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报告分五部分剖析生态治理成效、问题与机遇,提供政策建议及国际借鉴。
内容简介
本报告分总报告、分报告、评价篇、国际借鉴篇和区域治理篇等五部分。总报告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治理取得的成效,明确了当前生态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机遇,并发布了我国生态治理指数,提出生态治理政策建议;分报告篇从生态保护修复、林业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和水生态系统等四方面客观分析了各系统的治理历程,深入探讨了当前各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各自的未来生态治理思路,同时,分报告篇也搜集了关于党建引领生态治理创新的报告,突出了党在生态治理工作中的核心作用;评价篇主要从我国生态治理指数、生态治理现代化体系大数据分析、河道生态治理和沙漠生态治理技术等四篇展开;国际借鉴篇主要对发达国家的生态治理经验和其实进行了着重分析;区域治理篇则偏重于当前我国区域发展最重要的地区,分别评价了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长江经济带等区域的生态治理现状、问题以及对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生态治理蓝皮书编委会
主要编撰者简介
摘要
Ⅰ 总报告
B.1 中国生态治理发展报告
一 中国生态治理历史回顾与成就
(一)生态文明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二)生态治理体系逐步完善
(三)系统全面的生态治理工程成效显著
(四)生态治理跨入世界向度
二 中国生态治理指数分析
(一)国家层面上生态治理情况及变化
(二)区域层面生态治理情况及变化
(三)省级层面生态治理情况及变化
三 中国生态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一)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多
(二)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依然存在
(三)生态治理政策碎片化严重
(四)高风险企业沿江密布,环境风险隐患依然突出
四 提高中国生态治理成效的应对措施
(一)长江流域生态治理对策
(二)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对策
(三)淮河流域生态治理对策
Ⅱ 流域指数篇
B.2 中国长江、黄河及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指数构建及测算
一 引言
二 指标选择、数据来源与方法
(一)指标选择
(二)数据与方法
三 实证结果
(一)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分析
(二)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分析
(三)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分析
四 三大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总结、比较与思考
Ⅲ 长江流域篇
B.3 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 引言
二 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扎实推进
(一)生态环境空间管控趋严
(二)入河排污口排查顺利完成
(三)“4+1”工程进展良好
(四)生态保护修复持续推进
三 长江保护修复初见成效
(一)水质断面达标状况
(二)黑臭水体消除状况
四 长江保护修复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依然存在
(二)污染治理任重道远
(三)水生态系统退化的趋势未得到根本遏制
(四)高风险企业沿江密布,环境风险隐患依然突出
五 对策建议
(一)推动区域绿色协调发展,筑牢长江生态安全屏障
(二)继续加强流域污染治理,改善水环境质量
(三)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四)加快流域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B.4 “长江大保护和水安全”科技与机制创新研究
一 水资源保护与技术创新
(一)长江水资源利用现状
(二)长江水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
(三)长江水资源保护科技创新实践
二 水环境治理与技术创新
(一)长江水环境治理现状
(二)长江水环境治理面临的问题
(三)长江水环境治理科技创新实践
三 水生态修复与技术创新
(一)长江水生态系统现状
(二)长江水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
(三)长江水生态修复科技创新实践
四 水灾害防治与技术创新
(一)长江水灾害防治现状
(二)长江水灾害防治面临的问题
(三)长江水灾害防治科技创新实践
五 促进“长江大保护与水安全”科技与机制创新的建议
(一)加大前沿基础研究力度
(二)突破“卡脖子”重大技术问题
(三)构建新时期科技创新供给机制
(四)鼓励企业利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五)加大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B.5 长江流域新兴污染物排放的监管、防治与评价研究
一 引言
二 长江流域新兴污染物排放的监管
(一)新兴污染物的检测手段
(二)新兴污染物的监管方法
三 长江流域新兴污染物排放的防治
(一)长江流域新兴污染物排放的预防手段
(二)长江流域新兴污染物排放的治理技术
四 长江流域典型新兴污染物排放风险评价
(一)药品和个人护理用品
(二)全氟化合物
(三)微塑料
五 展望
(一)推动新兴污染物相应环境标准的建立
(二)采用多种技术的联合工艺进行新兴污染物处理
(三)建立新兴污染物动态监测数据库
(四)扩大新兴污染物的研究区域和研究对象
B.6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效、问题与对策
一 引言
二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主要问题
(一)水土流失严重
(二)洪涝灾害频发
(三)环境污染加重
(四)生物多样性丧失
三 生态环境治理成效
(一)水土流失防治成效
(二)洪涝灾害治理成效
(三)污染物控制成效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四 生态环境治理对策
