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从媒介变迁角度重述纪录电影史。
内容简介
本书以现代视听媒介变迁的规律及其具体历程的视角,重写了一直以来被艺术史话语垄断的经典纪录电影史,创造性地提出了现代视听媒介自身力量形成的特定媒介表征秩序:
从电影技术与工业初期作为“奇观”,到电影与广播事业的组织化成熟发展时作为“节日”,再到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视听媒介崛起时作为“反思”,视听媒介表征的扩张在20世纪末电子媒介走向霸权顶峰时已经强大到作为对现实加以“建构”的秩序力量,进而到21世纪后以数字化、互联网为标志的当代媒介环境,视听媒介表征以作为“日常”的秩序深深根植于人类的表达与认知之中。
这个表征秩序也在同时促进与框限纪实影像实践从“个体复制”“组织复制”“机构复制”“社会复制”又回到“个体复制”。
作者简介
作者李莹,清华大学文学博士,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科研助理,研究方向为纪实影像传播、视听媒介传播。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书结构安排
第二章 作为“奇观”的秩序: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现代视听媒介的早期发展与纪实影像的“个体复制”
第一节 分离“观察”与分离“传播”:摄影术与电报
第二节 分离人所“可见”与机器所“可见”:留声机、活动摄影机与早期电影实践
第三节 作为工业巨兽的媒介:电影工业与广播
第四节 早期“个体复制”纪实影像实践的顶点:弗拉哈迪与维尔托夫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作为“节日”的秩序:20世纪30—50年代现代媒介组织化扩张与纪实影像的“组织复制”
第一节 法团主义组织化的媒介事业:广播的普及与电视的初步发展
第二节 法团主义组织化的媒介技术: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
第三节 “组织复制”式纪实影像实践:以格里尔逊与劳伦兹为例
第四节 秩序的落实: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纪录电影
第五节 作为“节日”的秩序:制作想象,汇聚意志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作为“反思”的秩序: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现代媒介的自我表征与纪实影像的“机构复制”
第一节 “媒介发明自身”的媒介:电视的起飞及发展
第二节 “机构复制”式纪实影像实践:“直接电影”与“真实电影”
第三节 作为“反思”的秩序:自反的现代媒介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作为“建构”的秩序: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电子媒介全球化扩张与纪实影像的“社会复制”
第一节 电子视听媒介的全球机构化扩张
第二节 “社会复制”式纪实影像实践:“新纪录电影”对“自我表征”的延续与颠覆
第三节 作为“建构”的秩序:从以现实建构影像到以影像建构现实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作为“日常”的秩序:20世纪末21世纪初数字化、互联网的媒介巨变与纪实影像的“个人复制”回归
第一节 视听媒介的信息化逻辑转向:数字化与互联网
第二节 新一轮“个人复制”式纪实影像实践:从作为物的影像到作为行为的影像
第三节 作为“日常”的秩序:当“秩序”本身已不再必要?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发现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附录 主要参考影片
致谢
表征的秩序:重写纪实影像史是202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李莹。
得书感谢您对《表征的秩序:重写纪实影像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