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检察官的经验总结:法、理、情的融合》三章详解刑检工作,助推队伍建设。
内容简介
本书是笔者在基层一线从事刑事检察工作十余年的经验总结。全书共三章。第一章“检察官的司法理念——法、理、情的融合”,结合大量鲜活的案例,阐释了刑事检察办案一线检察官对法、理、情的思考和实践。第二章“检察官的初心——司法为民”,讲述了一线检察官如何通过检察办案,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第三章“检察官的态度——拒绝平庸”,分析了当前基层检察队伍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并结合一线检察工作实践提出了改进建议。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
自序
第一章检察官的司法理念——法、理、情的融合
从“天理、国法、人情”到“天理、法理、情理”
一、多元司法价值观一脉相承
二、“天理”内涵的古今异同
三、“国法”与“法理”的古今异同
四、“人情”与“情理”的古今异同
法理、情理、天理的现代司法呈现
一、法理的司法呈现
二、情理的司法呈现
三、天理的司法呈现
四、法理、情理和天理的关系
法理、情理、天理的运用困境
一、过于看重法条,容易忽略法理
二、机械适用法律,不太关注情理
三、面临法情两难,疏于思考天理
法理、情理、天理的运用规则
一、在法理的指导下适用法条
二、在情理的反思中选择法律
三、在天理的检视中科学司法
四、一点展望
心之不忍,理之所致
一、为什么“心之不忍”?
二、“理”由“心生”还是“天生”?
三、“心”生何处?
检察官如何阐释法理
一、阐释法理的目的是什么?
二、阐释法理的意义是什么?
三、阐释法理应当从何着手?
检察官如何寻找情理
一、“人情”是“自发的法律规则”
二、古代社会“人情”可能高于法律
三、找到检察官心中的“情理”
检察官如何探寻天理
一、“天理”是客观存在的
二、探寻天理的基础
三、探寻天理的方法
司法者的思维:法感觉、法感情、法理性
一、法感觉、法感情、法理性的基本内涵
二、法感觉、法感情、法理性的基本运行规律
三、法感觉、法感情、法理性的提倡与提升
从赵娥到张扣扣:情理扮演了什么角色?
一、两个相似又不同的案例
二、情理在司法活动中扮演何种角色?
三、情理在司法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情理:电影《十二公民》里判断案件的依据
一、电影故事梗概
二、影响情理的四大因素
三、电影给我们的启示
起诉书语言应当传递怎样的司法理念
一、起诉书语言发展的四个时段
二、起诉书正文语言发展的特点
三、起诉书语言发展展望
第二章检察官的初心——司法为民
办案办的是人生,也是民生
检察官:证据这么充分,你为什么不起诉?
一、看似应当“从严从快”处理的案件
二、诉还是不诉,有时候是一个难题
三、依法不诉,是一种担当
检察官:证据这么“薄弱”,你为什么要起诉?
一、简要案情
二、诉讼经过
三、几点思考
检察官:没有司法解释,你该怎么办?
奇怪的现象:司法解释受热捧,基本法律受冷落
原因:理解法律陷困境,积极起诉怕风险
怎么办:四个方面考量是否定罪起诉
检察官:请尽情展示你的侦查思维
一、基本案情
二、侦查思维从何而来
三、侦查思维与客观公正立场
刑罚不是恐吓的工具——读刘哲检察官《司法观》的共鸣与思考
慎将被害人自救行为入罪——从一起强奸索赔案谈起
一、强奸索赔案
二、对本案的定性分歧
三、对被害人自救行为入罪应注意的问题
“退查”是好事还是坏事?
一、“退查”为什么不容易被认可?
二、“退查”的现状如何?
三、我们该怎样运用“退查”?
“案-件比”指标的积极价值与风险防控
一、“案-件比”指标带来的办案变化
二、“案-件比”指标运行的主要风险点
三、风险防控建议
关于职务犯罪案件几个常见问题的思考
一、线索与事实,相差远不远?
二、“送钱”“收钱”与行受贿犯罪,相差远不远?
三、有罪供述与认定犯罪,相差远不远?
四、认定一个人有罪,到底难不难?
五、不起诉、轻缓判决大幅减少,是不是好事?
关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大家都在讨论什么?——从“检答网”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相关咨询谈起
一、关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大家在咨询什么?
二、对于焦点问题怎么看?
三、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展望
值班律师资源共享的实践与展望
一、值班律师制度的发展历程回顾
二、值班律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资源共享是值班律师制度的解困之路
检察提示:“依网治网”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探索
一、检察提示的现实需要与政策依据
二、检察提示的内容范围与制发流程
三、检察提示的制度建设与长效运行
第三章检察官的态度——拒绝平庸
基层“天花板”
一、权力的“天花板”:修为多深,权力多大
二、能力的“天花板”: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三、成长的“天花板”:心有多宽,路有多长
检察人的工作标准:精益求精
一、为什么要精益求精?
二、怎样做到精益求精?
莫把“废系”当“佛系”——读刘哲检察官《法律职业的选择》所感
一、平庸不是“佛系”而是“废系”
二、废掉“废系”,振奋精神
写一份审查报告给未来的自己
一、审查报告是什么?
二、制作审查报告经历了什么?
三、审查报告到底为谁而写?
基层年轻检察官成长“十要诀”
一颗红心
两袖清风
三生为民
四方交友
五指协同
六出祁山
七步成诗
八仙过海
九分忍耐
十分期待
检律沟通中的辩证法
一、基本立场:既积极求同,又理性存异
二、基本态度:既相互信任,又合理预防
三、基本方式:既相互监督,又充分合作
公诉人:出庭请带上哲学武器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
二、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注意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公诉人出庭一定要说普通话吗?
一、依法使用普通话出庭支持公诉
二、根据当事人的需要使用民族语言乃至方言
三、以使用普通话为原则,使用方言为例外
公诉出庭的几点感受(上)
一、庭前工作:准备有多充分,出庭就有多顺利
二、法庭礼仪:三个细节很重要
三、法庭讯问/询问:注意5个问题效果或更好
公诉出庭的几点感受(下)
四、举证质证:要学习“套路”,更要结合实际
五、法庭辩论:掀起“高潮”,注重效果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上)——基层检察队伍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一、基层检察院队伍的构成
二、班子、中层与后备干部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下)——基层检察队伍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三、发挥“三类人员”优势,形成良性循环
四、发挥不同年龄人员优势,促进比学赶超
五、注重不同编制运用,特别关注聘用人员
后记
检察官如何思考:从办案实践到司法理念是2023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陈亚东。
得书感谢您对《检察官如何思考:从办案实践到司法理念》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