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编辑推荐

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结合的上乘之作,全面呈现“中华民族”这一重要观念的历史之旅,深刻揭示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与国家命运。

内容简介

本书将传统的精英思想史与“新文化史”的有关方法结合起来,对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孕育、形成、发展及其内涵,作了系统深入的整体性考察和阐释,既注重历史脉络的精心揭示,典型文本的发掘解读,以及重要概念的透视剖析,也重视国家体制、政党政策、关键人物和重大事件的影响和意义分析,并努力呈现了此一观念得以社会化的诸多历史面向。

书中强调,现代中华民族观念一直伴随着中西思想的遇合与古今观念的交汇,表现出民族与国家的纠结与互动;对于认知主体而言,则始终包含着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与融合,见证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调适。它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和认同,可以说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精神与民族、国家的命运,是极为重要的政治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现象。

作者简介

作者黄兴涛,1965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清代和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曾出版《文化史的视野:黄兴涛学术自选集》《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合著)、《文化怪杰辜鸿铭》《闲话辜鸿铬——一个文化怪人的心灵世界》《康乾盛世历史报告》(合著)等。主要译著有《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自画像》《辜鸿铭文集》(主持、合译)等。曾主编《西方视野的中国形象》译丛、《文化名门世家丛书》《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清史编年》(副主编)等。发表论文一百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绪论 “中华民族”:近代国人民族自觉的新概念与新符号

第一章 清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的酝酿

一、延续与转换:从清朝满人的“中国认同”说起

二、新的思想资源:现代“民族”概念在中国的形成

三、“大民族”观念的创发及最初的指代词

四、寻归“大同”:立宪运动与各民族平等融合的新自觉——以满人官员和留日旗人的民族观念为中心

第二章 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确立与传播

一、民国建立与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基本形成

二、五四运动后现代中华民族观念逐渐传播开来

第三章 “中华民族”符号认同的强化与深化

一、南京国民政府与“中华民族”一体认同符号的强化

二、日本侵华与“中华民族”认同的深化——以“中华民族复兴”话语为中心的透视

三、“民族英雄”“汉奸”与历史教科书的“中华民族”书写

第四章 全面抗战前后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大普及

一、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社会化与多媒介的认同表达

二、单一性民族的“中华民族”观之强烈诉说与回响

三、“中华国族”入宪讨论与芮逸夫的“中华国族”解

四、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及其与其他各方之互动

结语 现代中华民族观念及其认同特征的再认识

一、“NATION”内涵的历史性、复合性与现代中华民族认同之特质

二、“一元”抑或“多元”?“建构”还是“演化”?

三、一点感悟

附录 情感、思想与运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检视

参考文献

后记

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是2017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黄兴涛。

得书感谢您对《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你可能喜欢
从河西走廊看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区域经验 电子书
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是如何形成的?这本书带你从河西走廊这个地理区域考察这一问题。
迎难而上:组织重塑力 电子书
学术和商业领袖保罗·休梅克,拥有17年的战略、领导力和商业模式咨询经验,曾在微软、雀巢等知名企业从事组织管理工作超过10年。致力于为激励组织变革和提高公司影响力提供指导和建议。
中华德文化研究 电子书
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互关系的高度深入挖掘和整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德文化”资源。
近代中国的多元审视 电子书
近代中国命运多舛,被迫走出中世纪相对封闭、停滞的发展道路,被强行卷入国际体系之中,要认识这样一段变化快速和巨大、充满多面性和不平衡性的历史,需要历史与现实的理性对话,也亟待引入历史与理论之间的相互验证。本书充分发掘各类历史文献,重新审视鸦片战争、清末新政、五四运动等重要历史时刻,重新探讨梁启超、蔡元培等重要历史人物,史料丰赡,论证有力,叙事清晰,颇有助于理解近代中国的政情与世态。
重审中国的“近代”:在思想与社会之间(学科、知识与近代中国研究书系) 电子书
回顾近四十年来的中国历史学,社会史兴起于前十年,概念史凸显于后十年。社会史探究文本背后的情境,概念史聚焦于文本的语言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