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著瞧

走著瞧:香港新銳作者六人合集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内容简介

《走著瞧》乃六位近年嶄露頭角的青年作家、是七字尾八十後的新銳寫作力量結集。本書作者屢獲獎項,包括香港書獎、十本好書、香港文學雙年獎、中文文學創作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新鴻基年輕作家比賽等。

本書內容包含小說、新詩、散文;題材從私人世界到公共維度,涉及個人、家庭、愛情、城巿景觀、藝術欣賞、-敏-感-詞-事件、本土歷史;六人風格各異,甚具多元之美。書中並附作品評介,幫助大眾更加認識這幾位青年作家。

名家推薦:

作品猶如精美的貝殼,必須有浪的推湧才能展露於世人的眼前,要不便會長埋海底。《字花》扮演了造浪者的角色,把六位作者的貝殼鋪陳出來,讓我們知道,在社會的種種明潮暗湧下面,年輕人以各自獨特的姿態和取向,組成了一個寫作的共同體。──董啟章,小說家

時間與歷史的持平只是一種幻象,像波平如鏡的生活。現實是,我們總是善忘,傾向於被撫平的怠惰。除了掙扎,並沒有別的辦法,使年青的洞察力與鬱結沉深的思考,不至於被海平面的濫調,以及打磨得光滑的謊言所淹沒。我感激,當他們芒刺般的語言驚醒我於昏昏欲睡的午後。──謝曉虹,小說家

這本六人集的意義也許不在於「六」,只是於「一」。由《三葉集》(宗白華、郭沫若、田漢)到《漢園集》(卞之琳、何其芳、李廣田)到《九葉集》(辛笛、陳敬容、鄭敏、杭约赫、唐祈、唐湜、杜運燮、穆旦、袁可嘉),都只是一個座標,標示著一些文藝青年「同枱吃飯」,可他們最終總要「各自修行」。文學從不排斥共性,但更重視個性,我在這本書 看到六種「一」,六種鮮明的個性,十年或二十年後,一如此集或彼集,可不管是否文壇佳話,能留下來的,敢信是「一」。──葉輝,詩人,散文家

因為《走著瞧》,我瞧見了六位新銳作家的文字奇花而神迷,寫作的風格、思想、道路如此迥異,卻重新喚發你對文學力量、文字生機的期盼與感受,那是對庸常、因循、世故的抗衡,以未經磨滅的棱角與傲骨、敏感及關懷。在香港,作家常常是獨戰的靈魂,《字花》首次出書為本來遊離、但未必為「大眾」所認識的優秀作者搭建舞台,發揮評介、開拓、傳承文學等角色,本身也是一種先鋒精神。於是,躁動的不安、社運的投入、巧妙的哲思、細碎的抒情、評論的洞見等輪流出場,但相信我,所有對文學的形容都只能是梗概(儘管無可避免),文學作品是要在字裡行間親身經歷的;作者「走著瞧」,我誠心提議你:「進去看」吧。──潘國靈,小說家、文化評論人

作者简介

香港文學與電影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文人與影人的跨界合作非常活躍,文學改編電影在電影發展史上佔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文學藝術與影視藝術互相啟發,成為香港文化的特色。

本書勾勒香港文化面貌:從早期的電影清潔運動、五○年代的左右對立、六○年代青年文化與西方文化的衝擊、七○年代本土文化的興盛到八○年代大眾文化普及,以及在這些複雜的文化背景中,文學與電影如何以敍事回應,又如何互相激發,帶來了不少值得深思的課題。藉着此刻學院嘗試以電影輔助人文學科教學,中學積極準備電影與文學單元新課程,本書提出香港文學與電影的深度研探,別具意義。

本書除了是文學與電影的研究、作者專論、電影或文學的文類與形式的探討,亦關涉文化政治、史料發掘、歷史再思,展示了種種探討文學與電影的研究方法。全書包括海內外著名學者周蕾、傅葆石、藤井省三、梁秉鈞、羅卡、沈雙、馬國明、劉燕萍、黃淑嫻、陳智德、黃勁輝、許旭筠、鄭政恆諸位十三篇論文,從文本到文化、結合史料與專論、深探異同、情理兼顧,值得細讀。

走著瞧是2021年由字花出版,作者鄭政恆。

得书感谢您对《走著瞧》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