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学通志:隋唐五代卷·纪年篇

中国儒学通志:隋唐五代卷·纪年篇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本书为中国儒学通志隋唐五代卷的纪年部分,内容主要是隋唐五代儒学编年。

内容简介

《中国儒学通志》拟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七部分,每部分再分纪年篇、纪事篇和学案篇。结合《20世纪儒学通志》,基本覆盖先秦至20世纪末的整个儒学历史,为中国儒学的演进、发展理清脉络。该书以历代大儒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传统文献为依托,从较高的高度俯瞰整个儒学发展脉络,体系完备,方法科学,可望著成新时期儒学研究的里程碑著作。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中国儒学通志”总序

隋代 (581—618)

隋文帝开皇元年 公元581年

1 隋文帝诏郊庙冕服必依《礼经》

2 颜师古生

3 乐逊卒

4 戚衮卒

5 郑灼卒

开皇三年 公元583年

1 隋文帝下劝学行礼诏

2 牛弘上表请开献书之路

3 牛弘奉敕撰《五礼》

4 沈重卒

开皇四年 公元584年

1 隋文帝祭祖祭天

2 诏颁新历

3 李谔倡风教,革文弊

4 王通生

开皇五年 公元585年

1 文帝诏行新礼

2 文帝诏征山东马光等六儒

开皇六年 公元586年

1 刘焯奉敕与刘炫等考定洛阳石经

2 约是年稍后,刘焯始专著述讲授

3 隋文帝拒嵬王诃降隋

开皇七年 公元587年

1 隋制诸州岁贡士三人

2 章华上书极谏陈后主获斩

3 文帝以伦常仁义衡量拓跋木弥降隋之事

开皇九年 公元589年

1 文帝下诏,倡导学习儒经,谨遵儒训

2 文帝诏牛弘等改定雅乐

3 王元规卒

4 何妥卒

开皇十一年 公元591年

1 李德林卒

2 辛彦之卒

开皇十四年 公元594年

1 明克让卒

2 隋文帝下诏废弃人间旧体乐,施用正乐雅声

开皇十八年 公元598年

1 诏增设科名举人

开皇二十年 公元600年

1 太子征天下历算之士集于东宫

仁寿元年 公元601年

1 隋文帝由崇诚与孝到废太学、四门、州县学

仁寿二年 公元602年

1 房晖远约卒于是年

2 隋文帝下诏推儒,敕令牛弘等修定五礼

仁寿三年 公元603年

1 诏报父母之德

2 诏定丧制

3 诏令州县搜扬贤哲

4 王通奏《太平十二策》

仁寿四年 公元604年

1 刘焯上《皇极历》

隋炀帝大业元年 公元605年

1 隋炀帝诏巡省方俗,宣扬风化

2 隋炀帝复开庠序

大业二年 公元606年

1 敕为自古已来贤人君子营立祠宇,以时致祭

2 杨汪与众儒讲论

大业三年 公元607年

1 诏以十科举人

2 诏为高祖文皇帝别建庙宇

3 宇文弼卒

大业四年 公元608年

1 诏立孔子后为绍圣侯

大业五年 公元609年

1 诏诸郡以四科举人

2 诏令近郡处置耆老者

大业六年 公元610年

1 刘焯卒

2 牛弘卒

大业九年 公元613年

1 刘炫约卒于是年

大业十年 公元614年

1 诏举郡孝悌廉洁各十人

大业十三年/隋恭帝义宁元年 公元617年

1 王通卒

唐代 (618—907)

