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报告(No.2)

中国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报告(No.2)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科技馆体系建设经验总结及对策建议。

内容简介

本书对科技馆体系建设的经验总结与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分析当前体系建设的新形势、面临的挑战和制约因素,对科技馆体系运行机制进行创新提升,为科技馆体系建设未来发展提供前瞻性对策建议。本皮书共分为六部分:总报告、专题篇、探索篇和借鉴篇。总报告中国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的挑战与对策系统介绍了中国现代科技馆体系的建设背景、内涵、组成成分及运行机制,分析其对提升国家公共科普服务能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作用。专题篇包括全国科技馆展览展品设计研发现状与对策研究、主题展览巡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科技馆特效影院运营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中国数字科技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流动科普设施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农村中学科技馆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探索篇包括科普场馆区域联盟的实践与探索、全国科技馆免费开放现状与对策研究、全国科技馆年报制度分析研究、科技馆信息化系统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科学家题材特效电影发展概况及对策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展示教育资源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科技馆科普讲座新探索——以重庆科技馆科技·人文大讲坛为例。借鉴篇包括科技馆预警限流管理的实践与探索——以中国科技馆为例、智慧科技馆建设、实践与思考——以上海科技馆为例、新疆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现状和发展对策、科技馆教育活动创新探索——以浙江省科技馆为例、博物馆集群协同联动发展模式研究——以美国史密森学会为例。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国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报告No.2》编委会

主要编撰者简介

摘要

Ⅰ 总报告

B.1 新时代 新挑战 新征程——中国现代科技馆体系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

一 科技馆体系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一)战略规划有待完善

(二)整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三)体系运行机制与新时代要求不相适应

(四)科普展教能力有待加强

(五)人才队伍相对薄弱

二 科技馆体系可持续发展重点任务

(一)推进科普场馆建设

(二)提升资源开发能力

(三)促进共建共享协同发展

(四)创新运行管理机制

三 科技馆体系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条件

(一)健全协调机制

(二)完善制度标准

(三)创新人才机制

Ⅱ 分报告

B.2 全国科技馆免费开放现状与对策研究

一 全国免费开放科技馆概况

二 全国科技馆免费开放运行成效

(一)基本公共服务得到持续保障

(二)服务公众数量大幅增长

(三)基本实现教育活动全覆盖

(四)科普服务持续提质增效

三 免费开放资金使用情况

(一)中央免费开放补助资金到位及使用情况

(二)展品更新改造费用情况

(三)科技馆运行保障增量情况

四 问题与困难

(一)免费开放经费仍存在较大缺口

(二)免费开放经费使用缺乏具体指导

(三)科技馆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科技馆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五 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政策的顶层设计和导向

(二)制定补助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

(三)建立监督评估平台和考核机制

(四)完善馆际交流和共享机制

(五)强化科技馆自身能力建设

六 结语

B.3 流动科普设施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一 流动科普设施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流动科普设施发展现状

(二)流动科普设施信息化建设现状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作平台功能需完善

(二)现有信息化导览使用率不高

(三)信息化运行管理有待提高准确性与可行性

(四)尚未建立信息化网络

(五)信息化发展受基层实际限制

三 发展思路与对策

(一)流动科普设施信息化建设发展思路

(二)流动科普设施信息化建设发展对策和建议

B.4 农村中学科技馆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一 发展现状

(一)科学选址、精心布局、服务农村

(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深受欢迎

(三)科学管理、运转顺畅、效益优先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与维护方面,“社会捐赠+政府支持”的投入方式尚不稳定

(二)运行与管理方面,“跨系统、多部门”联动的长效机制尚待健全

(三)评估与激励方面,“以评促建、以奖代补”的支持动力尚显不足

三 对策与建议

(一)多方投入,合力共建

(二)跨界联动,长效管理

(三)开放共享,以评促建

B.5 中国数字科技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一 中国数字科技馆发展现状

(一)网站建设现状

(二)新媒体平台建设现状

(三)共建共享现状

二 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栏目架构需继续优化,检索功能尚待完善

(二)与泛科普平台同质化严重,枢纽作用发挥不佳

(三)基层专业人才不足,共建共享内容形式仍需创新

三 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中国数字科技馆平台结构与功能,提升用户体验

(二)加强面向科技馆体系的特色科普资源建设,切实发挥枢纽作用

(三)优化共建共享机制,加强行业交流

(四)加强科普信息化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Ⅲ 调研篇

B.6 以制度建设推动我国科技馆事业可持续发展——全国科技馆年报制度研究

一 前言

二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机构登记注册和年报制度

(一)博物馆登记注册与年报制度

(二)图书馆登记注册与年报制度

(三)工人文化宫的相关管理制度

(四)其他相关行业的登记注册制度

三 科技馆年报制度的实施建议

(一)落实年报主体,确定实施范围

(二)制定年报内容,明确实施流程

(三)加强政策协同,建立奖惩机制

(四)确保年报质量,搭建管理平台

(五)加强队伍建设,开展业务培训

B.7 助力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促进科普资源均等化——主题展览巡展现状与发展调研

