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儒经注中的经义重构——理雅各关雎注疏话语研究

西儒经注中的经义重构——理雅各关雎注疏话语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综合话语研究、经学研究方法,将理雅各《中国经典·诗经》跨文化注释与中国注疏加以比较辨读。

内容简介

本书发现理氏注释与中国注疏深度互文,具有经义之“神”与体裁之“形”兼备、“述而不作”与“述而又作”并举、“经学注疏”与“西方语码”切换等话语特征;理氏重视传递经义内容及其话语范式,但其西方话语特征带来中西文化对话中的话语紧张。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中国经典“走出去”应立足中国经学成果,跨学科协同开展阐释型学术释译。

作者简介

作者胡美馨,博士,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话语与跨文化研究、海外汉学研究。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总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文化诠释视角下的中国经典翻译研究

2.2 对理雅各中国经典翻译的研究

2.3 话语与文化多样性研究

第三章 作为西儒经注的《中国经典》

3.1 理雅各对中国经典的定位

3.2 西儒经注《中国经典》

3.3 《中国经典·诗经·关雎》作为研究对象

第四章 “地方性知识”“深度翻译”与经典跨文化诠释

4.1 从“地方性知识”到“深度描写”与“深度翻译”

4.2 注疏作为中国经典“地方性知识”

4.3 “深度翻译”与中国经典跨文化诠释

4.4 文本分析方法

第五章 西儒注疏之经义呈现:剪裁连缀

5.1 理雅各注疏体例

5.2 题解中的中国注疏引述

5.3 字词训诂中的中国注疏引述

5.4 名物释义中的中国注疏引述

5.5 理雅各“以史证《诗》”与中国注疏的互文

5.6 多声部赋格的注疏观点并呈

第六章 西儒注疏之经典论释:案语旁白

6.1 注疏者案语作为释义路标

6.2 中西互照下的文化差异论说

第七章 西儒注疏之西方话语特征

7.1 名物释义中的科学话语特征

7.2 “以史证《诗》”的现代史学话语特征

第八章 理雅各西儒经注的当下观照

8.1 经义“辨识”与“再生”的当下意义

8.2 经学话语对突破现代性话语困境的启发

8.3 西儒经注对中国经典跨文化传播的启示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理雅各《中国经典·诗经·关雎》注疏

附录二 理雅各《中国经典·诗经》之《周南》题解

附录三 理雅各《中国经典·诗经》主要注疏参考文献

后记

西儒经注中的经义重构——理雅各关雎注疏话语研究是2018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胡美馨。

得书感谢您对《西儒经注中的经义重构——理雅各关雎注疏话语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杂阿含经(中) 电子书
汉译四部《阿含经》——《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与《增一阿含经》,是由佛陀的圣弟子于佛陀般涅槃的当年夏安居时结集出来的,忠实地汇集了佛陀自成佛以来至般涅槃前所宣讲的教法,由此说明了《阿含经》的原始性、根本性与权威性。在汉传佛教的三藏典籍中,《阿含经》就代表着原始佛教,也是印度部派佛教时期所公认的“根本佛法”。为便于广大信徒与学者更好地了解、学修原始佛教,本书校注者以高丽藏为底本,尽量
中阿含经(下) 电子书
汉译四部《阿含经》——《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与《增一阿含经》,是由佛陀的圣弟子于佛陀般涅槃的当年夏安居时结集出来的,忠实地汇集了佛陀自成佛以来至般涅槃前所宣讲的教法,由此说明了《阿含经》的原始性、根本性与权威性。在汉传佛教的三藏典籍中,《阿含经》就代表着原始佛教,也是印度部派佛教时期所公认的“根本佛法”。为便于广大信徒与学者更好地了解、学修原始佛教,本书校注者以高丽藏为底本,尽量
《周易》疑义辩正:基于《经义述闻》 电子书
清代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对《周易》有深入的研究,他们所著《经义述闻》中的《周易》部分,通过辩论旧有之说,以期澄清《周易》研究中的有关疑义。辩论主要涉及语言学、经学和文献学三个层面。本书以王氏父子对于旧说之辩论为基础,广征博引,覃精研思,努力展示其深厚的训诂学以及校雠学功力,展示其在《易》理、卦象、卦变、卦占等“易学”问题上卓然独步之慧识。
近代以来《论语》注疏辨正 电子书
本书致力于深入考察、系统辨正近代以来的《论语》注疏,探究具有代表性注家对“依篇疏解”“就章迻译”两大新体例的研究实践,斟酌他们对《论语》注疏史遗留下来的疑难章句之精义的辩诘,以及对若干学界已有定见章句之新义的诠解,省察其对隐贯于全书的孔子之“道”的阐释,并力求勾勒出一百多年来《论语》注疏的嬗变过程。最后,本书试图就新时期《论语》注疏的现代之路略陈管见。
传世励志经典:夹在道与势中的儒脉——中国大儒传 电子书
本书是中国历史上15位大儒的人物传记,它将丰富的儒文化人格化,使读者在领略大儒们人格魅力的同时,接受儒文化的养护,进而横向展现每位大儒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纵向梳理儒学二千余年发展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