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那些经典

五四那些经典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对五四时期人物、事件、作品、思想等进行梳理,解开众多关于五四研究的谜团,填补学术空白。

内容简介

本书为河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宝明等10位近代史研究领域专家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

这部著作深刻地解读了五四运动留下的一批思想经典,细致地分析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周作人等多位五四人物的31部作品,包括《狂人日记》《文学改良刍议》《青春》《娜拉走后怎样》《庶民的胜利》《吃人与礼教》《相隔一层纸》《争自由的宣言》等,诠释了他们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影响和地位,并分析各个历史时期是如何看待这些经典的,解读其中的内涵。

作者简介

作者张宝明,历史学博士,博士导师,现任河南大学副校长,长期从事近代史研究,著有《新青年研究》《晚年陈独秀》《中国知识精英的文化苦旅》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引言:五四那些经典:在刹那与永恒之间

抱小儿还是遛小狗:中西国民的两种活法——读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

启蒙之后,我们能“立地成佛”吗?——读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袁世凯与专制: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读陈独秀《袁世凯复活》

德、赛两先生:您如何能阻止我的心跳?——读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读陈独秀《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

打造青春之我与青春中华:读李大钊《青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滥觞:《庶民的胜利》解读

娜拉出走:五四女性独立的神话——《娜拉走后怎样》导读

《狂人日记》导读

文化因袭与代际承担:鲁迅教我们如何做父亲——《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导读

国民性批判:五四启蒙的国民画像——《阿Q正传》导读

以文学改良之实,建社会改良之功——读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知识分子的“自由”担当——重温《争自由的宣言》

“我的朋友胡适之”——胡适《朋友》解读

启蒙视野下的“写实”与“个性”——读胡适《易卜生主义》

“公仇”比“私恨”更不堪——胡适《致陈独秀(1925年12月)》解读

汉字如何成为“亡国灭种”的拖累——《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导读

《新青年》为何错失“左行横迤”的历史机会——《中文改用横行的讨论》导读

以诗人的姿态践行写实的文学——读刘半农《相隔一层纸》

“她”从哪里来?——现代女性指称的源流考释

“人的文学”的意义:现代人道主义思潮运动的发轫

学者情怀,书生选择——读蔡元培《洪水与猛兽》

青年毛泽东思想的真实写真——《民众的大联合》解读

是礼教吃人吗?——读吴虞《吃人与礼教》

学生运动、历史书写与不断凝练的五四精神——《“五四运动”的精神》导读

苦难的中国:在烈火中重生——《凤凰涅槃》导读

经济自由 独立自主:金岳霖《优秀分子与今日的社会》解读

精品白话:以“欧化”洗练汉语的“尘垢”——《怎样做白话文?》导读

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新文化观——章士钊《评新文化运动》解读

标点符号:新文化运动的副产品——《标点之革新》导读

娜拉:万千少男少女的魅力女神——《娜拉》导读

“世上最强有力的人就是那个最孤独的人”——《人民公敌》导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杜威讲座中的“民治”与“领袖”——《教育者为社会领袖》与《民治的意义》

罗素与《中国到自由之路》

五四那些经典是2019年由辽宁无限穿越新媒体有限公司出版,作者张宝明。

得书感谢您对《五四那些经典》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难忘那些岁月——卓宝熙勘测生活回忆录(第二版) 电子书
本书内容包括“淡泊的一生”和“勘测生活回忆”两大部分。书中记述了鬼斧神工、千奇百怪的自然景观和奇异的地质现象;介绍了民族风情、乡土习俗和各种趣闻;描绘了克服困难和遇险的经过,显示出作者对待困难的乐观心态。
传世励志经典:旷古完人王安石 电子书
本书笔墨主要集中在王安石的政术思想上,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敢坚韧、坦荡磊落的人物形象,再现了王安石的才识和风度。
传世励志经典:再造美国的人——林肯 电子书
本书是林肯的传记,记述了他的一生。林肯从一个贫困家庭中走出,通过自学成为一个上进、博学又智慧的人;在任职美国第16任总统期间,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取得了南北战争胜利,使美国免于分裂,同时使美国资本主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可以说林肯使美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传世励志经典:屹立的雄狮——海明威 电子书
本书介绍了海明威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海明威经历过战火硝烟,有过四段婚姻,多次从车祸和飞机失事的大火中重新站立起来,却始终坚信“人可以被毁灭,不可被打败”。最后以饮弹自尽的方式结束了一生。但他的精神圣火不会熄灭,将永远激励后人。
传世励志经典:治学的霸主——傅斯年 电子书
本书作者用平实的语言,从傅斯年的童年开始,记录了他在少年时期、青少年时期受到的教育和影响,更谈及他请烧钱时期的一些卓越表现和出国留学时的经历,以及学成回国后的所行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