唐高祖武德元年 公元618年

1 唐高祖颁诏兴学

2 傅仁均修成《戊寅元历》

3 崔赜卒

4 虞世基卒

5 庾自直卒

武德四年 公元621年

1 令狐德棻奏请修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代史

2 杨汪卒

3 王福畤生

武德五年 公元622年

1 唐高祖诏修五代史

2 欧阳询奉诏与陈叔达、裴矩等编修《艺文类聚》

3 孔绍安约是年或稍后卒

武德七年 公元624年

1 高祖幸国子学,亲临释奠

2 欧阳询等编成《艺文类聚》一百卷

3 薛收卒

4 徐文远卒于本年或稍后

武德八年 公元625年

1 王孝通撰成《缉古算经》四卷

唐太宗贞观元年 公元627年

1 太宗欲建礼作乐,偃武修文

2 太宗置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儒为弘文馆学士

3 太宗与侍臣论治国,欲以仁义诚信为治

4 王凝勒成《王氏六经》七十五卷

5 裴矩卒

6 温大雅约是年或稍后卒

7 陆德明是年或稍后卒

8 太宗出后宫及掖庭前后宫女三千余人

贞观二年 公元628年

1 太宗推崇尧、舜、周、孔之道

2 诏停周公为先圣,立孔子庙于国学

3 太宗以为任用人才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4 太宗以佛老为戒,其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

