第五章 选拔:艺术性与政治性的转换

一 发轫:春节戏曲竞赛

(一)全面剧改的基础

(二)时事政治的迎合

二 承继:国营剧团的示范

(一)服务对象的确立

(二)活动区域的限定

(三)演出时间的规划

三 升级:上海市曲艺会演

(一)突出政治性

(二)组织化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盛衰之间:上海评弹界的组织化(1951—1960)是201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王亮。

得书感谢您对《盛衰之间:上海评弹界的组织化(1951—1960)》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新社会阶层:基于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实证分析 电子书
新社会阶层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本书对这一群体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互联网+”时代中心城市的辐射力研究:以上海为例(城市研究) 电子书
分析了互联网 时代城市发展的宏观背景与技术基础、中心城市的功能变迁与空间演化,以上海为对象,重点分析了互联网 时代上海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的辐射作用。
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和国别环境保护研究(2016) 电子书
综合分析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的环境焦点问题,并深入探究个别成员国的环境保护进展。
流动的家园 电子书
通过打工者的口述能广阔地展现出长三角区域打工群体生活的历史样态,记录打工群体在苏州、长三角等地的工作、生活状况和个人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