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重大惨案研究(抗日战争专题研究)

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重大惨案研究(抗日战争专题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研究了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造成的重大惨案。

内容简介

全书梳理日机无差别轰炸造成的全国381次重大惨案的基本情况;分析重大惨案发生的根本原因以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阐述重大惨案遇难者的伤亡惨状;剖析重大惨案幸存者余生遭受的身心折磨以及重大惨案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提出重大惨案从民族记忆上升为世界记忆的建议。

作者简介

作者吴光会,西南大学历史学博士,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协同研究中心讲师,曾到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访学一年。主要研究方向是抗日战争史。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导论

第一章 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战略战术

第一节 无差别轰炸战略的确立及演变

一、协同协助地面作战为重点

二、攻击政略中枢和战略要地

三、空袭防御与协助地面作战

第二节 航空力量的消长与战术的运用

一、绝对优势中迅猛攻击

二、独霸制空权下组拳猛攻

三、优势丧失后的防御性进攻

第二章 重大惨案的史实梳理与考察

第一节 次数激增、地域拓宽:1937年7月—1938年12月

一、华北:较早沦陷,次数有限

二、华中:战略要地,数量领先

三、华南:失衡分布,汇聚广州

四、西南:地域偏远,云南一次

第二节 前线递减、后方聚集:1939年1月—1941年12月

一、华北:沦陷区域,次数极少

二、华中:战略枢纽,数量猛降

三、华南:稳中略降,集聚两广

四、西南:政略中枢,数量猛增

五、西北:交通要道,从无到有

第三节 范围缩小、区域集中:1942年1月—1945年8月

一、华中:次数下降,仍居首位

二、华南:地域变窄,次数锐减

三、西南:数量猛降,仅聚云南

第三章 重大惨案的时空分布与伤亡人员

第一节 时间序列的差异与变动

一、各阶段呈不均衡分布

二、不同年份呈倒“V”字形状

三、不同季节和月份差异明显

第二节 多重空间的聚集

一、向战略要地集中

二、向交通线集中

三、向城市集中

第三节 伤亡人员的规模与构成

一、伤亡人员的规模

二、伤亡人员的结构

第四章 重大惨案亲历者的心理与行为

第一节 由好奇、恐惧到悲痛的嬗变

一、初遇日机的好奇

二、轰炸中的恐惧

三、惨案发生后的悲痛

第二节 祈祷神灵与复仇抗争的交织

一、祈祷神灵庇佑

二、坚持不懈抗争

第三节 孝慈仁义与生存争夺的张力

一、彰显孝慈仁义

二、伴有生存争夺

第五章 重大惨案造成的身心伤害及社会影响

第一节 剥夺生命与摧残身心

一、惨绝人寰的死亡样态

二、余生忍受的身心折磨

第二节 对家庭、生活、疾病和环境的影响

一、家庭破碎

二、生活贫困

三、疾病流行

四、环境污染

第六章 国民政府、社会各界及国际社会对重大惨案的因应

第一节 国民政府对重大惨案的处理

一、机构的设置与法规的颁布

二、处置工作的开展及其流弊

第二节 社会各界对重大惨案的应对

一、中共积极应对

二、民间团体奋力援助

第三节 国际社会对重大惨案的反响

一、美英等国的反应

二、西方媒体的报道

第七章 重大惨案的历史记忆与纪念

第一节 个体记忆到集体记忆的变奏

一、个体记忆的表达

二、集体记忆的生成

第二节 国家民族记忆的传承

一、设立纪念日及修建纪念设施

二、开展纪念活动

第三节 国家民族记忆到世界记忆的升华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重大惨案研究(抗日战争专题研究)是2022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吴光会。

得书感谢您对《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重大惨案研究(抗日战争专题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钱玄同思想研究 电子书
本书叙述钱玄同先生一生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特色,以及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尚书》诠释研究 电子书
《〈尚书〉诠释研究》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所有讨论的专题都是《尚书》学与语言学长期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这些问题有些还关涉古典文献学、辨伪学、辑佚学、哲学、思想史研究等领域。作者皆能以广阔的学术视野、扎实的文献功底、深厚的理论素养,探隐索微,反复论证。全书分析透彻,逻辑严密,例证丰富,其结论或正前人之失,或对有关问题的论证有所推进,或给读者以新的启迪,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仪礼经传通解>研究 电子书
一部研究《仪礼经传通解》的专业学术作品。
金代吏员研究 电子书
一部研究金代吏制的学术专著。
近代天津典当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博弈论作为理论工具,利用近代天津典当档案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对近代天津城市的典当行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创新性,对近代天津城市史和近代经济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