5 关中旱,有鬻男女者,太宗为其出金宝赎之

贞观三年 公元629年

1 太宗复敕修五代史

2 唐太宗与孔颖达论为君之道

贞观四年 公元630年

1 诏令州县皆立孔庙

2 诏颜师古考定《五经》

3 唐太宗与房玄龄等论为君之道

4 卢照龄生

贞观五年 公元631年

1 魏徵等奉敕纂《群书治要》五十卷成

2 太宗与侍臣议论,禁断僧尼道士坐受父母之拜,仍令致拜于父母

3 太宗因农时,将太子行冠礼从二月改为十月

4 太宗因悔斩杀张蕴古,遂制五覆奏

贞观六年 公元632年

1 太宗诏录《乡饮酒礼》一卷,颁行天下

2 高士廉奉诏始撰《氏族志》

3 太宗下令诸州所有祥瑞,不用申奏

贞观七年 公元633年

1 太宗与魏徵等论自古治国理政之得失

2 颜师古奉敕考定《五经》,颁行天下

贞观九年 公元635年

1 太宗敕令明经兼习《周礼》

2 太宗与侍臣论治国之道,以为君能清净,百姓可得安乐

贞观十年 公元636年

1 房玄龄、魏徵、姚思廉等撰成《周》《隋》《梁》《陈》《齐书》五史,正月进上

2 刘孝孙约是年纂成《古今类序诗苑》四十卷

3 魏徵上疏论君德,以为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太宗善之

贞观十一年 公元637年

1 太宗诏改太学奠释礼

2 《大唐仪礼》修成,太宗诏颁行天下

3 唐太宗诏修老君庙于亳州,宣尼庙于兖州

4 孔颖达奉太子承乾令撰《孝经义疏》

5 颜师古奉诏撰成《贞观礼》

6 邓隆表请编次太宗文章为集,太宗以人主惟在德行,不许

7 姚思廉卒

贞观十二年 公元638年

1 高士廉等撰成《氏族志》一百卷,上之

2 太宗令就京城闲坊,为诸州考使各造邸第

3 孔颖达等于本年始撰《五经正义》

4 魏徵约是年或稍后编《类礼》二十卷

5 虞世南卒

贞观十三年 公元639年

1 置崇贤馆

2 傅奕卒

3 太宗欲观起居注,褚遂良辞之

4 太宗准王珪之奏,三品以上,遇亲王于路,不需下马

贞观十四年 公元640年

1 唐太宗幸国子监,观释奠,命祭酒孔颖达讲《孝经》

2 诏访前代名儒子孙,加以引擢

3 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正义》疏文

4 太宗欲观国史,房玄龄等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表上之

5 太宗命礼官商定嫂叔之服制,从魏徵之词

贞观十五年 公元641年

1 李淳风奉命负责《晋书》《五代史》中《天文》《律历》《五行》等志的撰写

2 颜师古撰成《汉书注》一百二十卷

3 吕才等奉诏撰成《阴阳书》五十三卷

4 高士廉纂成《文思博要》一千二百卷、《目》十二卷

5 欧阳询卒

6 朱子奢卒

7 刘孝孙卒

贞观十六年 公元642年

1 《五经正义》书成,太宗下诏更改

2 萧德言、颜胤、谢偃等纂成《括地志》五十卷

贞观十七年 公元643年

1 房玄龄、许敬宗、敬播等奉诏撰成《高祖实录》二十卷、《太宗实录》二十卷

2 约是年前后,敬播奉房玄龄之命删减颜师古《汉书注》为四十卷

3 魏徵卒

贞观十八年 公元644年

1 盖文达卒

2 王绩卒

贞观十九年 公元645年

1 太宗与侍臣论治国之道,以骄矜取败为戒

2 岑文本卒

3 颜师古卒

4 张士衡卒

贞观二十年 公元646年

1 太宗下诏重修《晋史》

贞观二十一年 公元647年

1 太宗下诏以左丘明等先世名儒配享孔庙,以尊重儒道

2 高士廉卒

3 杨师道卒

贞观二十二年 公元648年

1 房玄龄等纂成《晋书》

2 太宗撰《帝范》十二篇,赐太子李治

3 李百药卒

4 孔颖达卒

5 房玄龄卒

贞观二十三年 公元649年

1 王福畤重新编成《中说》十卷

2 许叔牙卒

唐高宗永徽元年 公元650年

1 令狐德棻奉诏修定律令,监修国史及《五代史志》

2 高宗与宰臣及弘文馆学士集于中华殿论政道

3 长孙无忌等撰成《贞观实录》二十卷

4 王勃、杨炯生

永徽二年 公元651年

1 诏长孙无忌等刊正孔颖达等所撰《五经正义》

2 颜扬庭刊正颜师古所撰《匡谬正俗》书稿,勒成八卷

永徽四年 公元653年

1 长孙无忌等进《五经正义》,诏颁之,令每年明经以此考试

永徽五年 公元654年

1 萧德言卒

唐高宗显庆元年 公元656年

1 长孙无忌等撰成《五代史志》三十卷

2 长孙无忌等撰成《武德贞观两朝国史》八十卷进上

3 阎立德卒

显庆二年 公元657年

1 许敬宗奏请以孔子为先圣

显庆三年 公元658年

1 长孙无忌等奉敕修订《永徽五礼》一百三十卷成

2 李善撰《文选注》六十卷成

3 许敬宗等纂成《文馆词林》一千卷

4 褚遂良卒

显庆四年 公元659年