(一)政策引导,法治约束
(二)合理开发,罚补并行
(三)科技前行,生态治江
(四)宣传为主,民众参与
(五)健全机制,注重长效
(六)注重监测,完善督查
Ⅳ 黄河流域篇
B.7 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的监管与排污惩罚机制研究
一 引言
二 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基本概况
(一)分布状况
(二)流域水质状况
(三)废污水入河量
三 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现状
(一)入河排污口监管的政策法规
(二)入河排污口的设置管理
(三)入河排污口的监察监测
四 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入河排污口监管的认识不到位
(二)部门协调联动机制不完善
(三)入河排污口设置不优化
(四)监测监控力量不足,设施建设落后
(五)入河排污口监管和处罚难度较大
五 完善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管与惩罚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做好顶层设计
(二)推动建立权责清晰的分级监管体系
(三)建立健全协作运行机制
(四)推进入河排污口的规范化建设
(五)提升入河排污口的监管监测能力
(六)实施严格的排污惩罚措施
B.8 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空间治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 引言
二 空间治理现状
(一)山川空间治理成就及现状
(二)河湖空间治理成就及现状
(三)林草空间治理成就及现状
(四)耕地空间治理成就及现状
三 存在的问题
(一)山川空间治理问题
(二)河湖空间治理问题
(三)林草空间治理问题
(四)耕地空间治理问题
四 政策建议
(一)山川空间治理对策
(二)河湖空间治理对策
(三)林草空间治理对策
(四)耕地空间治理对策
B.9 黄河流域河滩地生态修复调研报告
一 引言
(一)相关概念
(二)河滩地生态修复的研究与实践
(三)调研的背景与目的意义
二 调研的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调研的思路方法
(二)调研的技术路线
三 黄河流域河滩地基本情况
(一)河滩地情况
(二)开发利用
(三)生态环境问题
四 黄河流域河滩地生态修复情况
(一)生态修复层面
(二)生态修复主要流域河滩地
(三)生态修复应用技术
(四)生态修复监测评价
(五)生态修复政策与管理
(六)生态修复案例
五 总结
(一)关于黄河流域河滩地生态修复的思考
(二)对策建议
B.10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效、问题与对策
一 引言
二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效
(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结构不断优化
(二)水污染治理阶段性成效显著
(三)沙漠治理和水土保持效果凸显
(四)生态保护建设及修复实现提升
(五)生态治理补偿机制逐步完善
(六)实施重大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三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依旧是核心问题
(二)水污染防治问题依然严峻
(三)泥沙治理与水土保持仍存在薄弱环节
(四)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问题迫在眉睫
(五)生态修复治理问题亟待解决
(六)生态治理补偿机制任务艰巨
四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之策
(二)注重水资源污染防控之治
(三)创新泥沙治理与水土保持之路
(四)加大生态保护建设治理之力
(五)加大生态环境修复之能
(六)系统推进完善生态治理补偿之制
Ⅴ 淮河流域篇
B.11 淮河流域水环境治理问题与对策
一 引言
二 淮河流域水环境状况
(一)淮河流域河流水质动态变化
(二)淮河流域省际废污水排放量变化
(三)淮河流域水环境污染来源
三 淮河流域水环境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水环境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二)水环境执法不到位
(三)水环境管制手段单调
(四)省际跨界水污染治理措施不力
(五)水环境治理主体投入不足
四 淮河流域水环境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流域水环境治理规划体系
(二)加大水功能区水质保护力度
(三)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四)推进流域上下游和省际协调联治
(五)加强流域水环境监测预警
(六)建立流域水环境治理投融资机制
B.12 苏、皖、豫、鲁、鄂5省淮河生态环境联合治理机制研究
一 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历史与现状
(一)淮河流域水资源现状
(二)淮河流域水生态现状
(三)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历史与现状
二 苏、皖、豫、鲁、鄂5省淮河生态环境治理情况
(一)江苏省淮河生态环境治理情况
(二)安徽省淮河生态环境治理情况
(三)河南省淮河生态环境治理情况
(四)山东省淮河生态环境治理情况
(五)湖北省淮河生态环境治理情况
三 苏、皖、豫、鲁、鄂5省联合治理面临的机遇和难题
(一)5省联合治理面临的主要机遇
(二)5省联合治理面临的主要难题
四 苏、皖、豫、鲁、鄂5省联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优化跨区域协同治理的制度环境
(二)出台跨区域生态环境立法
(三)建立跨区域协同治理责任清单
(四)构建跨区域协同治理利益调节机制
(五)建构多方参与的合作治理格局
B.13 淮河生态经济带环境治理路径与模式研究
一 淮河生态经济带环境治理的现状分析
(一)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概况
(二)淮河生态经济带环境治理现状
二 淮河生态经济带环境治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环境压力巨大
(二)淮河生态经济带绿色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三)跨区域协作治理的制度供给与机制缺失
(四)环境治理过程中缺乏科技创新手段
三 淮河生态经济带环境治理模式选择
(一)政府管制型模式
