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围绕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进行解析,试图说明其成长并非无关宏旨,须紧扣“近代”这一线索去把握。
内容简介
本书稿为2015年出版的《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一书的修订再版,原版2014年曾列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分上下册,共100万字。现在作者做了精简压缩,调整为40万字,除了缩短篇幅及校正讹误之外,还补充了新的史料。
本书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八章。描述了清末民国时期读书人创办报刊、在报刊上登载言说的历史情况。包括“思想界”形成的背景、报章发行的拓展、报章与学术的关系、报章作为“生意”、报章对社会的影响、读书人表达方式的转变、读书人晋升的阶梯、清季民国时期的“公共舆论”等。
作者简介
作者章清,1964年10月生于四川。1989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获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专业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98年于复旦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文史研究院院长,曾任历史副系主任、系主任,现任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中国史组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历史学科组副主任委员。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引言 作为“场域”的“思想界”:新型媒介与读书人
一 援西入中:报章与晚清社会
“新闻纸”:传教士带入中国新的出版形式
《遐迩贯珍》:“中外物情,皆归统贯”
《申报》:邸报别于新报
广学会与《万国公报》
二 初识报章:“上下通”与“中外通”
邸抄:帝制时代的信息传播
“庶人之清议”是否可行
三 作为“场域”的“思想界”
“读书人”:近代中国研究历久弥新的话题
“媒介的历史包含了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
对晚清中国印刷与出版文化的审视
作为“场域”的“思想界”
第一章 “合群”的诉求:“思想界”形成的背景
一 作为“合群”载体的报章、学会及学校
“社会”缺失下的“合群”
学校、学会与报章:“合群”的载体
二 报章作为“合群”的要素
“欲开会,非有报馆不可”
“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
报章对学校、学会事务的推动
三 互为代派:报章销售网络的建立
刊登告白与代派:报章的多重角色
报章共同构成的“网络”
四 “自改革”:与官方的互动
官员与报章
“恭录上谕”的象征意义
来自官方的襄助
“勿盛气、勿危言”:报章之发言方式
“官报”的开办:“新瓶装旧酒”
第二章 “思想界”的浮现:社会重组下的“亚文化圈世界”
一 晚清对“思想界”的表述
“~~界”:源自日语的现代汉语新词
梁启超等所表述的“~~界”
二 从“省界”到“业界”——“亚文化圈世界”的形成
“省界”构成“合群”之先声
“业界”成为新的认同基础
三 “中等社会”及其阶级意识的萌芽
“中等社会”:“革命事业之起也,必有中坚”
阶级动员:“贵贱界”与“贫富界”
四 “思想界”与中国社会的重新组织
依托于“社会”的“思想界”
“公”与“公共”的阐述
“公共舆论”的催生
五 “思想界”的潜流:来自官方的反应
报章“色彩”之转变
对“康党”之追剿
第三章 由隐性走向前台的“思想界”:“思想版图”的拓展
一 民国时期报章所呈现的“思想版图”
民初报业“风起云涌,蔚为大观”
《申报年鉴》等资料提供的数字
二 “思想版图”的结构与节奏
“中心”与“边缘”:地方性报章之成长
“国家政权建设”与“社会动员”
国难背景下的“思想版图”
三 隐然已存在的“思想界”
“思想界”成为臧否人物的维度
《新青年》对“思想界”的阐述
对“思想界”的期许
第四章 “思想界”的多重色彩:报章与学术
一 “学战”意识下对“报章”的认知
“有一学即有一报”
报章与“专门之业”
二 分科观念左右下的“报章”
梁启超论学的转向
借重报章之“东学”与“国学”
《新民丛报》与《新世界学报》的争论
三 西学汇编资料中的“报章”
“采西学”之门径
西学书目、提要中的“报章”
汇编报章文字的资料
四 大学·刊物·社会:报章的另一种“生意”
《新青年》的另一种“生意”
大学中人广泛介入刊物的创办
五 “学高于政”:“思想革命”的流行
“不问政治”的选择
从“学战”到“思想战”
第五章 “思想界”的多重色彩:报章与政治
一 读书人的组织与“思想冲突”的加剧
“留学国界、政治党派、省界”
社会势力对大学之渗透
“思想界”的具象化:“新派”与“旧派”
“思想界”的联合战线:“我们”与“他们”
“打发他们去”!
二 “思想界”的“主义”
滥觞于晚清的“~~主义”
五四时期的“主义癖”
“少年中国学会”的抉择
三 政治势力如何借重“思想界”
政党:“与政府相持不下者”
“报界”的政治色彩
政界之津贴报馆
“发通电”与“致报界”
第六章 书局·报章·读书人:共同的“生意”
一 作为“生意”的报章
《时务报》的“经营”
依托于个人的得与失
二 书籍与报章的关联
《申报》的“示范”意义
作为书籍买卖平台的《时务报》
代售书籍:晚清报章共同的选择
《清议报》《新民丛报》与广智书局
新文化运动的“生意经”
三 另一种“生意”:新式书局与读书人
新学书籍的需求不断提升
商务印书馆与读书人
四 读书人的“生意经”
“以文字谋生”之缘起
包天笑、张静庐等人的故事
梁启超与商务印书馆
第七章 “思想界”的另一面:读书人表达方式的转变
一 作为“三不朽”之“立言”
曾国藩:“文章与世变相因”
张之洞:读书期于有成
基于“文章”评骘人物
“制艺之文”的影响
二 新型媒介与表达方式的转变
传播新知逼出文字问题
白话报章之发展
三 围绕报章文字的争辩
严复与梁启超的争辩
天下文章“未有如报章之备哉灿烂者也”
真著作“必不能于杂志中求”
学堂不得废弃中国文辞
新知识与新名词
“文字功”
四 笔走偏锋:“思想界”的另一面
《新民丛报》与《民报》的争论
“杂志狂”与“新文化潮流”
持论当以真理为依归,勿尚感情
第八章 阅读报章:读书人“晋升的阶梯”
一 “阅读公众”的培育:上下的互动
官方对于阅报的倡导
广设阅报处
二 由邸报到新式报章:阅读的转向
王闿运:“经师”眼光下的世界
刘大鹏:普通士子的阅读生活
孙宝瑄:“读书人当以天地古今为一社会”
周作人:新式学堂学生的故事
三 报章与新知:科举改制引发的冲击
报章与科举考试的结合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的影响
应试士子的选择
四 阅读报章:读书人通向社会之阶梯
吴虞:作为晋升阶梯的《甲寅》《新青年》
吴宓:以杂志为志业
五 中心与边缘:不同的阅读体验
身处东北的金毓黻的阅读生活
作为在校学生的恽代英
浙江一师的陈范予
结语 “思想界”:清季民国时期的“公共舆论”
一 新型传播媒介与文明的建构
二 “思想界”成为解析近代中国的一把钥匙
三 “思想界”:延续不绝的反省与批评
四 何为“公共”?谁的“公共”?
主要参考文献
数据库
报章
其他史料
中文论著
外文论著
后记
再版后记
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典藏版)是2021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作者章清。
得书感谢您对《清季民国时期的“思想界”(典藏版)》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