1 李延寿撰成《南史》《北史》,高宗亲为作序

2 长孙无忌卒

3 徐坚生,贺知章生,陈子昂约生于是年

4 李延寿约是年或稍后卒

唐高宗龙朔二年 公元662年

1 禁断临丧嫁娶和送葬、上墓无戚容

2 来济卒

龙朔三年 公元663年

1 敬播卒

唐高宗麟德二年 公元665年

1 李淳风造《麟德历》,诏颁行之

2 于志宁卒

3 吕才卒

唐高宗乾封元年 公元666年

1 高宗谒孔子庙,追赠孔子太师

2 令狐德棻卒

3 李义府卒

乾封二年 公元667年

1 王勃撰成《平台秘略》十篇

2 张说生

唐高宗总章二年 公元669年

1 王义方卒

总章三年/唐高宗咸亨元年 公元670年

1 元兢约是年编成《古今诗人秀句》两卷

咸亨二年 公元671年

1 孙处约卒

咸亨三年 公元672年

1 许敬宗卒

咸亨四年 公元673年

1 阎立本卒

2 李淳风卒

咸亨五年/唐高宗上元元年 公元674年

1 王勃刊定王通《续书》,勒成二十五卷

2 殷践猷生

3 有司依文宣王庙为武成王置庙

上元三年/唐高宗仪凤元年 公元676年

1 王勃卒

唐高宗永淳二年/唐高宗弘道元年 公元683年

1 卢照邻约是年或稍后卒

唐中宗嗣圣元年/唐睿宗文明元年/武则天光宅元年 公元684年

1 骆宾王卒

武则天垂拱三年 公元687年

1 孙过庭撰成《书谱》两卷

武则天永昌元年/载初元年 公元689年

1 李善卒

周天授元年 公元690年

1 武则天追封周公为褒德王,孔子为隆道公

周长寿三年 公元694年

1 杨炯约是年卒

周圣历三年/久视元年 公元700年

1 陈子昂约卒于是年

2 狄仁杰卒

周久视二年/大足元年/长安元年 公元701年

1 李白约生于是年

周长安二年 公元702年

1 王方庆卒

周长安三年 公元703年

1 王元感著成《尚书纠谬》《春秋振滞》《礼记绳愆》表上

唐中宗神龙元年 公元705年

1 王元感约是年或稍后卒

神龙二年 公元706年

1 魏元忠等撰成《则天实录》二十卷

神龙三年/唐中宗景龙元年 公元707年

1 韦叔夏是年或稍后卒

景龙二年 公元708年

1 杜审言卒

景龙三年 公元709年

1 元行冲撰成《魏典》三十卷

2 颜真卿生

景龙四年/唐睿宗景云元年 公元710年

1 刘知几著成《史通》二十卷

2 祝钦明是年或稍后卒

唐睿宗太极元年/延和元年/唐玄宗先天元年 公元712年

1 诏令本州修饰孔宣父祠庙

2 追赠颜回为太子太师,曾参为太子太保

3 宣劳使所举诸科九人

4 《太极格》十卷删定

5 令京文武官及朝集使五品以上,举堪充将帅者一人

6 杜甫生

7 平贞眘卒

唐玄宗先天二年/唐玄宗开元元年 公元713年

1 诏诸州有抱器怀才不求闻达者,命所在长官,访名奏闻

开元二年 公元714年

1 张廷珪、袁楚客上疏:宜崇经术,迩端士,尚朴素,以悦郑声、好游猎为戒

2 诏举实才

3 令有茂才者自举

4 诏节制厚葬奢靡之风

开元三年 公元715年

1 诏选耆儒博学一人,每日入内侍读

2 诏有贤才不能自达者,具以名闻

3 令褚无量、马怀素整理内库坟籍

4 《开元前格》十卷删定

开元四年 公元716年

1 令诸道按察使各巡本管内人访择贤才

2 刘子玄、吴兢撰《睿宗实录》二十卷、《则天实录》三十卷、《中宗实录》二十卷成

开元五年 公元717年

1 诏有嘉遁幽栖养高不仕者,州牧各以名荐

2 帝将幸东都而太庙坏,诸臣辩论

3 诏存露寝之式,用罢辟雍之号

4 诏令诸州乡贡明经、进士见讫,国子监谒先师

5 诏马怀素、褚无量等搜访逸书,缮写刊校

开元六年 公元718年

1 马怀素卒

开元七年 公元719年

1 诏令诸儒整理《孝经》《尚书》注及《易传》

2 刘子玄上《孝经注议》,主古文

3 诏存继绝之典

4 诏令缮写编录四部书

5 诏有怀才抱器者,如有可采,具状奏闻

6 敕好古皆依旧文

7 敕令丽正殿写四库书

8 诏贡举人灭《尚书》《论语》策,加试《老子》

开元八年 公元720年

1 敕改颜回等十哲,宜为坐像从祀

2 玄宗亲策试应制举人于含元殿

3 诏贡举人谒先师开讲

4 诏张说兼修国史

5 褚无量卒

开元九年 公元721年

1 诏精访甄收英贤

2 令在京五品以上清官及诸州刺史及四府上佐,各举县令一人

3 《群书四部录》二百卷修成

4 刘知几卒

开元十年 公元722年

1 玄宗注《孝经》,颁于天下

开元十一年 公元723年

1 令各地长官名荐抱器怀才者

开元十三年 公元725年

1 玄宗封东岳礼毕,幸孔子宅,亲设奠祭

开元十四年 公元726年

1 有精于经史,道德可遵,工于著述,文质兼美,宜令本司本州长官,指陈艺业,录状奏闻

2 元行冲等撰《礼记义疏》五十卷成,奏上之

3 玄宗以《洪范》“无偏无颇”声不协,诏改为“无偏无陂”