(二)市场调控型模式
(三)参与治理型模式
(四)多元共治型模式
四 淮河生态经济带环境治理的路径探讨
(一)夯实淮河生态经济带环境保护的法律基础
(二)注重淮河生态经济带环境治理与发展机制的整合
(三)打造跨区域协同治理的生态管理模式
(四)强化绿色智慧型淮河生态经济带治理手段
B.14 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效、问题与对策
一 引言
二 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与治理成效
(一)淮河流域水资源现状与开发利用
(二)淮河流域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与治理情况
(三)淮河流域资源承载力不断提升
(四)淮河流域生态建设取得较大成就
(五)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
(六)淮河流域治理重大项目加速推进
(七)河湖长制不断完善
三 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水环境质量形势依然严峻
(二)水土流失与采矿塌陷严重,生态安全面临风险
(三)水资源短缺,生态用水得不到保障
(四)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脆弱
(五)淮河流域城镇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 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淮河流域森林保育建设,促进水土保持
(二)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利用湿地资源
(三)加强流域内森林城市创建,建立城市和谐生态环境体系
(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强淮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五)加强采煤塌陷区综合整治与利用
Ⅵ 案例篇
B.15 生态治理多元协同运行:以重庆市长江流域生态治理为例
一 引言
二 重庆市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概况
三 重庆市长江流域生态治理多元主体
(一)政府:生态治理的领导者
(二)企业:生态治理的执行者
(三)公众:生态治理的参与者
四 重庆市长江流域生态协同治理方式
(一)川渝两地政府生态环境联合治理,完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二)“双总河长制”初见成效,实现智慧治河
(三)消落带生态治理,建设生态友好型城市
(四)加强环境保护地方立法,保障多元协同生态治理
五 重庆市生态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治理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生态治理专业队伍建设有待提升
(三)生态治理大数据平台需加快建设
(四)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度有待提高
六 结论及政策建议
B.16 黄河流域案例:河南沿黄生态廊道建设
一 引言
二 河南沿黄地区概况
(一)引黄概况
(二)生态环境概况
(三)防洪体系建设概况
(四)高质量发展概况
三 河南沿黄生态廊道建设的意义
(一)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促进新时代水利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促进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流域保护治理格局的重要手段
(三)推动沿黄城市高质量发展、提高沿黄居民幸福度的必然要求
(四)统筹生态系统功能保护与修复、推进水沙协同治理的重要措施
四 河南沿黄生态廊道的建设进展及经验
(一)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提出以来的河南沿黄生态廊道建设
(二)河南沿黄生态廊道工程建设进展
(三)河南沿黄生态廊道建设经验
五 河南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在协同推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保护与发展协调问题
(二)河南沿黄地区的薄弱本底问题
(三)与脱贫攻坚的协同推进问题
(四)下游滩区治理的“一揽子”问题
(五)智慧水利建设问题
六 河南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政策建议
(一)立足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需求,优化沿黄生态廊道建设顶层设计
(二)建立河南沿黄生态廊道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智慧化管控
(三)统筹建设重点生态保障工程体系,以线带面全面发展
(四)加强河南沿黄生态廊道建设的科技投入,探索保护与发展和谐平衡的河南沿黄生态廊道建设新模式
B.17 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典型案例浅析
一 引言
二 淮河流域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特征
(一)自然特征
(二)经济特征
(三)社会特征
三 淮河生态环境治理面临问题和治理举措
(一)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采取的主要举措
四 淮河生态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效
(一)社会效益
(二)经济效益
(三)环境效益
五 淮河生态治理的未来展望
(一)落实新发展理念对治淮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流域防洪保安提出更高要求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治淮提出了新的任务
(四)治水新思路对治淮工作提出新的课题
Abstract
Contents
皮书
皮书数据库
基本子库
法律声明
中国生态治理发展报告(2020~2021)(生态治理蓝皮书)是2021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李群。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生态治理发展报告(2020~2021)(生态治理蓝皮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