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部内容新颖、架构独特的史学著作。
内容简介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到今天,当代史学在观念、方法和研究范围上出现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
本书从“人物、派别、焦点”三方面入手,描述、分析和讨论这些变化,突出了这一时期与20世纪上半叶之间的不同,从而为中国学界提供一部内容新颖、架构独特的著作。
本书的这些史学新潮反映了当代史学所面临的挑战,而深入思考和应对这些挑战将有助我们共同面对人类的未来。
作者简介
作者张旭鹏,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国际史学理论网络(INTH)成员,亚洲世界历史学家学会(AAWH)会员。主要从事欧洲思想文化史和西方史学理论研究。在《历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世界历史》、RethikingHistory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并著有《西方文明简史》一书。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当代历史学发展的若干趋势 ——兼论“史学革命”
序
第一部分 人物
后现代史学先驱:米歇尔·福柯
一 语言、符号、表象
二 为他者写史
三 话语、知识和权力
历史等于历史学:海登·怀特
一 正统的史学训练
二 反思历史学的性质
三 想象 ——历史学之“元”
四 重构“实用的过去”
叙述和经验:弗兰克·安克斯密特
一 “欧洲的怀特”?
二 代言后现代主义
三 经验和再现/表现
四 冲出“语言的牢笼”?
历史、时代与人性:约恩·吕森
一 学术与时代
二 学术生涯纵览
三 历史与人性
将欧洲地方化:迪佩什·查克拉巴蒂
一 作为庶民研究者的迪佩什·查克拉巴蒂
二 “地方化欧洲”观念
三 “地方化欧洲”之争
冲突和秩序:塞缪尔·亨廷顿
一 从军事到政治
二 从政治到社会
三 从社会到文化/文明
历史的终结:弗朗西斯·福山
一 历史如何终结?
二 人类的本性
三 “后人类”历史的前景和挑战
第二部分 派别
观念史和思想史
一 洛夫乔伊与观念史的创立
二 思想史的兴起及其对观念史的修正
三 思想史的全球转向
史学史
一 研究方法的更新:社会史、文化史的挑战
二 研究材料的扩充:超越传统史料
三 研究视野的拓展:从非西方到全球
四 从历史编纂学到历史知识学
女性史与性别史
一 从“她史”到性别史
二 女性史与社会史
三 女性史与后现代主义
四 女性史与新文化史
五 芭妮·史密斯的女性史研究
六 小结与展望
后现代主义
一 现代和后现代
二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三 后现代主义挑战近代史学
四 后现代主义史学现状
后殖民主义
一 后殖民主义的语境及理论
二 庶民研究与后殖民史学
三 “庶民研究”的转向及衰落
四 后殖民史学的新进展
世界史/全球史
一 从世界史到全球史
二 全球史的多重面向
三 全球史:新的挑战和机遇
大历史
一 大历史的基本概念
二 大历史与普遍史的回归
三 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
环境史
一 环境史的兴起及挑战
二 环境史研究的三大重点
三 当代环境史的全球走向
情感史
一 情感史的启动
二 情感史的挑战
三 情感史的兴盛
身体史
一 再现与感知之间:身体史的写法
二 身体与性别
三 情感化的身体
第三部分 焦点
历史距离
一 历史距离与历史研究的客观性
二 历史学家的能动性与历史距离的消失
三 历史距离的多重效用
历史时间
一 历史时间的多重层次费尔南·布罗代尔
二 经验空间与期待视域莱因哈特·科塞勒克
三 历史性体制的转变弗朗索瓦·阿尔托格
四 超越当下主义
历史记忆
一 心态史与记忆史
二 大屠杀与历史记忆
三 史学的个体化与记忆研究
学者角色
一 “学者角色”的含义和意义
二 “学者角色”研究的进展
三 “学者角色”研究与中国
“后叙述主义”探求
一 从历史哲学到“史学哲学”
二 叙述主义和后叙述主义
三 “语言学转向”之后的史学思考
人类世
一 什么是人类世
二 人类世的社会意涵
三 人类世与后人类的历史观
动物转向
一 动物史研究的思想脉络
二 人类-动物史
三 “底层能够吠叫吗?”
后人类境况
一 后人类主义思潮的起源
二 控制论与考古学
三 后人类史学的实践
当代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人物、派别、焦点是2020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王晴佳。
得书感谢您对《当代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人物、派别、焦点》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