4 发诏搜扬贤才

5 吴兢上奏别撰《唐书》九十八卷、《唐春秋》三十卷

开元十五年 公元727年

1 制草泽有文武高才,令诣阙自举

2 徐坚等撰《初学记》,上之

开元十七年 公元729年

1 张说修成《八阵图》十卷、经二卷

2 徐坚卒

3 元行冲卒

4 李镇注《史记》一百三十卷

5 韩祐上《续古今人表》十卷

开元十八年 公元730年

1 辛之谔上《叙训》二卷

2 张说卒

开元十九年 公元731年

1 玄宗命有司写《毛诗》《礼记》《左传》《文选》各一部,以赐金城公主

2 徐安贞等撰《文府》二十卷,上之

3 两京及天下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

4 下诏缮写集贤院四库书

5 冯中庸奏上《政录》十卷

开元二十年 公元732年

1 寒食上墓编入五礼

2 萧嵩等奏上《开元新礼》一百五十卷

3 《大唐开元礼》颁所司行用

4 命巡幸所至,有贤才未闻达者举之

5 高希峤注《晋书》一百三十卷

开元二十一年 公元733年

1 制令贡举人量减《尚书》《论语》两条策,加《老子》策

2 敕铨量举选人才

开元二十二年 公元734年

1 诏两京监生在外者,即宜赴学

2 诏以酒脯充奠祀

开元二十三年 公元735年

1 玄宗亲祀神农于东郊

2 敕中书令张九龄、光禄卿韦绦与礼官就集贤院撰《耤田仪注》

3 玄宗注《老子》,修《疏义》八卷,制《开元文字音义》三十卷,颁示公卿

开元二十四年 公元736年

1 张守节撰《史记正义》三十卷

2 敕令减省集贤书籍

3 姚奕请进士帖《左传》《礼记》

开元二十五年 公元737年

1 诏令哀矜之情,小大必慎

2 韦绦令博士韦逌等铨叙前后所行用乐章为五卷,又令大乐令孙玄成更加厘革,编为七卷

3 删定《格式律令事类》四十卷

4 李元纮奏请勒张说等就史馆撰录国史

开元二十六年 公元738年

1 天下州县,每乡之内,各里置一学,仍择师资,令其教授

2 敕停孝弟力田科举人

3 委本州本司长官,精加搜择贤能

4 《唐六典》三十卷成

开元二十七年 公元739年

1 诏举贤才

2 追赠孔子为文宣王,其后嗣褒圣侯宜改为文宣公

3 追赠曾参等六十七人为伯

开元二十八年 公元740年

1 诏先圣文宣王春秋释奠,令摄三公行礼,著之常式

开元二十九年 公元741年

1 制两京、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并崇玄学

2 诏求贤才

3 制以雅乐曰《大唐乐》

唐玄宗天宝元年 公元742年

1 诏令有贤才者,委所在长官,具以名荐

2 讲座之时,除问难经典之外,不得辄请

3 于秦坑儒之所立祠宇,以祀遭难诸儒

4 明经、进士习《尔雅》

天宝二年 公元743年

1 玄宗重注《孝经》,颁于天下

2 制孔子三十五代孙璲芝袭文宣公爵

天宝三载 公元744年

1 改年为载

2 敕令集贤学士卫包改《尚书》古文从今文

3 敕令天下家藏《孝经》一本

4 征高道不仕遁迹丘园为远近所知未经荐举者

天宝五载 公元746年

1 《礼记·月令》改为《时令》

2 诏令集贤院修改《道德经》《孝经》

天宝六载 公元747年

1 制天下诸色人,通一艺以上,各任荐举

2 乡贡武举人上省,先令谒太公庙

天宝八载 公元749年

1 吴兢卒

天宝十载 公元751年

1 诏有怀才抱器未经荐举者,委所在长官,审加访择,具名录奏

天宝十一载 公元752年

1 敕秘书省检覆四库书

天宝十二载 公元753年

1 天下举人不得充乡赋,皆须补国子学士及郡县学生

2 道举停习《道德经》,加《周易》

天宝十三载 公元754年

1 诏委郡县长官,精加铨择贤才

