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精选43篇华语研究文章,涵盖各方面,实用参考资料。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华语研究文章43篇,涉及华语研究的方方面面,文章源自海内外的学术刊物、报纸、论文集等,是呼吁研究领域不可多的参考资料。既可以作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参考资料,又可以配套本馆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系列教材中的《华文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使用。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关于建立“大华语”概念的建议
全球华语的崛起与挑战
一 全球华语崛起迹象
二 全球华语扩散的因素
三 区域华语的滋生:以词汇为例
(一)全球华语三大同心圈
(二)区域华语词汇差异
四 区域华语的认同感
五 世界标准华语带动三圈交流
从“雅言”到“华语”——寻根探源话名号
缘起
一 雅言
二 汉语
三 官语
四 国语
五 普通话
六 华语
七 话说“鼎足”
论“华语”
一 缘起
二 五个名称
(一)汉语
(二)华语
(三)国语
(四)中文
(五)普通话
三 “华语”的命名及其在海外的复兴
四 全球“‘华语’热”的现状分析
五 华语的定义及相关问题
“华人”“华语”的定义问题
结论
华语与海外华人社会
海外华人圈华语变体切片
一 新加坡华人类型
(一)土生华人
(二)新客
(三)新新移民
二 华语变体的衍变与移民文化进程
三 语言政策造成的华族语言易位
四 创造杂质的中国属性
论华语研究
一 几点说明
(一)缘起
(二)关于“华语”
(三)关于华语研究中的“华人”
二 华语研究的性质
三 华语研究的意义
(一)华语研究可以丰富社会语言学理论
(二)华语研究有助于语言观念的更新
(三)华语研究有利于推动汉语的传播和维护
(四)有助于加强全体华人的沟通和联系
四 华语研究的主要任务
(一)华语使用现状的研究
(二)语言规划
(三)各地华语特征的研究
(四)各地华语教学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五)华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从“汉语”名称论汉语词汇史研究
引言
一
二
三
新加坡的华语与方言
一 华语、方言的社会分布
(一)交谈场合
(二)交谈对象
(三)话题
二 华人对华语、方言的态度
(一)对华语的态度
(二)对方言的态度
结论
马来西亚华语与方言的竞争
一 引言
二 调查方法简介
三 华语与方言在使用功能上的竞争
四 华语与方言使用领域的竞争
五 华语与方言的语码夹杂
六 语言态度与语言竞争
七 语言竞争与语言转移
八 结论
论华语区域特有词语
一 “华语区域特有词语”的定义、外延和分类
(一)狭义的“华语区域特有词语”
(二)广义的“华语区域特有词语”
二 “华语区域特有词语”的构成成分
(一)狭义的“华语区域特有词语”的构成成分
(二)广义的“华语区域特有词语”的构成成分
三 “华语区域特有词语”的发展和变化
(一)新质“特有词”的不断产生和旧质“特有词”逐步消亡
(二)“区域特有词语”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吸收
四 余论
不同华人社区词语差异浅论
一
二
三
四
五
新加坡华语使用中源方言的潜性影响
一 问题讨论
(一)这种以“才”充“再”的现象,受到什么源方言的潜性影响?
(二)新加坡华语使用中以“才”充“再”的现象是怎样受到源方言影响的?
(三)这种以“才”充“再”的现象,可以引发什么样的思考?
二 格式和检验
(一)关于格式一
(二)关于格式二
(三)关于格式三
三 相关问题辨析
(一)有时,表示未然的先后行为,也可以用“才”。这有两种情况。
(二)有时,即使是表示已然的先后行为,也可以用“再”。这也有两种情况。
四 结语
论华文词汇变异所反映的疆域与文化图像问题
一
二
三
四
五
“港式中文”与语言变体
一 香港语言生活的历史与现状
(一)土粤语初始阶段(1842年之前)
(二)广州话流行阶段(1842—1945)
(三)多方言并用阶段(1945—1967)
(四)粤语为主导阶段(1967—1997)
(五)两文三语阶段(1997—)
二 “港式中文”的性质
三 “港式中文”的变异手段
(一)代用
(二)借用
(三)混用
(四)夹用
四 产生语言变异的原因
香港社区词研究
一 社区词反映该社区的社会形态
二 香港社区词之来源及构词特点
(一)内容来源方面
(二)构词特点方面
三 关于香港社区词研究的几个问题
(一)香港社区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二)香港社区词出现之频率研究
(三)香港社区词和香港使用的外来词、粤方言词的界限问题
三语流通与中文的健康发展——兼评CHINGLISH
前言
一 澳门三语流通的现状
二 汉语对澳门的影响
三 葡语对澳门的影响
四 葡汉两语的相互影响
五 澳门俚语的影响
六 英语对澳门的影响
七 中葡英三语之间的影响
八 英语对汉语的负面影响
九 官方地位的中文应是健康的中文
结语
台湾话的特点及其与内地的差异
一 古旧色彩较为浓厚
