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对西方国家数据治理进程的深度思考。
内容简介
无处不在的数据技术对人类尊严和自主构成了明显而现实的威胁。然而,在过去的五十年里,我们一直忙于保护数据,却未能保护人类本身。在本书中,伊丽莎白·M.瑞尼尔斯认为,我们应专注于数据保护、数据隐私、数据安全和数据所有权的法律中的人类核心价值观。而且,随着我们对数据的痴迷的增长,我们忽视了与技术发展相关的真正利害关系——我们作为人的尊严和自主性。
伊丽莎白·M.瑞尼尔斯的研究指出从某些方面来看,数据既是一切,又什么也不是。数据依靠情境,并呈动态变化,因此很难被定义。通过对美国、欧盟的数据法案进行梳理,伊丽莎白·M.瑞尼尔展现了西方数据法的构建逻辑,同时面向数据法的未来,提出了一个清晰的愿景。
作者简介
作者伊丽莎白·M.瑞尼尔斯,牛津大学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律师。伊丽莎白·M.瑞尼尔斯的学术研究重点是跨境数据治理和新兴技术的道德影响。她拥有哈佛大学文学学士学位、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法学硕士学位、范德堡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注
序言
前言
导语
第一部分 数据之前
1. 主体框架
隐私的哲学及法律渊源
隐私权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对传统隐私概念提出挑战
政府数据库应用背景下诞生的早期数据保护法
围绕公平信息实践原则达成的共识
2. 更新失败
有关数据保护的国际共识出现,新型数字经济应运而生
经济推动下,欧洲试图升级其数据保护法
美国法律和政策制定者重新解读公平信息实践原则,使其有利于商业
欧洲着力推动数据保护法现代化
此类扭曲现象大行其道
第二部分 数据,无处不在
3. 奇点现象
美国立法者旨在让人们控制自己的数据
市场寻求让人们拥有、控制甚至出售个人数据
注重数据且过度个人主义的方法存在的缺陷
更多集体性方法出现,但仍受制于数据痴迷
4. 数据隐私,沦为帮凶
隐私公关攻势
隐私增强技术
隐私增强技术存在的问题
对隐私权的歪曲威胁着公共领域
隐私面临成为监控行为帮凶的风险
第三部分 数据之外
5. 美丽新世界
情绪检测和情感识别技术
神经技术和神经营销
物联网与身联网
“元宇宙”技术
“物理数字身份”和机读人类
“智慧”城市与“公共”空间
数据与网络物理世界
网络物理世界现有法律框架的局限性
6. 反对生活的数据化
“科技公司”的特殊待遇
数据化及其推手
数据保护的不足
数据化的自然限制
数据化的规范限制
权力的限制
可允许的数据化
7. 回到未来
元宇宙与权力
情绪识别、神经技术与权力
为后数字世界重新校准权力
权力作为反商品化的保障
权力与共识
致谢
西方数据法的构建逻辑是2024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中青文出版,作者[美] 伊丽莎白·M.瑞尼尔斯。
得书感谢您对《西方数据法的构建逻辑》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