2 玄宗于勤政楼试四科举人

天宝十四载 公元755年

1 玄宗撰《韵英》五卷,付集贤院行用

2 玄宗颁《御注老子》并《义疏》于天下

唐玄宗天宝十五载/唐肃宗至德元载 公元756年

1 诏有贤才者,委所在长官闻奏

至德二载 公元757年

1 诏有至孝友悌行著乡闾堪旌表者,郡县长官采听闻奏

2 诏有贤才者,委郡守铨择奏闻

3 因史馆《国史实录》被焚,诏令府县搜访

唐肃宗至德三载/唐肃宗乾元元年 公元758年

1 诏草泽及卑位之间,有不求闻达者,令兵部、吏部作征召条目奏闻

乾元二年 公元759年

1 诏文武五品已上正官各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一人

2 徐浩进《广孝经》十卷

3 肃宗行藉田礼

唐肃宗乾元三年/唐肃宗上元元年 公元760年

1 追封周太公望为武成王,依文宣王例置庙

2 诏令中外五品以上文武正员官,各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一人

3 元结为《箧中集》作序

4 王起生

上元二年 公元761年

1 诏每除京官五品以上正员清望官及郎中、御史、诸州刺史,皆令推荐一两人以自代

唐代宗宝应元年 公元762年

1 敕令有贤才者,委所在刺史拣择奏闻

2 李白卒

唐代宗宝应二年/唐代宗广德元年 公元763年

1 敕令州县每岁察秀才孝廉,取乡闾有孝悌廉耻之行荐焉

广德二年 公元764年

1 罢岁贡孝悌力田、童子等科

唐代宗永泰元年 公元765年

1 高适卒

唐代宗永泰二年/唐代宗大历元年 公元766年

1 制宰相朝官、六军诸将子弟,欲得习学,可并补国子学生

2 释奠于国学

3 宗正卿吴王祗奏上《皇室永泰新论》二十卷

大历二年 公元767年

1 元结编其诗文二百零三首为《文编》十卷

大历三年 公元768年

1 诏复童子科

2 令狐峘撰成《玄宗实录》一百卷

3 韩愈生

大历四年 公元769年

1 郑洵卒

大历五年 公元770年

1 杜甫卒

2 岑参卒

3 啖助卒

大历六年 公元771年

1 颜真卿委左辅元编《临川集》十卷

大历七年 公元772年

1 贾至卒

2 元结卒

大历八年 公元773年

1 李羔编其父李华诗文为《中集》二十卷,独孤及作序

2 柳宗元生

大历九年 公元774年

1 颜真卿是春重修《韵海镜源》,编为三百六十卷

2 李华卒

3 李翱生

大历十年 公元775年

1 崔元翰寄书独孤及,论文章之道与政教关系

2 张参主持缮写《五经壁本》

大历十一年 公元776年

1 国子司业张参等奉诏校订《五经》文字,六月撰成《五经文字》三卷,进上

大历十二年 公元777年

1 独孤及卒

2 元载卒

唐德宗建中元年 公元780年

1 刘晏卒

建中三年 公元782年

1 以孔子三十七代孙孔齐贤为兖州司功,袭爵文宣公

2 颜真卿上《请定武成庙释奠奏》

3 徐浩卒

4 颜真卿令门生左辅元将其所制仪注编为《礼仪》十卷

5 柳芳约是年或稍后卒

唐德宗兴元元年 公元784年

1 颜真卿卒

唐德宗贞元二年 公元786年

1 唐德宗下《命举选人习开元礼诏》

2 刘太真奏请详校九经,因议者谏阻,未行

贞元三年 公元787年

1 韩滉卒

贞元四年 公元788年

1 重定集贤院之制

贞元九年 公元793年

1 梁肃卒

贞元十年 公元794年

1 李观卒

2 沈既济是年前后任礼部员外郎,作《词科论》,抨击科举以文章取士

贞元十一年 公元795年

1 崔元翰卒

贞元十二年 公元796年

1 德宗召集沙门、道士、文儒官讨论三教

贞元十四年 公元798年

1 韩愈与张籍论为文之道,张籍作《上韩昌黎书》《上韩昌黎第二书》,劝韩愈自论著,以接续圣人之道

