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推荐
编辑推荐
国际公认的韦伯研究专家卡尔伯格代表作。对韦伯作品的全新分析,重构其研究策略。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韦伯学术思想的深入研究,提炼出韦伯比较历史社会学分析模式,并以此为基础重构了他对中国儒学、印度种姓制度和古代以色列一神论的分析。作者还利用韦伯这一分析范式解剖了四个现当代案例:美国政治文化的独特性,现代公民的文化基础,19世纪德国的文化悲观主义以及“工作”在当代德国社会的“位置”,展现了韦伯比较历史社会学理论的有效性、持久性和在今天的实用性。
作者简介
斯蒂芬·卡尔伯格,国际公认的韦伯研究专家,波士顿大学社会学教授,哈佛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德国研究小组共同负责人。本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此外他还写有The Social Thought of Max Weber等许多韦伯研究的著作和文章。他是继T.帕森斯将韦伯的成名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译成英文之后的第二个英文译本的译者(2002年)。
张翼飞,男,社会学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教授,从事社会理论、社会思想史研究,出版著作《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一个社会思想史的视角》,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马克斯·韦伯理解社会学的方法论问题研究”。
殷亚迪,男,社会学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教授,从事社会理论、中国近代思想史、历史社会学研究,出版译著《欧洲商贩史》、《维特根斯坦的维也纳》。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全书导论
全书概述
第一部分 重构主题
导论
第一章 马克斯·韦伯对理性的分类:理性化历史进程的分析基础
第二章 观念的“动态自主性”对社会学家是否重要?马克斯·韦伯论彼世救赎宗教的起源以及当代美国社会群体的形成
第三章 世界观对过去与现在的影响:马克斯·韦伯论一个被忽视的社会学概念
第二部分 韦伯的因果分析模式
导论
第四章 马克斯·韦伯社会学中过去与现在恒久而紧密的交织
第五章 宏观比较:防范措施(precaution)、可能性、成就与限制
第六章 理论框架与因果方法论
第三部分 重构韦伯作品的重要进展:儒教、种姓制度与古犹太教的兴起与发展
导论
第七章 儒教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第八章 印度种姓制度的兴起与发展
第九章 古代以色列一神教的兴起与发展
第四部分 应用韦伯I:深层文化的重要性
导论
第十章 禁欲新教的遗产和美国人的独特性:美国的政治文化
第十一章 现代公民身份的文化根基
第五部分 应用韦伯II:多因果分析与脉络
导论
第十二章 文化悲观主义的起源和扩张:20世纪早期德国公私领域间的关系
第十三章 当代联邦德国的文化和对工作的定位:一项韦伯式的型构分析和比较分析
第六部分 结论:把韦伯带回
附录I 社会诸领域在马克斯·韦伯社会学中的中心地位:维尔纳·桑巴特的挑战
附录II 马克斯·韦伯的情感社会学:一个初步分析
参考文献
译后记
韦伯的比较历史社会学今探是2020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美]斯蒂芬.卡尔博格。
得书感谢您对《韦伯的比较历史社会学今探》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