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新义

通史新义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著名历史学家何炳松有鉴于中国传统史学之弊端,“介绍西洋新之通史义例”而作。

内容简介

《通史新义》分上、下二编,上编用十章的篇幅论述社会史料研究法,系统讨论史料考订与事实编比的理论与应用;下编阐述社会史研究法,详解社会通史之著作法及相关问题。

何炳松在引介西方历史学理论的同时,注意结合中国传统的史学研究方法,对史料研究的方法以及通史编纂的原则进行重新思考,建立其新通史理论体系。

作者简介

作者何炳松,著名历史学家、出版家和教育家。留学美国,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史学系任教,随后担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抗战时期受聘为暨南大学校长。其译作有《新史学》《史学史》《历史教学法》等,著作有《通史新义》《秦始皇帝》《浙东学派溯源》《程朱辩异》等,其中不少作品被用作大学教材,影响甚为深透。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编委会

出版说明

自序

导言 历史研究法与社会科学

上编 社会史料研究法

第一章 史料之理论

(一)史料之性质

(二)史料之来历

第二章 考订之原理

(一)考订之必要

(二)考订之雏形

(三)分 析

(四)考订之步骤

第三章 史料来历之考订

(一)史料来历之考订之条件

(二)社会科学材料上之特殊困难

第四章 诠释之考订

(一)初步之分析

(二)诠释之考订

第五章 诚伪及正确之考订

(一)二种考订功夫之特殊条件

(二)共通之工作

第六章 事实之利用

(一)断定事实之困难

(二)容有之事实

(三)各种独立观察之暗合

第七章 事实之编比

(一)事实编比之条件

(二)暂时之编比

(三)事实之性质

第八章 社会科学事实之编比

(一)社会科学中事实之性质

(二)社会之分析

(三)编比之进程

第九章 并时事实之编比法

(一)社会事实主观性质之结果

(二)编比之方法

第十章 连续事实之编比法

(一)社会之变动

(二)变动之分析研究

(三)演化之比较

下编 社会史研究法

第十一章 历史之种类

(一)中国史学之发展

(二)西洋史学之发展

(三)历史与社会科学之关系

第十二章 社会史之现状

(一)各种历史现状之比较

(二)进步迟缓原因之原于事实性质者

(三)进步迟缓原因之原于史料种类者

第十三章 社会事实之编比

(一)编比之必要

(二)并时事实之编比法

(三)社会史之标准

第十四章 社会史之特殊困难

(一)决定事实数量之必要

(二)决定数量之方法

(三)实际上之结果

第十五章 社会团体之决定

(一)社会事实之特性

(二)团 体

第十六章 演化之研究

(一)演化研究之条件

(二)特种演化之条件

(三)了解演化之条件

第十七章 各类历史联合之必要

(一)静的研究

(二)演化之研究

(三)综合事实之方法

第十八章 社会史之系统

(一)一贯性之倾向

(二)经济物质主义之批评

第十九章 社会史与其他历史之连锁

(一)决定连锁之方法

(二)人口学上之事实

(三)经济事实

(四)社会史在历史知识中之地位

第二十章 单独事实及于社会事实之影响

(一)问题之位置

(二)习惯之影响

(三)单独事象之影响

第二十一章 集合事实及于社会生活之影响

(一)集合之组织

(二)集合之事象

结论

通史新义是2015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何炳松。

得书感谢您对《通史新义》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规训革命.新史学文库 电子书
本书将历史个案并置比较,以阐明和提炼关于宏观社会变化的理论观点。
清史论丛.新史学文库 电子书
本书主要收入张荫麟的清史研究论著,是张氏清史论文的首次汇总出版。
史鉴录.新~南北朝 电子书
本书包括王莽的币制改革、刘秀柔道治国、强项令董宣、单车就路、袁安断狱公平、寒朗冒死伸冤、陈宠持法为轻、王涣的治县之道等内容。
新史学(第12卷):量化史学专辑 电子书
《新史学》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着眼于从方法论角度把握史学发展的前沿,努力探索史学创新的道路。本书是第12卷,以“量化史学”为主题,内容涉及量化历史研究新趋势、先秦时期国家形成与官僚化、晚清国家能力衰退与灾害赈济体系转型、清代命盗重案的特征、清人年寿问题、1910年四川城镇人口问题、首届“中研院”自然科学类与人文社会科学类院士的家庭和教育背景对比、“朱子授礼”问题及日本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
乘桴新获:从戊戌到辛亥 电子书
本书由作者在日本讲学期间搜集整理的近代史料、调查访问、讲学记录等汇聚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