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这部内容丰富的戏剧史著作,让我们清晰完整地了解到莎士比亚和他伟大的作品如何远隔重洋、跨越了400年时空,走进中国人的心中。
内容简介
《莎士比亚在中国(中国人的莎士比亚接受史)》是为纪念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日本学者濑户宏关于中国近代戏剧史的著作《莎士比亚在中国》的中文版。介绍了1840年代以来中国人对莎士比亚及莎剧接受并喜爱的历史,在附章介绍莎士比亚在日本的接受史。
作者简介
作者濑户宏,男,1952年生于大阪府,1982年早稻田大学中国文学博士毕业。1978年来到中国,在各地话剧院、资料馆进行实地调查,掌握了许多中国戏剧史的第一手材料。现任日本摄南大学外国语学部教授、中文教研室主任,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特聘研究员,兼任南通大学、武汉大学客座教授。曾任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日本中心会员、日本现代中国学会理事长、日本演剧学会理事等。主要著作有:《中国的同时代戏剧》(1991),《中国戏剧的二十世纪:中国话剧史概况》(1999),《中国话剧成立史研究》(2005),《文明戏研究的现况》(2009),《中国话剧成立史研究》(中文版、陈凌虹译,2015)。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序章 中国的莎士比亚接受简史
Ⅰ 第一阶段1
Ⅱ 第二阶段2
Ⅱ 第二阶段3
Ⅱ 第二阶段4
Ⅱ 第二阶段5
Ⅱ 第二阶段6
Ⅱ 第二阶段7
Ⅱ 第二阶段8
Ⅲ 第三阶段9
Ⅲ 第三阶段10
第一章 中国接受莎士比亚的黎明
Ⅰ “莎士比亚”传入中国的黎明
Ⅱ 《澥外奇谭》和《吟边燕语》:古典小说化的莎士比亚
Ⅲ 《女律师》:最早上演的中文“莎剧”
Ⅳ 《肉券》:早期大规模的莎剧公演
第二章 林纾的莎士比亚观
Ⅰ 林纾:莎翁翻译的先行者
Ⅱ 《吟边燕语》的出版前后
Ⅲ 林纾《吟边燕语》翻译的疑问
Ⅳ 《新青年》制造的林纾“冤案”
Ⅴ 樽本照雄为林纾的辩护
第三章 戏剧协社《威尼斯商人》(1930)的公演
Ⅰ 清末到民国的《威尼斯》接受概况
Ⅱ 为何引进《威尼斯商人》
Ⅲ 意想不到的社会关注
Ⅳ 一次相当进步的公演
Ⅴ 一波三折的后续演出
Ⅵ 中国观众为何钟爱《威尼斯》
Ⅶ 中日接受《威尼斯》的区别
第四章 上海业余实验剧团《罗蜜欧与朱丽叶》的公演(1937)
Ⅰ 《罗密欧与朱丽叶》如何进入中国
Ⅱ 左翼戏剧运动与业余剧人协会
Ⅲ 业余实验剧团的建立
Ⅳ 星光熠熠的《罗蜜欧》
Ⅴ 演出实际并不理想
第五章 国立剧专的莎剧演出第一次公演《威尼斯商人》(1937)
Ⅰ 国立剧专的筹备
Ⅱ 国立剧专的课程内容
Ⅲ 十四年内多次上演莎剧
Ⅳ 剧专对莎剧的特别重视
第六章 国立剧专的《哈姆雷特》公演(1942)
Ⅰ 背景:从《哈孟雷特》到《哈姆雷特》
Ⅱ 极为成功的第五次毕业公演
Ⅲ 公演意图:让中国认识《哈姆雷特》
Ⅳ 两极评价的重庆公演
Ⅴ 梁实秋译本的特征和缺陷
第七章 中国戏曲编演的莎剧昆剧《血手记》(1986)和越剧《第十二夜》(1986)
Ⅰ 中国戏曲改编的莎剧
Ⅱ 昆剧《血手记》:昆味的《麦克白》
Ⅲ 越剧《第十二夜》:莎味为主,越味辅之
Ⅳ 戏曲改编莎剧:“中国化”还是“西方化”
第八章 中国先锋戏剧中的莎剧戏剧工作室的《哈姆莱特》(1990)
Ⅰ 林兆华与北京人艺
Ⅱ 戏剧工作室版《哈姆莱特》
Ⅲ 名角云集的《哈姆莱特》排练
Ⅳ 《哈姆莱特》与中国先锋戏剧
第九章 中国国家话剧院《理查三世》公演(2012)
Ⅰ 《理查三世》在中国的接受情况
Ⅱ 中国国家话剧院《理查三世》公演
Ⅲ 王晓鹰:莎士比亚与中国的结合
Ⅳ 对人物形象的深挖和戏剧的诗化
Ⅴ 戏曲演绎莎剧和“用戏曲的技法”演绎莎剧
附章 日本的莎士比亚接受简史
Ⅰ 第一阶段明治维新至1911年前后
Ⅱ 第二阶段上战前:1912年至1945年
Ⅲ 第二阶段下战后: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
Ⅳ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今
Ⅴ 日本传统戏剧中的莎剧演出
参考文献
日文版后记
中文版后记
附录一 中国莎剧接受史年表
附录二 莎士比亚经典作品台词集
莎士比亚在中国:中国人的莎士比亚接受史是2017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日]濑户宏。
得书感谢您对《莎士比亚在中国:中国人的莎士比亚接受史》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