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表明,学术追求是形而上的东西,是在眼前看不到却能够渗透到人们的精神思维。
内容简介
2010年12月18-19日,为纪念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成立30周年,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与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北京大学中外关系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中日文化交流两千年: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讨论会”。六十余位来自中日两国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近40篇。本书即是此次会议论文结集。本论文集分纪念篇、总论篇、古代与中世纪篇、近代篇、战时与战后篇五个部分,内容涵盖古今政治、文化、军事、教育、经济、语言诸领域的文化交流与相互关系诸问题。中日文化交流本身,是一个宽广的视角,今后应该继续从多方面提出真知灼见,真正发挥学者作为学术中坚力量的作用,为两国和世界的和平友好交流发展服务。
作者简介
编者王晓秋,1959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64年毕业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外关系史研究所所长。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文前彩插
前言
一 纪念篇
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的三十年
二 综论篇
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文化
日本洋学的建立
洋学建立的前提——汉字
日本的中国洋务书籍、中文报纸的流入
通过洋务书籍获得的关于欧美国家制度的知识
日本起主导作用的意识形态有效范围的限定
儒学有效范围的进一步限定与洋学的发展
结语
文化交流与中日邦交正常化
一 战后中日文化交流
二 战后中日文化交流的背景与特征
三 文化交流对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作用
从中日文化差异看其互补性
序言
一 文化差异的由来
二 思维方式差异及其互补性
三 行为方式的差异及其互补性
四 制定法规的差异及其互补性
五 言谈举止的差异及其互补性
六 情感文化的差异及其互补性
七 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互补性
结语
日本知識人の中国認識について——尾崎護の『吉野作造と中国』を手がかりに
一 始めに
二 中国をどう見るか
三 吉野作造が出会った中国の知識人
四 吉野作造の対中国観の転換
五 「対華21ヶ条要求」をめぐる認識
六 「侵略の日本」と「平和の日本」
七 「民本主義」と中国の「民本主義」
終わりに;正しい認識の困難さ
日本的中国认识研究概论——概念、方法和研究现状概要
一 概念
二 方法
三 研究现状
四 问题和课题
三 古代与中世纪篇
十七条宪法与圣德太子
序言
一 “圣德太子”
二 “太子”与“摄政”
三 《三经义疏》
四 十七条宪法
五 “冠位十二阶”
结语
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重要转折点分析——论镰仓初创的历史地位
一
二
三
明代日本僧人遗留在云南的汉诗
序言
一 《沧海遗珠》所见日本诗人
二 《沧海遗珠》所收日本人汉诗的特色
三 《沧海遗珠》所收日本人汉诗的流传
四 《沧海遗珠》所收日本人汉诗的评价
结语
如何看待日本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的成就
出土文字史料与古代史研究——以中日韩三国的古代木简为例
一 古代文字和书写材料
二 古代中国的简牍
三 日本木简的发现与特点
四 朝鲜半岛的古代木简
五 木简史料的特点和学术价值
唐通事及其在中日交流中的作用
一 “通事”“唐通事”“长崎唐通事”
二 长崎唐通事与中日文化交流
三 结语
阿苏“春卯祭”考
一 阿苏山、阿苏神社
二 “阿苏春卯祭”神事
三 阿苏春卯祭=春社解
四 木气寄生十二辰宫(生死所)解
五 结语
端午节的文化边界——在东亚文化框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
一 引人注目的端午节申遗
二 端午节起源问题的学术扭曲
三 端午节的文化边界
四 地域文化框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 近代篇
内藤湖南汉诗中的文化史观索隐
一 《玉石杂陈》与《湖南诗存》
二 反战抑或尚武
三 华夏夷狄意如何
四 立言与立功
关于《日本论》对近代日本武士道文化心理结构的解析
一 《日本论》确立的文化心理学研究视角
二 《日本论》对近代日本武士道文化心理结构的解析
“杀王”:与绝对天皇制社会伦理的对决——试析大江健三郎在《水死》中所追求的时代精神
一 “天皇陛下万岁”引发的有关时代精神的思考
二 失败的杀王尝试
三 东施效颦的“杀王”
四 与绝对天皇制社会伦理的对决
“小国主义”的历史意义
1. 日本近代化的命题
2. “伦理性帝国主义”的幻想
3. 小国主义的系谱
4. 石桥湛山的小国主义
5. 战后的石桥湛山
6. 石桥湛山的思想哲学
近代中日军事交流及其发展异同比较
一 晚清政府同日本的军事交流概况
二 民间及南方革命党人的对日军事交流
三 军事交流影响作用的异同比较
四 结语
五四运动期戴季陶的日本观
1. 信仰论的武士道
2. 道德论的武士道
3. 制度化的武士道
秋田雨雀与中国左翼文学——以胡风、王莹为例
引言
一 两国三人之间:关于秋田雨雀、胡风、王莹
二 两篇文章写一个人:中日现代文学关系史上的一个佳话
结语
1905年中日会商东三省事宜交涉的研究
一 交涉前的背景
二 交涉涉及的主要问题
三 对谈判的分析
五大臣日本考察活动研究
一 五大臣使团在日本的主要活动
二 日本人怎样看待五大臣出洋
三 五大臣使团眼中的日本
四 结语
五 战时与战后篇
民国大学的日本史教育
一 日本史科目在各大学设置情况
二 日本史师资阵容
三 日本史讲授内容特点
四 结语
战后日中交流的开始——关于对日战后处理的若干问题
一 序言
二 国民政府的对日战犯审判
三 不彻底的对日战犯审判
四 结论
抗战爆发前日本关于中国经济情势的一份调查——以对《本年度支那农村景气测定》的评介为中心
一 近代日本对华调查的概况及本调查之地位
二 本调查的内容要点
三 本调查的特征及政策意向
四 结语
中日全面战争期间中日物流构造的变迁——中日战争期间日本的中国海关占领政策
一 卢沟桥事变之前日本对华北海关的政策
二 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的天津秦皇岛海关接管经过
三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对青岛、芝罘、龙口等海关接管过程
四 接管后的日本的华北海关占领政策
小结
汉语角的运营和推广模式述评——日本侨报社推进中日民间交流的实践报告
一 汉语角的运营模式和现状
二 汉语角的推广模式
日本政治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基本要素
一 日本政治文化的结构与渊源
二 日本传统文化的构成要素
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文化交流的特征与作用
一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二 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文化交流的特征
三 文化交流在中日关系中的作用
论中日民间交流的基本特征
一 中日民间交流具有明显的“指向性”
二 民间交流的“多层次性”
三 民间交流的“异向性”
四 民间交流具有“历史继承性”
从商务最新教科书的诞生看近代中日文教交流
一 商务印书馆的教科书出版
二 日本教育思想的影响
三 金港堂及其创始人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
四 金港堂的教科书出版
五 结论
自强、理解、共同认知及其对话交流——对发展中日关系几点看法
中国自强是中日关系发展的基础
加深相互理解和沟通是搞好中日关系的前提
共同的历史认知是中日关系发展的保证
尊重历史,以史为鉴,加强相互交流与学习,是发展中日友好的关键
周恩来与中日友好交流
周恩来在日本
建国之初的周恩来与中日关系
恢复邦交过程中的周恩来
周恩来与日本友人
周恩来的中日交流精神遗产
中日文化交流两千年:回顾与展望是2013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王晓秋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中日文化交流两千年:回顾与展望》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