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交流两千年:回顾与展望

中日文化交流两千年:回顾与展望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表明,学术追求是形而上的东西,是在眼前看不到却能够渗透到人们的精神思维。

内容简介

2010年12月18-19日,为纪念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成立30周年,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与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北京大学中外关系研究所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中日文化交流两千年: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讨论会”。六十余位来自中日两国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近40篇。本书即是此次会议论文结集。本论文集分纪念篇、总论篇、古代与中世纪篇、近代篇、战时与战后篇五个部分,内容涵盖古今政治、文化、军事、教育、经济、语言诸领域的文化交流与相互关系诸问题。中日文化交流本身,是一个宽广的视角,今后应该继续从多方面提出真知灼见,真正发挥学者作为学术中坚力量的作用,为两国和世界的和平友好交流发展服务。

作者简介

编者王晓秋,1959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64年毕业留校任教。现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外关系史研究所所长。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文前彩插

前言

一 纪念篇

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的三十年

二 综论篇

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文化

日本洋学的建立

洋学建立的前提——汉字

日本的中国洋务书籍、中文报纸的流入

通过洋务书籍获得的关于欧美国家制度的知识

日本起主导作用的意识形态有效范围的限定

儒学有效范围的进一步限定与洋学的发展

结语

文化交流与中日邦交正常化

一 战后中日文化交流

二 战后中日文化交流的背景与特征

三 文化交流对中日邦交正常化的作用

从中日文化差异看其互补性

序言

一 文化差异的由来

二 思维方式差异及其互补性

三 行为方式的差异及其互补性

四 制定法规的差异及其互补性

五 言谈举止的差异及其互补性

六 情感文化的差异及其互补性

七 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互补性

结语

日本知識人の中国認識について——尾崎護の『吉野作造と中国』を手がかりに

一 始めに

二 中国をどう見るか

三 吉野作造が出会った中国の知識人

四 吉野作造の対中国観の転換

五 「対華21ヶ条要求」をめぐる認識

六 「侵略の日本」と「平和の日本」

七 「民本主義」と中国の「民本主義」

終わりに;正しい認識の困難さ

日本的中国认识研究概论——概念、方法和研究现状概要

一 概念

二 方法

三 研究现状

四 问题和课题

三 古代与中世纪篇

十七条宪法与圣德太子

序言

一 “圣德太子”

二 “太子”与“摄政”

三 《三经义疏》

四 十七条宪法

五 “冠位十二阶”

结语

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重要转折点分析——论镰仓初创的历史地位

明代日本僧人遗留在云南的汉诗

序言

一 《沧海遗珠》所见日本诗人

二 《沧海遗珠》所收日本人汉诗的特色

三 《沧海遗珠》所收日本人汉诗的流传

四 《沧海遗珠》所收日本人汉诗的评价

结语

如何看待日本遣唐使学习中国文化的成就

出土文字史料与古代史研究——以中日韩三国的古代木简为例

一 古代文字和书写材料

二 古代中国的简牍

三 日本木简的发现与特点

四 朝鲜半岛的古代木简

五 木简史料的特点和学术价值

唐通事及其在中日交流中的作用

一 “通事”“唐通事”“长崎唐通事”

二 长崎唐通事与中日文化交流

三 结语

阿苏“春卯祭”考

一 阿苏山、阿苏神社

二 “阿苏春卯祭”神事

三 阿苏春卯祭=春社解

四 木气寄生十二辰宫(生死所)解

五 结语

端午节的文化边界——在东亚文化框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

一 引人注目的端午节申遗

二 端午节起源问题的学术扭曲

三 端午节的文化边界

四 地域文化框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 近代篇

内藤湖南汉诗中的文化史观索隐

一 《玉石杂陈》与《湖南诗存》

二 反战抑或尚武

三 华夏夷狄意如何

四 立言与立功

关于《日本论》对近代日本武士道文化心理结构的解析

一 《日本论》确立的文化心理学研究视角

二 《日本论》对近代日本武士道文化心理结构的解析

“杀王”:与绝对天皇制社会伦理的对决——试析大江健三郎在《水死》中所追求的时代精神

一 “天皇陛下万岁”引发的有关时代精神的思考

二 失败的杀王尝试

三 东施效颦的“杀王”

