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剧舞台上的莎士比亚

中国话剧舞台上的莎士比亚

立即阅读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本书以莎士比亚戏剧演出为研究主体,从社会、历史、文化等层面进行分析,构建中国话剧舞台上的莎剧演出体系。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中国话剧舞台上莎士比亚戏剧演出进行科学化、系统化的梳理,突破前人或话剧戏曲兼重或侧重于戏曲莎演的研究局限,专以话剧莎演为研究对象,秉承莎氏戏剧文本与话剧表演手法相结合、学术研究与舞台实践相结合的宗旨,以时间为主线从社会、历史、经济、文化层面对莎剧演出进行横向分析纵向对比,厘清不同历史时段国人对莎士比亚及其戏剧接受态度与方式之异同,归纳演绎出话剧莎演政治性、民族性和艺术性特征,建构起中国话剧舞台上莎剧演出体系,拓展了中国莎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作者简介

作者孙艳娜,郑州轻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莎士比亚研究分会会员。

曾在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文化、美国文学文化、教育学硕士学位,后获得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哲学博士。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莎士比亚。发表的文章中“莎士比亚在中国话剧舞台上的接受与流变”被《新华文摘》大篇幅转载,“论文明戏对莎士比亚的文化转译”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全文转载,“中国文艺学理论转向下的莎士比亚话剧演出”获“田汉戏剧奖论文一等奖”;出版英文专著Shakespeare in China,独著《简明德语基础语法》,出版译著《莎士比亚的中国旅行:从晚清到21世纪》;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莎士比亚在中国话剧舞台上的接受与流变研究”通过同行专家鉴定,鉴定意见为“良好”。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一部值得一读的莎士比亚中文话剧改编和演出史

绪言

第一章 莎士比亚与文明戏(1899~1918):文化转译

第一节 话剧在中国的肇始

第二节 莎士比亚初入中国

第三节 莎士比亚翻译家林纾

第四节 莎士比亚在文明戏舞台上的演出

第二章 莎士比亚与初期话剧(1919~1930):文化模仿

第一节 胡适与莎士比亚

第二节 田汉与莎士比亚

第三节 上海戏剧协社与1930年《威尼斯商人》演出

第三章 莎士比亚与战时话剧(1931~1948):文化武器

第一节 1937年上海业余实验剧团演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第二节 余上沅与国立剧校的莎剧演出

第三节 上海沦陷时期李健吾的莎士比亚戏剧改编

第四节 黄佐临与《乱世英雄》演出

第四章 莎士比亚与“十七年”话剧(1949~1966):文化写实

第一节 “十七年”期间的话剧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第二节 胡导与莎士比亚演出

第三节 张奇虹与1961版《罗密欧与朱丽叶》

第五章 莎士比亚与新时期话剧(1977~1989):文化探索

第一节 首届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

第二节 张奇虹的《威尼斯商人》演出

第三节 徐晓钟与1980版《马克白斯》

第四节 徐企平与莎士比亚戏剧演出

第六章 莎士比亚与多元化话剧(1990至现今):文化改编

第一节 1994年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

第二节 林兆华与莎士比亚戏剧演出

第三节 田沁鑫的莎士比亚话剧演出

结语

参考文献

中国话剧舞台上的莎士比亚是2021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孙艳娜。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话剧舞台上的莎士比亚》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近代宫廷戏曲档案文献研究 电子书
本书力求为读者呈现出清代在戏曲文学、表演、音乐及舞台美术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成就,和在戏曲活动繁华掩盖下的一个王朝统治日薄西山的凄凉景象。
德国悲苦剧的起源 电子书
本书是本雅明最重要的代表作。同时,本雅明最重要的“寓言”思想正是在此得到的阐发。
看图学广场舞 电子书
本书是专门为广大广场舞爱好者所设计的入门级图书,书中通过1228幅一线专业舞蹈教师示范的标准动作的高清连拍步骤图,以及每个动作的多角度照片、局部细节特写照片、正确错误动作对比照片等丰富的视觉表现形式,帮助读者更直观地学习17种基本舞步和3套常用舞蹈套路,以便更快更好地适应随时流行起来的新舞曲,成为舞池中的佼佼者。
许渊冲译西厢记 电子书
翻译大家许渊冲老先生的译文。有心争似无心好,多情却被无情恼。
许渊冲译长生殿 电子书
翻译大家许渊冲老先生的译文。愿此生终老温柔,白云不羡仙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