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隐球菌病学

临床隐球菌病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理论、实践相结合,包含了病原、临床特征、诊断治疗等方面的阐述,供各学科临床医师、研究人员、检验人员等参考。

内容简介

随着艾滋病的流行及器官移植等增多,隐球菌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国内外在隐球菌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但国内尚无此类专著。 本书全面介绍了隐球菌的知识。主要分为基础部分和临床部分。基础部分包括:隐球菌免疫学、动物模型、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等。临床部分肺隐球菌病、皮肤隐球菌病、中枢隐球菌病、系统性隐球菌病、艾滋病与隐球菌感染。还包括隐球菌病的诊断和实验室技术、治疗、预防等。本书适于呼吸科、神经科、皮肤科、感染科、血液科等多个学科的临床和科研人员参阅。

作者简介

编者廖万清,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级教授、文职特级、博士生导师、总后一代名师。现任海军军医大学(原第二军医大学)皮肤性病与真菌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医学真菌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医学真菌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全军医学科学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专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华夏医学科技奖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华皮肤病与性病学会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主任编委、《世界临床药物杂志》副主任编委等职。

主要成就与贡献:首次发现了9种新的致病真菌及其引起的疾病类型,发表论文405篇,主编专著9部。以完成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其他各类成果奖20项,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1996年荣获上海市侨界十杰荣誉称号,2002年荣获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13年荣获叶剑英奖,2014年荣获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学会终身成就奖,2016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主要作者姓名及单位

前言

第一章 隐球菌与隐球菌病历

第一节 隐球菌与隐球菌病病例报告史

第二节 分类学研究发展史

第三节 流行病学研究史

第四节 实验室检验与检查发展史

第五节 基础研究发展史

第六节 治疗发展史

第七节 其他事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隐球菌病原

第一节 隐球菌的研究历史

一、病原菌的发现

二、新生隐球菌生态学发现历史

第二节 隐球菌命名及分类系统

一、隐球菌的命名

二、隐球菌分类系统

第三节 隐球菌形态学特征

一、形态学特征

二、隐球菌的显微特征

三、菌丝形态、孢子的形成和非典型形态

四、营养需要

五、生长的极限环境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隐球菌生态学

第一节 环境中分离隐球菌的方法

第二节 隐球菌分离株的鉴定方法

第三节 新生/格特隐球菌的地域分布和流行病学

第四节 新生/格特隐球菌的环境源

一、新生隐球菌的环境源

二、格特隐球菌的环境源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隐球菌病的病因学

第一节 真菌毒性因子的定义

第二节 毒性因子

一、荚 膜

二、黑 色 素

三、蛋 白 酶

四、配 型 位

五、嘧啶和嘌呤的代谢

六、甘 露 糖

七、铁的利用

八、G蛋白

九、37℃下生长

第三节 隐球菌感染嗜中枢性的相关病因学

参考文献

第四节 隐球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一、隐球菌对宿主内环境的代谢适应性

二、隐球菌抵抗宿主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

三、隐球菌嗜中枢神经性的分子机制

四、配型、有性繁殖对隐球菌毒力的影响

五、隐球菌毒力调控通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隐球菌生物化

第一节 多糖荚膜

一、荚膜的发现及认知

二、荚膜成分

三、荚膜结构

四、荚膜的合成与调控

五、荚膜多糖的免疫原性

六、血清型分型和血清学分析

七、荚膜和荚膜多糖的生物学效应

八、抗原相似性与诊断

第二节 黑色素

一、黑色素合成

二、黑色素毒力

三、酚氧化酶与漆酶

四、黑色素结构

五、黑色素相关基因

第三节 隐球菌细胞壁

一、细胞壁结构

二、细胞壁主要成分

第四节 隐球菌细胞内外代谢物质及酶系统

一、多糖及糖原

二、甘 露 醇

三、乙 醇

四、酶和蛋白抗原

五、脂质和甾醇

六、铁 代 谢

七、其他胞内外产物

第五节 隐球菌生物合成

一、隐球菌生物合成的酶系统

二、隐球菌生物合成的相关调控

三、信 息 素

第六节 隐球菌的抗真菌药物耐药性

一、药物对新生隐球菌/格特隐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二、隐球菌耐药性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隐球菌免疫学

