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与陆域文明相比,我们的知识体系显 然对海洋文明太陌生了;就海洋知识而言,人文海洋正是我们要努力建设的一个领域。
内容简介
本书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三个层面,对伴随人类大规模进行海洋贸易、移民等活动而产生的文明形态与内容进行了梳理,并对中西海洋文化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对比,从中得出中国海洋文化的特征:无论是古代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贡献,还是当代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中国的海洋文化是和平的、发展的、与人类共荣的文化;这也是当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应有的文化姿态。
作者简介
作者苏文菁,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现为福州大学教授、闽商文化研究院院长,福州大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兼职研究员。曾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福建师范大学任教。中国大学慕课首门海洋人文类课程“海洋与人类文明的生产”的主讲者。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编委会
“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总序
内容提要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人类与海洋的关系
一 自然海洋对人类的意义
二 人文海洋对人类的意义
三 中国海洋利用的传统认识
四 海洋对今天中国的意义
第二节 人类对海洋的最早认识
一 世界海洋神话传说
二 中国海洋神话传说
第三节 从海洋行为到海洋文明
一 中国海洋文化的特点
二 “欧洲文明中心论”的谬误
三 时代与海洋文明的发展
第二章 中国的海洋族群与时代发展
第一节 海陆兼具的生存空间
一 向太平洋开放
二 奔流入海
三 “闽在海中”
第二节 东南沿海的海洋族群
一 南岛语族
二 疍民
三 海洋族群的文化特征
第三节 唐宋元时期的海洋文明
一 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第一次南移
二 宋元时期的开洋裕国
三 沿海港口与城市发展
四 海洋贸易与海商
第四节 明代:中国海洋发展的拉力与阻力
一 政府的海洋政策:朝贡与海禁相表里
二 中国海洋发展的国际拉力
三 在阻力与拉力中博弈的私人海商
第五节 清代:古代海洋文明的最后时光
一 “迁界”对海洋文明的戕害
二 台湾建府与广州一口开放
三 应对来自海上的挑战
第三章 海洋与人类物质文明的生产
第一节 福船,木质帆船时代的典范
一 独木舟、悬棺的远古信息
二 “温麻五会”远航“小琉球”
三 从“了鸟船”到“福船”
四 福船的全球影响
第二节 航海技术与航线的开辟
一 指南针与航海技术
二 针路图与海洋通道
三 闽人针路与郑和下西洋的航线
第三节 海洋贸易与全球化生产链
一 海洋贸易拉动小农经济的转变
二 前工业时代的批量化生产
三 前工业时代的全球分工生产
第四节 世界物产进入中国
一 农作物
二 白银
第四章 海洋与人类制度文明的生产
第一节 新兴阶级与资本主义制度
一 新阶层源于海洋冒险
二 新强国崛起于海洋争霸
三 新制度为了维系海洋格局
第二节 市舶制度
一 唐代市舶制度——海洋贸易的制度需求
二 宋代市舶制度的完善
三 元代“官本船”的市舶制度
四 明代朝贡贸易体制下的市舶制度
第三节 海禁时代的海洋管理制度
一 海禁时代下的特区——月港
二 清代——闽台两岸对渡
三 广州“十三行”
第四节 海洋贸易催生的经济制度
一 海五商、陆五商
二 侨批——世界记忆遗产
第五章 海洋与精神文明的生产
第一节 航海图与认识世界的历史
一 “三个世界”与“世界地图”的创造
二 大航海时代与扩展中的世界
三 流失在外的明代中国海图
第二节 中国海洋族群的女性
一 传统社会中“三大渔女”
二 社会转型时期的女性新形态
第三节 以妈祖为中心的海神信仰
一 “妈祖”海神信仰
二 中国海洋族群的海神信仰体系
第四节 文艺作品中的海洋精神
一 西方海洋文化作品中的海洋精神
二 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海洋情节
三 中国民间海洋文化艺术遗存
第五节 社会转型中的精神财产
一 宋朝:“开洋裕国”的思想资源
二 明代:大变局内生的文化动力
三 近代:海权海军
第六章 文明的对话与冲突
第一节 海神的对话:妈祖与波塞冬
一 形成方式和传播方式的不同
二 外表形象和性格行为的差异
三 中西海洋文化的差异
四 和平崛起与殖民扩张——两种不同文化的发展路径
第二节 “没有帝国的商人”与欧洲东印度公司
一 夹缝中生存的中国海商
二 中国海商的世界大同之爱
三 东印度公司对殖民地的掠夺
四 文化侵略与宗教征服
第三节 土生华人:多样化文化融合的典范
一 土生华人的由来
二 土生华人群体
三 杰出土生华人的典范
四 土生华人的文化习俗
索引
后记
海洋与人类文明的生产(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是2016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苏文菁。
得书感谢您对《海洋与人类文明的生产(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丛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