(一)继承古代用法
(二)沿用现代汉语初期用法
二 语言形式不够统一
(一)用字
(二)表数
(三)译名
(四)标点符号
(五)书写(排印)
三 日语形式的存留
四 方言成分的吸收
五 其他差异
近年来台湾新词语发展之特色——论“子”后缀
一 前言
二 现代汉语原有的“子”后缀
三 国语中通行的“子(仔)”后缀
四 方言中的“子(仔)”后缀
五 校园用语的“子”后缀
六 江湖黑道用词的“子”后缀
七 行话中的“子”后缀
八 外来语的“子”后缀
九 结语
从“ㄉㄨㄞㄉㄨㄞ”(duaiduai)看新象声词进入台湾现代汉语的书写问题
一 前言
二 象声词的定义及特性
三 象声词的歧义问题
四 象声词的构词与修辞功能
五 新象声词的书写问题
六 以“ㄉㄨㄞ”为例看新象声词进入台湾现代语的书写问题
七 结语
新加坡华语变异概说
一
二
华语特有词语:新加坡社会写真
一 社会结构形态独特
二 政府组屋美轮美奂
三 买车用车代价高昂
四 公共交通便捷舒适
五 年轻一代期望日高
六 关怀分享温情处处
七 南洋风情别具一格
八 一小撮人行为丑陋
新加坡华语特有词语补例及其与普通话词语差异分析
一 引言
二 新加坡特有词语新补
三 新加坡特有词语与普通话词语差异分析
(一)造词语素选用不同
(二)缩略与否不同
(三)旧词语取舍不同
(四)粤方言词语吸收不同
(五)外来语翻译和吸收不同
四 小结
与新加坡华语有关的一些异形词
一
二
三
新加坡华语语法的特点
一 引言
二 新加坡华语语法的特点
三 新加坡华语语法规范化问题
四 结论
印度尼西亚华语区域词语初探
一 引言
(一)印尼华语的形成
(二)印尼华语区域词语的概念和范围
(三)语料来源
二 印尼华语区域词语分类举例
(一)名词
(二)动词
(三)形容词
(四)数词
(五)量词
(六)代词
(七)副词
(八)介词
(九)短语
三 印尼华语区域词语的特点
(一)多使用文言词语,表现出典雅性和滞后性
(二)选用闽、粤等方言词
(三)采用与普通话不同的造词策略
四 结语
泰国华语语法变异例说
一 古汉语词“俾”的语法化
二 表示差比,泰国华语往往说成“甲+A+‘过’+乙”
三 普通话的“(在/从/到)……中/里”,泰国华语常说成“(在/从/到)……上”
四 表示某动作发生在另一动作之后,泰国华语往往用副词“才”替代“再”
五 动词重叠+数量词语
域内外汉语协调问题刍议
一 “域内汉语”和“域外汉语”
二 汉语在域外的地位和域外汉语的两种类型
三 域内汉语和域外汉语协调的必要性
(一)语音
(二)词汇
(三)语法
(四)语用
四 域内汉语和域外汉语协调的可能性
五 当前的任务和措施
普通话词汇和新马华语词汇的协调与规范问题——兼论域内外汉语词汇协调的原则与方法
一
二
三
四
十年来(1969—1979)新加坡在华语方面所做的几件规范化的工作
一 简体字的推行
(一)《简体字表》(1969)
(二)《简体字总表》(1974)
(三)《简体字总表》(1976)修订本
二 汉语拼音方案的采用
三 常用字的研究
四 应用文的改革
五 译名的统一
六 结语
新加坡汉字规范的回顾与前瞻
一 新加坡的汉字规范工作
(一)推行简体字
(二)采用新字形
(三)规范选用字
(四)颁行中小学字表
(五)规范汉字横写横排
(六)身份证加印汉字姓名
二 推行简体字之成效
三 繁体字盛行与应变之计
结论
新加坡华语和普通话的差异与处理差异的对策
一 新加坡华语和普通话的差异
(一)新加坡华语的发音
(二)新加坡华语的词汇特点
(三)虚词和语法的差距
二 处理差异的对策
(一)在政策上,在语言的标准方面
(二)加强对华语的研究
(三)编辑《全球华语词典》
(四)编写现代汉语语法长篇
新加坡华文词汇的规范趋势:与过去相比
一
二
三
四
五
新加坡华语词的词形、词义和词用选择
一 同义词语的形式选择
二 同形词语的意义选择
三 同义词和同一词的语用选择
四 综合讨论
全球化环境下的华语文与华语文教学
一 语言选择的问题
二 语言能力的问题
探讨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教育之华语教学语法
一 导论
(一)什么是华语教学语法
(二)马来西亚华语教学的历史背景
二 马来西亚中等教育华语教学语法的概况
(一)华语教学语法在中等教育里的重要性
(二)马来西亚国民型中学(国中)的华语教学语法概况
(三)马来西亚华文独中华语教学语法概况
三 马来西亚国中与华文独中华语教学语法的比较
(一)马来西亚国中与华文独中华语教学语法(语法内容纲要)的共同点
(二)马来西亚国中与华文独中华语教学语法(语法内容纲要)的差异
四 结语
(一)研究马来西亚中等教育的汉语教学语法的意义
(二)对于教学语法的思考
华语词典应用与编纂的落差
一 引言
二 词典类型
(一)语言词库
(二)语言学习工具
三 词典的有效使用
(一)词典使用者
(二)语言技能活动
四 华文教师使用词典的现况与调查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式
(三)调查结果
五 建议
论“华语测试”的三个基石
引言
(一)条状发展
(二)块状发展
一 海外华人人口基石
二 华语状况基石
三 汉字及汉文化基石
四 开发华语测试的意义
(一)对汉语测试的意义
(二)对华裔族群的意义
五 结语
全球华语研究文献选编是201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郭熙。
得书感谢您对《全球华语研究文献选编》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