第一节 体液免疫

一、宿主的隐球菌抗体反应

二、隐球菌荚膜毒力及免疫原性

三、抗隐球菌抗体反应

四、抗体介导的保护机制

五、酵母细胞逃避抗体介导的保护作用的机制

第二节 细胞免疫

一、宿主T细胞免疫对感染动物的保护作用

二、宿主T细胞在抗隐球菌中的作用

三、细胞免疫的相关检测

第三节 细胞因子

一、小鼠抗隐球菌的细胞因子反应

二、细胞因子缺陷和感染的易感性

三、与隐球菌感染有关的细胞因子

四、隐球菌对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七章 隐球菌分子生物学

第一节 隐球菌核酸研究

一、核酸提取技术的改进

二、G+C含量测定和DNA杂交技术分析

三、染色体研究

四、线粒体DNA研究

第二节 基因克隆

一、毒 性 基 因

二、结构基因

三、调控基因

第三节 分子流行病学

一、脉冲电泳

二、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

三、微卫星DNA探针

四、随机扩增PCR

五、基因序列分析

第四节 分子诊断

第五节 分子种系发生学

第六节 分子遗传学

参考文献

第八章 隐球菌感染动物模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隐球菌动物自然感染

一、鸟 类

二、猫

三、犬 类

四、马

五、牛

六、羊

第三节 隐球菌病的主要动物模型

一、豚 鼠

二、兔

三、大 鼠

四、小 鼠

参考文献

第九章 隐球菌病流行病学

第一节 隐球菌病的流行病学概况

一、肺感染途径

二、其他感染途径

三、显性感染和隐性无症状的感染

四、隐球菌病的危险因素

五、隐球菌病发病率与季节的相关性

六、隐球菌易感性的性别差异

七、年龄与种族易感性

第二节 隐球菌病流行病学变迁

一、AIDS出现前的隐球菌病流行病学特征

二、后AIDS时代的隐球菌病流行病学特征

第三节 不同地域、不同人群隐球菌感染流行病学特征

一、正常宿主中的隐球菌病

二、儿童隐球菌病

三、肿瘤患者中的隐球菌病

四、器官移植患者中的隐球菌病

五、AIDS患者中的隐球菌病

六、不同地域隐球菌感染流行病学特征

第四节 新近发生的北美格特隐球菌暴发流行事件及其启示

一、最近发生的暴发流行事件

二、格特隐球菌在自然环境中的地理分布

三、格特隐球菌的小生境

四、格特隐球菌的重新流行

五、播散、蔓延至俄勒冈州、华盛顿州

六、北美地区高毒力的格特隐球菌

七、北美格特隐球菌的分子流行病特征

参考文献

第十章 皮肤隐球菌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临床表现

第三节 诊断与治疗

一、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治 疗

三、预 后

第四节 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肺隐球

第一节 流行病学

第二节 发病机制

第三节 病 理

第四节 临 床 表 现

第五节 诊 断

第六节 鉴别诊断

第七节 治 疗

参考文献

第十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临床表现

第三节 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诊 断

二、鉴别诊断

第四节 研究新进展

一、免疫低下与隐球菌性脑膜脑炎的相关性

二、格特隐球菌的新发感染

三、非AIDS相关隐球菌性脑膜脑炎治疗的不同观点

参考文献

第十三章 隐球菌败血症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临床表现

一、原发炎症表现

二、脓毒症表现

第三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标准

二、病原学证据

三、鉴别诊断

第四节 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第十四章 艾滋病与隐球菌感染

第一节 概述

一、艾滋病与侵袭性真菌感染

二、艾滋病患者隐球菌感染的流行状况

第二节 临床表现

一、隐球菌脑膜炎

二、隐球菌肺炎

三、皮肤隐球菌病

四、隐球菌败血症

五、播散性隐球菌病

第三节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隐球菌脑膜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二、其他部位隐球菌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第十五章 隐球菌病的诊断和实验室技

第一节 常规检验(镜检和培养)

一、直接镜检

二、培 养

参考文献

第二节 隐球菌病的免疫学诊断(血清学实验)

一、隐球菌抗原的检测

二、隐球菌抗体的检测

参考文献

第三节 隐球菌鉴定

一、隐球菌的分类

二、隐球菌的形态学鉴定

三、隐球菌的生理生化试验

四、隐球菌的血清分型

五、隐球菌的药敏试验

六、隐球菌的组织病理学

参考文献

第四节 隐球菌病的影像学诊断

一、肺隐球菌病

二、隐球菌脑膜脑炎

参考文献

第十六章 隐球菌病的治

第一节 中国隐球菌病诊治专家共识

一、HIV阴性患者的隐球菌感染治疗方案

二、HIV阳性患者的隐球菌感染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治疗隐球菌病的药物

一、多 烯 类

二、5-氟胞嘧啶(5-fluorocytosine,5-FC)

三、唑类药物

四、其他有争议的抗隐球菌药物

五、展 望

参考文献

第三节 治疗方法

一、HIV阴性患者的隐球菌感染治疗方案

二、HIV阳性患者的隐球菌感染治疗方案

三、特殊人群的治疗

四、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immune reconstitution inflammatory syndrome,IRIS)的处理

五、免疫治疗

参考文献

第四节 预后的判断

参考文献

第五节 隐球菌病国内治疗现状

一、国内5年文献资料汇总

二、腰椎置管技术不断改进

三、伏立康唑等新药使用增加

四、特殊人群的治疗

五、重视药学监护

六、小 结

参考文献

第六节 艾滋病患者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

一、艾滋病患者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策略

二、艾滋病患者抗隐球菌药物的选择

三、艾滋病患者隐球菌脑膜炎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第七节 隐球菌相关性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的处理

一、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的概念

二、隐球菌相关性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的概念

三、隐球菌相关性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的处理

参考文献

第十七章 隐球菌病的预

第一节 主要预防方法

一、避免感染

二、化学疗法

三、抗原滴度检测及早期干预

四、疫苗以及抗体预防策略

参考文献

第二节 预防接种

参考文献

第三节 艾滋病患者隐球菌病的预防

一、预防暴露

二、隐球菌脑膜炎的一级预防

三、隐球菌脑膜炎的二级预防

参考文献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插图

临床隐球菌病学是2013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作者廖万清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临床隐球菌病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