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 下卷)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 下卷)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剑桥中国史”系列作品,讲述西方历史学家眼中的中华民国。

内容简介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是《剑桥中国史》第13卷的译本。为保持原貌,我们未作删改。有关观点、材料取舍等方面的问题,请读者自行鉴别。原书地图所用地名有与当时所用地名不同者,内容也有与当时实际情况不符者,我们也未予改动。书中引用的中文材料,我们尽可能查出原文;少数查不到原文的,从英文回译,删除了引号。

本书内容:文字是划分和分析过去的呆板而含糊的工具。无论怎样精心推敲,近代中国历史的特点,不可能用寥寥数语来描述。用得过滥的“革命”一词,有时还不如“复兴”有用。而“近代改革”,其含意无非就是“贯穿近时的变化”,让我们仍然不清楚究竟是什么“时间”。不过撰与这套书第10卷到第13卷的28位作者,每一位都是以不过于简单化的水准,提供中国从1800年到1949年这一个半世纪的事件和趋势的概况。就一些范围不那么广的概括作出范围更广的概括,无疑是历史家的主要职责,但这...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剑桥中华民国史》(下)是《剑桥中国史》第13卷的译本。为保持原貌,我们未作删改。有关观点、材料取舍等方面的问题,请读者自行鉴别。原书地图所用地名有与当时所用地名不同者,内容也有与当时实际情况不符者,我们也未予改动。书中引用的中文材料,我们尽可能查出原文;少数查不到原文的,从英文回译,删除了引号。

本书内容:文字是划分和分析过去的呆板而含糊的工具。无论怎样精心推敲,近代中国历史的特点,不可能用寥寥数语来描述。用得过滥的“革命”一词,有时还不如“复兴”有用。而“近代改革”,其含意无非就是“贯穿近时的变化”,让我们仍然不清楚究竟是什么“时间”。不过撰与这套书第10卷到第13卷的28位作者,每一位都是以不过于简单化的水准,提供中国从1800年到1949年这一个半世纪的事件和趋势的概况。就一些范围不那么广的概括作出范围更广的概括,无疑是历史家的主要职责,但这四卷的大多数作者都会同意这样一种看法,……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译者的话

总编辑序

第一章 导论:近代中国历史的透视

变革与连续性:分期

1800—1864年

1865—1911年

1912—1930年

1931—1949年

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变革

中华帝国末期的前资本主义商品化

经济停滞

外部因素:对外贸易与帝国主义

1911年以后的连续性

社会结构与社会行为的变化

水平社会结构与垂直社会结构

社会不稳定的加剧

传统名流的融合和分裂

农村组织与民众运动

工人运动及其农村纽带

革命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

清代权力机构的失去平衡

名流积极精神的兴起

清末的新政与革命

民国政治的动向

第二章 1911—1931年中国的国际关系

溯源:作为东亚地区秩序的清帝国的衰落和灭亡

日本在满洲势力的崛起

日本的二十一条

日本的影响和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华盛顿会议与中国

莫斯科与中国的双重接近

中国的国民革命和列强

第三章 南京十年时期的国民党中国,1927—1937年

权力初步巩固

各省的斗争

有助于蒋介石政治统治的诸因素

南京政权的意识形态、结构和职能的行使

国民党诸派系

国民党政权的成就

中国的新心态,1936—1937年

对南京十年时期国民党统治的评估

第四章 1927—1937年的共产主义运动

党的重建和领导

阶级成分

群众路线

宗派主义和叛变

农村苏维埃的创建

1927年的起义

建立根据地的必要性

富农问题

查田运动

红军

寻找一种战略

李立三路线

王明的“两条路线”

苏区的毁灭

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

长征

张国焘的分裂活动

“白区”的地下工作

刘少奇

第二次统一战线的准备

西安事变

第五章 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的状况

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土地和劳力

村庄和农户

农村的上层人物

分割继承

家及其收入

家的合作形式

农业的商业化

增强的资源专业化

新出现的农村经济

农业危机

危机的确定与叙述

20世纪20年代

南京十年

战争年代

第六章 农民运动

自发的抗租抗税

佃农与地主之间的纠纷

抗税骚动

抵制鸦片税

自发的农民骚动:类型和特征

与租、税无关的骚乱及其类型

特征

农民与共产党人:不相称的联盟

彭湃与海陆丰农民(1922—1928年)