一 主题展览巡展发展现状

(一)发展历程

(二)现状分析

二 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主体单一,社会力量参与度有待提高

(二)展览内容匮乏,策划主题能力有待加强

(三)运行模式单一,地方政府参与程度有待提高

(四)效果反馈单一,缺乏有效评估机制

三 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内容建设,优化人才配置

(二)创新巡展模式,建立主题展览资源联动格局

(三)建立巡展评估机制,提高观众满意度

四 结语

B.8 加强信息建设 提高共享能力——科技馆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一 我国科技馆信息化系统建设现状分析

二 我国科技馆信息化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三 促进我国科技馆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B.9 增强核心能力 提升行业水平——全国科技馆行业展览展品设计研发现状与对策研究

一 科技馆行业展览展品设计研发现状

(一)科技馆展览展品研发情况

(二)展览展品研制企业研发现状

二 科技馆行业设计研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科技馆研发团队建设不足

(二)展览展品创新研发受制约

(三)展览展品设计研发流程不规范

(四)展览展品设计研发标准化程度低

三 提高科技馆行业展览展品设计研发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升展览展品研发团队能力

(二)优化展览展品创新研发氛围

(三)规范展览展品研发流程

(四)推进展览展品设计研发标准化建设

B.10 拓展科普功能 融合科普产业——科技馆特效影院运营现状与发展调研

一 我国科技馆特效影院运营现状

(一)我国科技馆特效影院建设概况

(二)我国科技馆特效影院基础运营概况

二 我国科技馆特效影院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特效影院相关建设标准指导

(二)特效影院硬件设施老化,放映效果不佳

(三)特效影片供给不足,更新速度缓慢

(四)特效影院科普教育功能发挥不充分

(五)缺少创意营销,吸引力不足

三 制约我国科技馆特效影院运行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政策制度不健全

(二)特效影院行业标准体系不完善

(三)对特效影院重视不足

(四)管理体制不畅

(五)专业人才队伍匮乏

四 提升我国科技馆特效影院运营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特效影院标准体系

(二)加快特效影院建设与升级

(三)坚持创新,充分发挥特效影院功能

(四)创建影院营销体系

(五)充分发挥专委会平台作用

B.11 弘扬传统文化 坚持文化自信——科技馆中国古代科技展示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一 科技馆中国古代科技展示教育现状

(一)展览展示现状

(二)教育活动现状

(三)其他形式的科普资源现状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原因分析

三 促进中国古代科技展示教育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重视程度,大力开发专题展览

(二)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与文博系统合作

(三)聚力培养人才,丰富古代科技展示教育资源

B.12 讲好科学家故事 弘扬科学家精神——科学家题材特效电影发展困境与思路

一 科学家题材特效电影发展概况

(一)国产科学家题材商业电影长片发展脉络

(二)科学家题材特效影片

二 国产科学家题材特效电影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影片创作层面

(二)行业制作层面

三 科学家题材特效电影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深入理解和传达中国科学家精神和时代精神

(二)题材入手,人物先行,灵活采用不同影片类型

(三)拓展科普形式,丰富科普内涵

(四)搭建平台,架起科学界与影视界沟通的桥梁

(五)开辟科普院线,提供政策催化

Ⅳ 实践篇

B.13 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科普场馆区域联盟的实践与探索

一 科普场馆区域联盟产生的背景

(一)科普场馆区域联盟的概念

(二)科普场馆区域联盟产生的必要性

二 国内科普场馆区域联盟案例分析

(一)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

(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馆联盟

(三)京津冀科学教育馆联盟

(四)联盟建设特点

三 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一)成效

(二)问题

四 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推进科普场馆联盟建设

(二)优化联盟运行管理机制,设立专职管理和运营人员

(三)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实现经费来源、联盟功能的多元化

(四)规范联盟网站建设与运营,打造联盟品牌

(五)构建联盟服务评价体系

五 结语

B.14 科技馆预警限流管理——中国科技馆的实践与探索

一 大型博物馆潜在安全风险

(一)观众客流高位运行

(二)所处区域位置敏感

二 实施限流管理的法规依据及测算核定

(一)法律依据

(二)行业标准

(三)测算依据

(四)测算案例

三 博物馆实施预警限流的现状与经验

(一)故宫博物院

(二)国家博物馆

(三)中国科技馆

四 博物馆实施预警限流的建议

(一)限流措施申报审批

(二)充分调研设定承载量

(三)推行全网预售机制

(四)引导分时错峰出行

(五)完善限流机制建设

(六)推进安防配套建设

(七)调整安检管理理念

(八)改善馆区外部环境

(九)集成数据智能服务

(十)提升服务能力水平

B.15 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与基金会:价值与困境——以上海科技馆为例

一 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与基金会合作现状

(一)21世纪是我国博物馆和基金会大发展的时期

(二)国内外博物馆与基金会的合作存在较大差异

(三)现阶段我国博物馆和基金会合作基本特性

(四)上海科技馆与基金会的合作实践

二 合作价值——以上海科技馆与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合作为例

(一)促进办馆经费来源的多元化

(二)提升社会资源的整合力

(三)拓展服务大众的时空界限

三 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与基金会合作面临的困境

(一)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与基金会合作的内生动力不足

(二)中国公益市场集中度过高,使得科普类基金会供给不足

(三)“事社分离”使得两者原有的深度合作面临挑战

(四)基金会捐赠博物馆资金使用的法律法规适用困境

五 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应明确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社会捐赠资金使用的有关规定

