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

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收入22篇文章,大致以时间为序,以专题形式,论述了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社会各阶层与各时期国家权力的互动、乡村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而以后者更为精彩。

内容简介

中国农村政治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为什么非走这一步?本书正是通过回顾1903-1953年之间的农村社会历史,试图彻底厘清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和文化结构变迁的内在线索和发展方向。理清这个脉络,对认识百年中国,尤其是大规模推进现代化的近代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张鸣,浙江上虞人,1957年生,生长于中国的“北极”北大荒,少年时曾从事农工、兽医等工作。初学农业机械,后涉历史,政治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著述颇多,既有《历史的坏脾气》《历史的底稿》《直截了当的独白》《关于两脚羊的故事》这样的历史另类解读,也有《武夫治国梦》《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农民意识的变迁》《梦醒与嬗变——戊戍百年沉思》《拳民与教民》《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1903-1953)》等学术论著。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写在前面的话

前言

一份“村图”的故事

“虚拟”的乡村政权

传统乡村社会的民间组织及其政治功能

乡村的大小渠道教育与意识形态框架

绅权浮出水面

新政阴影下的村政

军刀下的政权下移和农村衰败

农村现代火器意义上的武化与统治形态的“原始化”

红枪会

一个军国主义试验的标本

农民运动的启示

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乡村自治”

国民党政府的保甲制度在乡村的命运

20世纪30年代广西的“乡治”

红色的个案

一个“土围子”的剖面图

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基层政权的选举与文化的复归

“三三制”政权的政治象征

抗日根据地的乡村

抗日敌后根据地农村社会的意识形态改造和重塑

抗战时期“两面政权”的属性

在“翻身”大动荡中的乡村政治

并不多余的话

主要参考书目

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是2013年由中文在线数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作者张鸣。

得书感谢您对《乡村社会权力和文化结构的变迁(1903~1953)》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明清徽州宗族与乡村社会控制 电子书
本书以徽州宗族为视角,利用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明清时期徽州乡村社会控制诸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实证研究。
明清社会和礼仪 电子书
一部研究中国明清时期社会和礼仪的专著。
家屋与嘉绒藏族社会结构 电子书
本书根据对中国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硗碛藏族乡的田野调查资料,以家屋的名号“房名”的研究为切入点,讨论了嘉绒藏族的社会结构,是一篇关于嘉绒藏族社会结构的民族志。作者希望以此展现作为一个不同文化中的社会,嘉绒藏族社会结构呈现何种特殊性。
市场机制与社会变迁.新史学文库 电子书
本书是清代米粮物价史研究力作。
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新史学文库 电子书
本书为中国学堂学生研究奠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