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三淞沪抗战亲历记(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

八一三淞沪抗战亲历记(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一部原国民党将领关于抗日战争八一三淞沪抗战的亲历记录。

内容简介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又聚集大量兵力,向上海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广大官兵以劣势装备和血肉之躯,毙伤日军四万多人,坚守上海达三个月之久,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者速战速胜、吞并中国的迷梦。

本书分五个章节,再现了淞沪会战的惨烈。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第一章 战役综述

回忆八一三淞沪会战

一 淞沪会战

二 淞沪战役之检讨

(一)对日军之检讨

(二)对国军之检讨

(三)国际对沪战之评论

冯玉祥出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见闻

一 坚持抗日,众望所归

二 决献身于国难,几遭敌机袭击

三 蒋介石亲临前线,冯玉祥为部属解难

四 赤诚相见,痛陈利害

揭开八一三淞沪会战的战幕

一 战前准备,定下“先发制敌”的战役思想

(一)成立京沪抗日秘密指挥部

(二)对京沪抗日作战的建议和决心

(三)西安事变对京沪防御的影响

(四)受职京沪警备司令官,定下“先发制敌”的战役思想

二 揭开战幕,进攻日军在沪据点

(一)抗日将士神速进入淞沪战场

(二)决心犹豫,丧失战机

(三)喋血淞沪,决心抗战到底

三 挽救危局,恰遭“卸磨杀驴”的结果

(一)狮子林、川沙口和罗店江防阻击战

(二)冒敌机轰炸,亲临前线,挽救危局

(三)我的苦闷

(四)由攻势转入守势

(五)辞职的经过

淞沪警备司令部见闻

一 七月五日急电

二 一·二八沪战后上海情况

三 京沪杭一带备战

四 淞沪警备司令部充实力量

五 扫荡上海日军据点计划

六 虹桥机场事件

七 进军上海

八 初战无功,受到斥责

九 罗店、吴淞登陆战斗

十 广西军反攻失利,朱耀华自杀殉国

十一 沪西战斗

十二 日军在金山卫登陆,我军撤退

京沪杭国防工事的设想、构筑和作用

一 设防方案的确定

二 防御阵地的编成与永久工事的设计

三 工事建筑的经过和实况

四 战时工事利用情况

确保淞沪会战通讯畅通

战前通信设施的准备

战役中通讯干扰和排除

第二章 第九集团军

八一三淞沪会战记略

一 为抗日备战成立京沪警备司令部

二 八一三淞沪战役前的备战工作

三 八一三淞沪战役的引火线

四 战幕揭开,我国进入全面抗战

五 张治中将军冒险指挥抗登陆作战

六 全国全军参加淞沪会战

七 尾声——战役经验检讨

我在张治中将军身边

杨树浦、蕴藻浜战斗

一 构筑锡澄、吴福线国防工事

二 潜入上海市区,实施现地侦察

三 奔赴淞沪战场,决心报仇雪耻

四 受命加入突击队,进攻敌重要据点

五 黑桥宅、陆家桥宅战斗

六 大场战斗

七 北新泾之战

谢晋元与八百壮士

第八十八师孤军的由来

孤军光荣达成任务

冒险献旗的四十一号女童子军

最高统帅部下令孤军撤退

孤军为国旗而流血

何玉湘烈士被害

谢晋元烈士殉国

日本型的野蛮残暴行为

孤军的最后奋斗

淞沪会战纪要

一 枕戈待旦

二 地形侦察

三 孙将军当机立断

四 淞沪战役的引火点——八字桥

五 攻击敌海军司令部

六 突击“出云”舰

七 伟大的铁拳计划——刘宏深少校殉国

八 闸北轴心阵地

九 指挥位置的秘匿

十 淞沪战场的最后阵地

十一 八百壮士临危受命

十二 撤离四行经纬

十三 八百壮士羁留孤军营

十四 奉命西撤守卫首都

孤军奋斗四日记

十月二十六日 晴 星期二

敌寇无法得逞

大场被敌冲破

奉命孤守闸北

十月二十七日 阴 星期三

集合困难万分

完全到达四行

迅速布置阵地

征发工事材料

运用非常战术

开始与敌血战

利用失效工事

敌终不敢轻进

十月二十八日 阴 星期四

不成功,便成仁

宣布本营使命

火海中的孤军

不愧一等射手

运气渐入佳境

二次与敌血战

处置饮水问题

介绍谢团附

内外消息灵通

备承慰劳鼓励

记者要求签字

八百人数来源

童军献送国旗

军民一致合作

十月二十九日 星期五

绝对不准睡觉

举行升旗典礼

中华民族万岁

敌寇恼羞成怒

决定向我总攻

海军进攻不逞

我军笑破肚皮

发明照明战术

十月三十日 阴 星期六

努力完成工事

敌为我凿枪眼

五楼工事完成

奉命退出闸北

计划撤退部署

完全退到租界

今后的人生观

最后一点补白

殊死报国的四行孤军

一 谢晋元舍身为国,愿肩负孤军危殆

二 众志成城,坚守四行仓库

三 八百壮士震中外,中华民族不会亡

四 顾全人民安危,主动撤入租界

五 失去自由,坚持斗争

六 谢团长遭害,处境更艰难

七 逃出虎穴,重见光明

血战淞沪

一 风驰电掣奔赴淞沪战场

二 中外驰名的汇山码头攻坚战

三 敌我淞沪增兵,形成决战态势

四 将士血热之躯,染红每寸土地

五 淞沪失败原因

(一)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