(二)博物馆应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捐赠资金在规范的前提下使用

(三)基金会可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的方式支持博物馆建设

(四)在“事社分离”的原则下,进一步厘清合作中人和物的关系

(五)鼓励发起设立以科学普及为主要业务范围的基金会

B.16 智慧管理 智慧运行 智慧服务——上海科技馆构建“智慧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

一 智慧博物馆建设发展现状

(一)发展背景

(二)国外主要案例

(三)国内主要案例

二 智慧博物馆建设构思

(一)智慧博物馆的内涵

(二)智慧博物馆建设目标

(三)智慧场馆建设实施原则

三 上海科技馆的智慧博物馆建设实践

(一)平台化智慧管理建设

(二)智能化智慧运行建设

(三)网络化智慧服务建设

四 智慧博物馆未来发展展望

(一)人工智能将成为智慧博物馆的强大引擎

(二)智慧博物馆建设中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B.17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科普讲座——重庆科技馆科技·人文大讲坛创新研究

一 科技馆科普讲座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科普讲座面临的机遇

(二)科普讲座面临的挑战

二 重庆科技馆科技·人文大讲坛发展思路

(一)以MCR工作方式为指导,构建良性互动科普生态圈

(二)以公益科普为基调,加强科普资源整合与机构联动

(三)以科普内容为重心,优化服务保障机制与科普传播路径

(四)以科普成果为导向,打造优质精品科普讲座与成果

三 重庆科技馆科技·人文大讲坛发展举措

(一)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二)积极拓展科普内容供给与宣传途径

(三)不断探索科普讲座新模式

(四)聚焦讲坛主题内容的深度挖掘和二次研发

五 结语

B.18 以基层科普为抓手推动科技馆体系建设——以新疆科技馆为例

一 科技馆体系下新疆基层科普工作现状

(一)流动科技馆

(二)科普大篷车

(三)农村中学科技馆

(四)县域科技馆

(五)社区科普馆

二 新疆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经验

(一)因地制宜,实现基本科普服务均等化

(二)多级联动,实现科普资源效用最大化

(三)省馆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四)打造品牌,主题活动见成效

三 新疆现代科技馆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流动科普设施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人员能力水平有待提高,研发能力不足

(三)新媒体应用不够

四 新疆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的未来思考

(一)制定完善流动科普设施管理机制

(二)加强展教资源的开发与创新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四)丰富科普手段,综合运用新媒体等新型科学传播形式

五 结语

Ⅴ 借鉴篇

B.19 博物馆集群协同联动发展模式研究——以美国史密森学会为例

一 引言

二 史密森学会集群化模式的确立

三 史密森学会集群化模式的特点

(一)统一有序的组织架构,有助集中管理

(二)制定科学战略规划,统筹布局建设

(三)资金先集中再分配,协调高效运作

(四)凝聚共识、资源共享,促进资源流动

(五)系统开展科学评估,提升执行力

四 史密森学会博物馆集群模式的成效

(一)集群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势头强劲

(二)规模效益倍增,知名度不断提升

(三)塑造有影响力的交流平台,扩大“朋友圈”

五 对我国科技馆建设的启示

(一)明确发展方向,形成战略计划

(二)设立品牌活动,发挥联动效应

(三)整合社会力量,构建多元合作

皮书

中国皮书网

皮书数据库

基本子库

法律声明

中国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报告(No.2)是2021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殷皓。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现代科技馆体系发展报告(No.2)》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2019 电子书
本书的测度体系沿用了《2016中国绿色发展指数报告——区域比较》中省际绿色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以及62个三级指标构成,对2019中国省际绿色发展指数进行测算及分析。
整体构建中国素质教育发展体系 电子书
本书包括四篇三十章。第一篇为“中国素质教育发展的理论研究”,第二篇为“中国素质教育发展的体系构建”,第三篇为“中国文化与素质教育发展研究”,第四篇为“中国素质教育发展的实践导引”。
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5) 电子书
对中国支付清算系统进行全面回顾和展望,考察支付清算体系与宏观经济变量、区域发展等联系,介绍全球支付清算体系的理论与实践进展。
中国地理标志品牌发展报告(2018) 电子书
报告详述了包括中国地理标志品牌发展概述、历史文化视角下中国地理标志品牌发展、区域品牌视角下中国地理标志品牌发展等问题。
中国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6) 电子书
系统分析国内外支付清算行业与市场的发展状况,充分把握国内外支付清算领域的制度、规则和政策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