贞元十六年 公元800年

1 十月,独孤郁撰《辨文》,论为文之道

贞元十七年 公元801年

1 杜佑著成《通典》二百卷,十月使人诣阙献上,德宗优诏嘉之,使藏之书府

2 韦渠牟卒

贞元十八年 公元802年

1 李翱撰成《复性书》三篇

贞元十九年 公元803年

1 苏冕、苏弁撰成《会要》四十卷

贞元二十一年/唐顺宗永贞元年 公元805年

1 韩愈约是年前后撰《五原》

2 陆贽卒

3 陆质卒

4 令狐峘卒

唐宪宗元和元年 公元806年

1 白居易撰成《策林》四卷,凡七十五篇

元和二年 公元807年

1 八月,宪宗敕令通儒学者数人于国子监与诸州府乡贡明经进士讲论

2 刘肃撰成《大唐新语》十三卷

元和三年 公元808年

1 凌准卒

元和四年 公元809年

1 冯伉卒

元和五年 公元810年

1 裴垍、蒋乂撰成《德宗实录》五十卷

元和六年 公元811年

1 柳宗元作《送僧浩初序》,谓浮屠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

2 吕温八月卒

元和七年 公元812年

1 林宝撰成《元和姓纂》十卷

2 杜佑卒

元和九年 公元814年

1 李吉甫卒

元和十年 公元815年

1 韩愈等纂成《顺宗实录》五卷

2 独孤郁卒

元和十一年 公元816年

1 韦公肃撰成《礼阁新仪》三十卷

元和十二年 公元817年

1 宪宗敕令史官纪时政

元和十三年 公元818年

1 丁公著奉诏撰成《礼记字例异同》一卷

2 杨倞撰成《荀子注》二十卷

3 权德舆卒

元和十四年 公元819年

1 韩愈上《论佛骨表》,贬为潮州刺史

2 李翱以史官记事不实,向宪宗奏状

3 柳宗元卒

唐穆宗长庆二年 公元822年

1 韦处厚、路随进所撰《六经法言》二十卷

2 路随与韦处厚奉诏修《宪宗实录》

长庆三年 公元823年

1 谏议大夫殷侑奏礼部贡举请置《三传》《三史》科

2 沈传师续修《宪宗实录》

长庆四年 公元824年

1 诏举贤良之才

2 韩愈卒

唐敬宗宝历元年 公元825年

1 天下州县,各委刺史县令,招延儒学

2 崔郾、高重进《诸经纂要》十卷

宝历二年 公元826年

1 韦公肃注太宗所撰《帝范》十二篇成

唐敬宗宝历三年/唐文宗大(太)和元年 公元827年

1 诏纳贤才

2 四月,郑瀚奉旨撰《经史要录》,后书成,凡二十卷

唐文宗大和二年 公元828年

1 文宗于宣政殿亲试制策举人

2 文宗自撰集《尚书》中君臣事迹,命画工图于太液亭,朝夕观览

3 韦处厚卒

大和四年 公元830年

1 诏举贤才

2 《宪宗实录》成

大和五年 公元831年

1 元稹卒

大和七年 公元833年

1 诏令国子选名儒,置五经博士各一人

2 敕于国子监讲论堂两廊,创立石壁九经,并《孝经》《论语》《尔雅》

大和八年 公元834年

1 贡院奏进士复试诗赋,从之

大和九年 公元835年

1 命李训入翰林讲《易》

2 路随卒

唐文宗开成元年 公元836年

1 诏有贤才者,委常参官及所在长吏,各以名闻

2 郑覃奏请置五经博士各一人

3 郑覃推《诗经》

4 分察使奏请令秘书省四库随日校勘所填补旧书及别写新书

5 委内外文武五品以上官举荐贤才

开成二年 公元837年

1 国子监《开成石经》成

开成四年 公元839年

1 朝廷兴复古制,置五经博士

2 郑浣卒

唐武宗会昌元年 公元841年

1 以文宣王三十九代孙策为国子监丞,袭文宣公

2 令史馆再修撰《宪宗实录》

会昌二年 公元842年

1 宰臣德裕进《异域归忠传》两卷

2 郑覃卒

3 刘禹锡卒

会昌三年 公元843年

1 李绅、郑亚等进重修《宪宗实录》四十卷

