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2)(舆情蓝皮书)

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2)(舆情蓝皮书)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报告对2011年中国社会舆情、分类舆情、相关学术热点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内容简介

谢耘耕主编的《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2)》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2011年中国社会舆情、分类舆情、相关学术热点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总报告”重点分析了2011年社会舆情事件特点、传播特点及舆情应对特点,研究2011年中国网络表达与网络问政的情况,最后提出舆情应对的几点建议,并预测2012年社会舆情发展趋势。“分类舆情”重点对2011年引起舆论关注的食品安全、环境、医疗业、教育、交通、反腐倡廉、官员人事任免、涉法涉警、企业等几大舆情类别进行研究。“专题研究”主要为2011年度新媒体热点问题研究及理论性的研究文章,包括“2011年中国微博年度报告”。

《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2)》适合新闻传播学、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社会学等专业师生及从业人员使用,也是关注中国社会舆情和危机管理的读者之有益读物。

作者简介

编者谢耘耕,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2002-2004年于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从事科研工作,2007-2009年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从事科研工作。

曾先后在湖北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东方卫视工作,有二十年的新闻采编和媒体经营管理经验。

研究领域:传媒经济与管理、新闻理论与实务、广播电视理论与实务。先后有三十多篇新闻作品和论文获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上海新闻奖、湖北新闻奖、上海新闻论文奖等奖项。1996年10月,被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记协、共青团湖北省委授予“湖北省十佳青年记者”称号,并被共青团湖北省委授予“湖北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2004年11月,被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授予全国“十佳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称号。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舆情蓝皮书编委会

摘要

Abstract

序言 减缓信息冲量,化解舆情风险——建设中国社会风险调控的“都江堰”

一 当前中国社会舆情的特点

二 减少舆情冲量的新思路

三 我们能做什么?

BⅠ 总报告

B.1 2011年社会舆情年度报告

BⅡ 分类舆情

B.2 2011年食品安全舆情报告

B.3 2011年环境舆情年度报告

B.4 2011年医疗业舆情报告

B.5 2011年教育舆情事件报告

B.6 2011年中国反腐倡廉舆情报告

B.7 2011年官员人事任免舆情报告

B.8 2011年中国交通舆情报告

B.9 2011年涉警涉法舆情年度报告

B.10 2011年中国企业及企业家舆情年度报告

BⅢ 专题研究

B.11 2007~2011年社会舆情事件演变规律的实证研究

B.12 2011年中国微博年度报告

B.13 2011年互联网热词流行语年度报告

B.14 当前网络社会思潮的特点及引导策略

B.15 基于引证分析的中国网络舆情十年研究综述

中国皮书网

皮书数据库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法律声明

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2)(舆情蓝皮书)是2012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谢耘耕 主编。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2)(舆情蓝皮书)》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比较视野中的中国社会团体与地方治理 电子书
世界各国学者关注的中国市民社会,进入21世纪后呈现何种发展趋势呢?迄今为止,大多数学者都从中国内部出发,探寻20世纪80年代以后结社活动对政治社会生活的影响。而将中国放在比较的视野下,动态地把握中国市民社会的普遍性及特殊性的实证研究却屈指可数。本书为筑波大学和北京大学多年来共同研究的成果,试图填补这一方面的空白。
中国社会研究(第2辑) 电子书
技术应用是技术进入大众应用时代才出现的社会现象,已然成为影响社会变迁的重要力量。
老年人危机与家庭秩序:家庭转型中的资源、政治与伦理 电子书
为了回应现代生活,农村老人面临怎样的新压力和危机?
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No.2):他雇·卡嫂·组织化(中国社会调查报告) 电子书
通过对卡车司机组织化的阐述与分类,试图探寻卡车司机“虚拟团结”背后更广泛的意义。
管理学原理与实践 电子书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管理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实务。全书六篇共十四章,依次是管理概述、管理思想的发展、决策、计划、组织、人员配备、组织力量的整合、领导、激励、沟通、控制概述、控制方法、创新和管理发展。每章基本都设置有引导案例、案例讨论、练习题等内容,实践性较强。本书既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管理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管理培训或企业管理人员自学的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