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的重点不在于提供具体的科学史知识,而在于如何从历史的视野,以历史的眼光,重新看待身边我们以为熟悉的事物。
内容简介
本书讨论了科学史的价值、意义和功能,也讨论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历史的细节、编史观念的变迁等问题。它们既是科学史的基本问题,也是一般历史的基本问题。
本书以科学史为主要案例,展开了上述讨论,并展示了历史写作的可能方式,以及对同一个历史事件的不同解释。书中还介绍了科学史的学术 地图和学科地理,讨论了科学史的未来方向,可以为初入门者提供指南。
本书的重点不在于提供具体的科学史知识,而在于如何从历史的视野,以历史的眼光,重新看待身边我们以为熟悉的事物。
作者简介
作者田松,吉林四平人,哲学博士、理学(科学史)博士,南方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人文中心教授、科学与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任教十余年。研究方向涉及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伦理、环境哲学、科学传播、科学与艺术研究等;偏爱跨学科案例研究,是国内第一个将民科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人文学者;是国内最早关注垃圾问题的人文学者,由此关注环境问题,并扩展为文明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缘起
前言
第一讲 历史的本来面目
1. 历史有一个本来面目吗?
2. 每片叶子都曾长在一棵树上——我们能看到的历史,首先是写出来的历史
3. 描述“缺省配置”是一项基本功
4. 两种思考方法:跳高与潜水——“向前走”与“向后看”
课堂讨论片段Ⅰ
5. 过去的事情如何确定:史学的工作假设
课堂讨论片段Ⅱ
6. 插曲:宇宙大爆炸是一个历史事件吗?
7. 上帝视角与天眼假设
课堂讨论片段Ⅲ
8. 辉格史的魔咒
9. 哪些是我们看到的,哪些是我们的理论和想象
第二讲 历史的细节
1. 从一篇神秘的公号文章说起
2. 细节与魔鬼
课堂讨论片段Ⅳ
3. 细节决定成败:逃离德黑兰
4. 从鸽子窝到诺贝尔奖
5. 诺贝尔奖的不对称
6. 被追认的遗传学之父
7. 作为快变量的细节:甲午海战的哑炮
8. 慢变量的蝴蝶效应:古罗马的铅酒壶
第三讲 历史的再阐释
1. 引子:科学主义的两大堡垒
2. 宏大叙事的逻辑破绽:化肥农药与人口膨胀的次序
3. 李比希与化肥的前史
4. 化肥、农药与战争、屠杀
5. 闪耀后世的克拉拉
6. 从毒气、炸药到化肥、农药
7. 作为科学伦理、和平主义和女性主义象征的克拉拉
8. 编史纲领与所写的历史是相互建构的
第四讲 历史的功能
1. 以史为鉴与无用之学
2. 历史是必然的吗?
课堂讨论片段Ⅴ
3. 车与船:不确定性中的稳定性
课堂讨论片段Ⅵ
4. 历史告诉我们自己是谁:身份认同
课堂讨论片段Ⅶ
5. 历史是价值观的塑造
6. 主动拒绝现代化的阿米什人
7. 博物学编史纲领:一种新的价值观
第五讲 历史作为依据
1. 从长时段尺度看
2. 叶子与树同时生长:概念与理论
3. 依据,解释;合理性,说服力
4. 作为依据的神谕
5. 明天太阳是否依然升起:确定性的心理安慰
课堂讨论片段Ⅷ
6. 经验依据与历史依据何以可能?
7. 历史依据作为方法
8. 依据的权重
9. 历史中稳定的生活
10. 用历史超越科学
课堂讨论片段Ⅸ
第六讲 科学史的学术地图
1.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哲学
2. 作为科学的中国科学史
3. 作为科学的中国天文学史
4. 中国的科学史学科建制
5. 美国的科学史队伍,以及STS
6. 科学史的传统:萨顿与李约瑟
7. 科学史的分流与合流
8. 中国科学史的学术地理
9. 科学史基础读物推荐
课堂讨论片段Ⅹ
10. 走出科学史,走向文明史
后记
科学史的起跳板是2020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作者田松。
得书感谢您对《科学史的起跳板》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