(二)当局指导上犹豫不定

(三)敌增重兵

(四)毫无撤退计划,部队极度混乱

(五)第三十六师淞沪撤退经过

杨树浦与江湾抗战

一 进攻敌海军码头

二 坚守江湾和人民支援

三 可歌可泣的忠勇事迹

四 尽量补充新兵,不准撤下

五 艰苦支撑和奉命撤退

虬江、宝山、月浦、广福血战记

一 战前敌我双方的情况

二 第九十八师在淞沪会战的经过

(一)虬江码头战斗

(二)宝山、月浦战斗

(三)广福战斗

三 国防工事近似虚设

蕴藻浜、苏州河战斗

孙立人将军智勇报国

军民成一体,炭篓胜骑兵

痛揍日军侦察,重机枪显威力

张华浜、八字桥战斗

一 张华浜附近的争夺战

二 奉贤柘林附近及常州火车站的防空

(一)奉贤柘林附近的防空

(二)常州火车站的防空

三 八字桥附近的防御战斗

四 日军在金山卫登陆与上海总撤退

第三章 第八集团军(右翼军)

英勇战士,血肉长城

一 浦东的“神炮”

二 不惜牺牲,保全上海

三 英勇战士,血肉长城

防守柘林、浦东纪实

一 防守柘林

二 防守浦东

浦东“神炮”立奇功

浦东炮兵显神威

一 奇袭日军飞机场

二 夜袭吴淞日军

三 勇击敌舰

四 日军金山卫登陆与浦东炮兵撤退

第四章 第十五集团军(左翼军)

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淞沪战争

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激烈战斗

赤心报国,罗店鏖战

四天五夜的北新泾战斗

扼守苏州河上泗江口公路大桥

血战罗店

第十四师杀敌见闻

一 从陆军大学到第十四师

二 奔向淞沪战场

三 首战罗店

四 再战南北塘口

五 南翔反击战

六 青阳港公路桥之战

七 淞沪战役的得失

第十一师同仇敌忾,殊死战斗

第五十一师罗店防御战

一 受令开进

二 参战经过

三 掩护上海总撤退

浏河口、福山镇、无锡之役

一 独立第三十四旅的来历

二 参加抗战前情况

三 浏河口之役

四 福山镇之役

五 无锡之役

六 广德泗安改编

第七十七师参战简记

第五章 第十七军团(中央军)

血溅杨行、刘行记

一 开办抗日将校训练班

二 第一军同仇敌忾,奋勇抗敌

三 戮力同心,浴血抗战

自告奋勇参加淞沪会战

与蕴藻浜阵地共存亡

一 蕴藻浜的反攻战

二 上宅争夺战

三 塘北宅激战

四 沪西撤退

第七十八师血战蕴藻浜

第八师在蕴藻浜的日日夜夜

车运上海参战记

参战前的准备

由杭州车运上海

战斗概况

第六章 第二十一集团军(中央军)

寸土不让,尺地必争

淞沪会战历险记

洛阳桥血战记

一 战斗序列及兵力配备

二 战场地形

三 战斗前准备

四 战斗实施

五 进入战斗

六 换防转移

七 撤退后的措施

八 经验教训

桂军参战见闻

一 桂军的编制和兵员装备

二 接受任务

三 桂军在上海战场

四 仓皇转移

坚守黄渡之战

第七章 第十九集团军 (左翼军)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坚守松树浦阵地

洒尽热血,为国争光

桥亭宅石桥与陈家行之战

为国牺牲,在所不辞

第八章 江防军及总预备队

奋勇克敌,显树战功

英勇不屈,奋力拼搏

江南船舶总队军运见闻

第九章 空 军

中华战鹰,殊死报国

一 初战告捷,击沉敌舰

二 杭州上空,战斗激烈

三 沈崇诲、任云阁、阎海文壮烈牺牲

四 分批袭击登陆日军

五 集中南京,继续战斗

六 从南京撤退至武汉

八一四空战获全胜

空军抗敌纪实

八月十三日敌我情况

八月十四日的战斗

八月十五日的战斗

八月十九日的战斗

八月二十一日的战斗

高志航淞沪空战立殊功

附录一 淞沪会战大事记

附录二 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指挥系统表

(一)八月十三日至八月二十二日

(二)八月二十三日至九月二十二日

(三)九月二十三日至十一月三十日

附录三 淞沪会战日本侵略军指挥系统判断表

八一三淞沪抗战亲历记(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是2015年由中新华创出版,作者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编。

得书感谢您对《八一三淞沪抗战亲历记(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清史论丛.新史学文库 电子书
本书主要收入张荫麟的清史研究论著,是张氏清史论文的首次汇总出版。
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新史学文库 电子书
本书研究明清时期的户籍赋役制度,尝试探索一种关于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社会变迁和国家转型的解释路径。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新史学文库 电子书
本书以成立于汉,并最终在隋唐演变为科举制的察举选官制度的七八百年变迁历程,作为研究对象。
从胡地到戎墟.新史学文库 电子书
勾连政治史、民族史维度,深度探讨安史之乱与河北胡化问题。
士与大变动时代.新史学文库 电子书
“会通型”史家沈渭滨教授代表性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