四 与绝对天皇制社会伦理的对决

“小国主义”的历史意义

1. 日本近代化的命题

2. “伦理性帝国主义”的幻想

3. 小国主义的系谱

4. 石桥湛山的小国主义

5. 战后的石桥湛山

6. 石桥湛山的思想哲学

近代中日军事交流及其发展异同比较

一 晚清政府同日本的军事交流概况

二 民间及南方革命党人的对日军事交流

三 军事交流影响作用的异同比较

四 结语

五四运动期戴季陶的日本观

1. 信仰论的武士道

2. 道德论的武士道

3. 制度化的武士道

秋田雨雀与中国左翼文学——以胡风、王莹为例

引言

一 两国三人之间:关于秋田雨雀、胡风、王莹

二 两篇文章写一个人:中日现代文学关系史上的一个佳话

结语

1905年中日会商东三省事宜交涉的研究

一 交涉前的背景

二 交涉涉及的主要问题

三 对谈判的分析

五大臣日本考察活动研究

一 五大臣使团在日本的主要活动

二 日本人怎样看待五大臣出洋

三 五大臣使团眼中的日本

四 结语

五 战时与战后篇

民国大学的日本史教育

一 日本史科目在各大学设置情况

二 日本史师资阵容

三 日本史讲授内容特点

四 结语

战后日中交流的开始——关于对日战后处理的若干问题

一 序言

二 国民政府的对日战犯审判

三 不彻底的对日战犯审判

四 结论

抗战爆发前日本关于中国经济情势的一份调查——以对《本年度支那农村景气测定》的评介为中心

一 近代日本对华调查的概况及本调查之地位

二 本调查的内容要点

三 本调查的特征及政策意向

四 结语

中日全面战争期间中日物流构造的变迁——中日战争期间日本的中国海关占领政策

一 卢沟桥事变之前日本对华北海关的政策

二 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的天津秦皇岛海关接管经过

三 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对青岛、芝罘、龙口等海关接管过程

四 接管后的日本的华北海关占领政策

小结

汉语角的运营和推广模式述评——日本侨报社推进中日民间交流的实践报告

一 汉语角的运营模式和现状

二 汉语角的推广模式

日本政治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基本要素

一 日本政治文化的结构与渊源

二 日本传统文化的构成要素

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文化交流的特征与作用

一 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二 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文化交流的特征

三 文化交流在中日关系中的作用

论中日民间交流的基本特征

一 中日民间交流具有明显的“指向性”

二 民间交流的“多层次性”

三 民间交流的“异向性”

四 民间交流具有“历史继承性”

从商务最新教科书的诞生看近代中日文教交流

一 商务印书馆的教科书出版

二 日本教育思想的影响

三 金港堂及其创始人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

四 金港堂的教科书出版

五 结论

自强、理解、共同认知及其对话交流——对发展中日关系几点看法

中国自强是中日关系发展的基础

加深相互理解和沟通是搞好中日关系的前提

共同的历史认知是中日关系发展的保证

尊重历史,以史为鉴,加强相互交流与学习,是发展中日友好的关键

周恩来与中日友好交流

周恩来在日本

建国之初的周恩来与中日关系

恢复邦交过程中的周恩来

周恩来与日本友人

周恩来的中日交流精神遗产

中日文化交流两千年:回顾与展望是2013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王晓秋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中日文化交流两千年:回顾与展望》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新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书籍之路共四册) 电子书
本书通过剖析中日交流的生动实例,阐释了中国文化的海外影响力和辐射力。
埃及四千年珍宝 电子书
1.埃及四千年文明图鉴,古埃及文化的视觉盛宴 ·了解金字塔如何从传奇建筑师伊姆霍特普的阶梯式金字塔发展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胡夫金字塔。 ·了解古埃及历史上的伟大英雄,例如纳尔迈国王、孟图霍特普二世和图特摩斯三世。他们统一国家并扩大疆界,建立起辉煌的埃及帝国。 ·了解古埃及的女性王室成员:“女王”哈特谢普苏特的至上权力,奈菲尔塔利的宏伟陵墓,以及“埃及艳后”的神秘死亡。 ·了解古埃及令人称奇的金银宝藏:赛特哈索尔尤内特公主的精美首饰,少年国王图坦卡蒙的稀世珍宝,以及传奇之城塔尼斯的统治者普苏森尼斯的惊人财富。 2.作者权威,具备专业学历背景 本书作者为英国杜伦大学考古学和人类学博士,从2012年起任开罗美国大学出版社主管。他定期在杂志上发表关于埃及考古和历史的文章。著有《阿布辛拜尔和努比亚寺庙》(2019年)、《古埃及珠宝》(2020)等。 3.装帧精致,印刷精美,阅读体验好 大16开本设计,精装,采用特种纸张印刷,展示古埃及文明艺术之美。 4.亚马逊4.7星推荐 该书英文版上市后,在亚马逊网站评分为4.7,获得《亲爱精神》杂志、旅行网站、专业书评人、教育从业者的认可和推荐。
中国瓷器三千年 电子书
本书收录了我国南北各瓷窑代表性器物340余件,所收瓷品起于夏禹,止于李唐,每件器物大都标明了出土时间、地点、收藏单位及简要描述。
犹太人三千年简史 电子书
带你速览犹太人三千年的生活与历史。
恍惚斋两宋史随笔 电子书
本书收录作者文稿39篇,分为笔谈、札记、序跋、书评、忆旧、自述六辑。笔谈就当前宋史研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略抒管见,由五篇文稿组成;札记收录研习钱大昕、钱穆论著的读书报告各两篇,可视为研习钱大昕、钱穆有关宋史论著的导读;序跋所收七篇序跋系自著或合著的引言、导言、前言、结语、余论和后记;书评收录文稿七篇;追忆收录文稿十篇,涉及蒙文通、邓广铭等史学家的治学方法;自述讲述了笔者研习宋史的历程及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