会昌五年 公元845年

1 州县寄学及士人隶于各所在官学

会昌六年 公元846年

1 招纳奇才异政之士

2 白居易卒

唐宣宗大中元年 公元847年

1 改元大中,整治吏风

2 王起卒

大中二年 公元848年

1 《宪宗实录》施行旧本

2 杨嗣复卒

大中三年 公元849年

1 校勘书籍

2 李德裕卒

大中四年 公元850年

1 写完贮库,及填缺书籍三百六十五卷

大中五年 公元851年

1 崔龟从等撰《续唐历》三十卷

2 姚思廉上所撰《通史》三百卷、《帝王政统》十卷

3 冯审奏琢去孔子庙堂篆额中间“大周”两字

大中七年 公元853年

1 张戣等上《刑法统类》

2 崔铉进《续会要》四十卷

大中八年 公元854年

1 魏謩修成《文宗实录》四十卷,上之

大中十年

中国儒学通志:隋唐五代卷·纪年篇是2022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冯建国。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儒学通志:隋唐五代卷·纪年篇》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探古求今说儒学 电子书
本书收录了《提纲挈领看儒学》《不废江河万古流》《少正卯之死》《打假何须烧店》《孝经今释》《打开门的钥匙》《国风何曾再流行》《千秋功过董仲舒》《管窥孔子》《不要给神仙戴错了帽子》等10篇文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睿智风趣的语言、从古为今用的视角审视传统儒学的精华内容,对儒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
当代哲学经典·中国哲学卷 电子书
20世纪的中国哲学,不同于以往依附于经学或子学的中国传统哲学,它从一开始起就成为中西思想接触、碰撞和交流的产物。
儒学近代之境.励耘史学文丛 电子书
本书以历史文献为据,从探讨章太炎儒学思想的学术渊源入手,分阶段考察其代表性著作和思想流变,重点论述章太炎儒学思想及其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关系。第一,从学术史角度探讨章太炎的儒学学术成就、学术思想及其与现代学术转型的关系;第二,从思想史角度分析他对儒家思想的创造性阐释;第三,从政治史角度论证章太炎的儒学思想与维新思潮、革命思潮、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关系。
实用主义的儒化:现代新儒学与杜威 电子书
本书从现代新儒家与杜威的共同关切中,提炼出“生命三境”即生存之境、生活之境、生命之境作为考察的纲要,深入探究民族生命的生存进化、民族国家的政治生活、生活睿智、生命教养、生命理想等关键问题。本书在研究现代新儒学与杜威实用主义的互动关系中,提出“实用主义的儒化”命题。作者的问题意识高度自觉,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提出了很多有启发、有价值的见解,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水平思考.游戏篇 电子书
本书属于德博诺创意思考经典系列。在本书中,作者提供了62种锻炼创造性思维的游戏,并提供了思维开阔的多种参考答案和拓展训练,帮助读者打破思维定式,寻找创新的多种可能。本书能帮你打开思路,学习用创造性的思维多角度地思考,提升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