外地和以后

第七章 地方政府的发展

社会名流在地方政府中的作用

议事会和“新政”

区域政体

山西计划

南京政府关于地方行政的早期政策

地方政府的官僚主义化

乡村建设运动

参与与官僚政治:历史的进程

第八章 学术界的成长,1912—1949年

现代教育机构的出现,1898—1928年

人员:海外培训的精英

大学:机构的建立

科学与研究的开端

提供基金与美国的影响:清华

南京十年期间的高等教育和国家建设

中央政府的领导

高级研究

研究的资助

战时和战后的变化,1937—1949年

战时的高等教育和研究

战后的变化

第九章 文学趋势:通向革命之路,1927—1949年

30年代文学,1927—1937年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左翼作家联盟与关于文学的论战

序幕:鲁迅与新月派的较量

“民族主义文学”问题

“自由人”以及“第三种人”问题

关于“大众话”和“拉丁化”的论争

关于“两个口号”之争

文学创作与社会危机

杂文

小说

诗歌

戏剧

战争与革命,1937—1949年

“民族抗战”的英雄传奇

“爱国铁血”文学

延安座谈会

延安文学

革命前夕,1945—1949年

第十章 日本入侵与中国的国际地位,1931—1949年

世界经济危机:中国的边缘地位

满洲事件:日本改革派的军国主义,1931—1932年

国际主义的瓦解

日本企图获得区域合作,1933—1937年

中日战争期间的强国形象,1937—1941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与日本,1941—1945年

中国战后的衰落,1945—1949年

第十一章 中日战争时期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5年

最初的战役和战略,1937—1939年

中国的战争动员

1939—1945年的恶化:军事

外国军事援助

1944年日本的一号作战

通货膨胀灾难

工业部门

政治上的虚弱

第十二章 中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共产主义运动,1937—1945年

Ⅰ 战争初期,1937—1938年

对国民党的态度:统一战线

军事战略与战术

领袖与领导权

组织机构与活动

日本的入侵和中国的最初反应

根据地的建立

Ⅱ 战争中期,1939—1943年

与国民党的“摩擦”

新四军事变

日本的强化治安

中共的对策:生存与新政

Ⅲ 战争的最后两年,1944—1945年

一号作战及其后果

政治和军事的发展

美国与中国共产党人

第七次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与苏联

瞻望

第十三章 1945—1949年的国共冲突

谈判与美国的卷入

赫尔利使团,1944—1945年

马歇尔使团,1946年

马歇尔使团的失败和它与美国对华政策的牵连

国民党统治的衰落

接管日占区

经济上的无能:通货膨胀的金融政策

1947年到1948年的应急改革

政治上的无能:对和平运动处置失当

共产党力量的壮大

1946—1949年的内战

第一年,1946—1947年:退却

第二年,1947—1948年:反攻

第三年,1948—1949年:胜利

国民党政府的倒台和美国政策的失败

第十四章 1949年以前的毛泽东思想

从学生运动到农民运动,1917—1927年

党、军人和群众,1927—1937年

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1937—1940年

毛泽东思想的胜利,1941—1949年

结论:走向人民民主的现代化的独裁国家?

参考文献介绍

参考书目

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 下卷)是200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费正清(编)。

得书感谢您对《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年 下卷)》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华民国史研究(第2辑):民国时期的法律、社会与军事 电子书
从法律及军事的角度切入,探讨民国时期政治体制的内在运作、党国范式等方面。
张力与限界 电子书
“近世中国”系列丛书之一,对1933年-1934年中央苏区革命的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15年卷) 电子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每年召开一次青年学术研讨会,并将与会者提交的论文集结出版,自2000年至今连续出版,可谓近代史所青年学者成长的一个记录。本书系2015年卷,内容涉及整个中国近代史的研究领域,是近代史所研究所青年学者一段时间的研究成果展现。
民国通志馆与近代方志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 电子书
本书系统勾勒民国通志馆创办与运作的历史图像,力图厘清近代方志发展转型的历史渊源与基本脉络。
蒙古历史拼图 电子书
作者以关键词的形式梳理明以前的蒙古史,参阅大量历史资料,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