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动人口通婚地域选择:理论与实践

中国流动人口通婚地域选择:理论与实践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提出流动人口地理通婚圈的“空间可及性”概念模型,以解释人口迁移流动范围对通婚圈的影响。

内容简介

以流动人口的婚姻问题为切入点,利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国综合调查数据(CGSS)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提供的大样本调查数据和作者补充的定性个案访谈资料,在国外移民通婚的资源交换理论、同化理论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国流动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并进行验证,以期全面、系统、深入地对流动人口的通婚圈问题进行梳理和解答。

作者简介

作者梁海艳,人口学博士。曾先后就读于曲靖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分别获得理学学士、理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评介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第二章 基本概念、理论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 基本概念

二 基本理论

第二节 研究假设

一 根据资源交换理论:提出假设1

二 根据社会分层理论和同类婚配的原则:提出假设2

三 根据同化理论:提出假设3

四 根据碎片化理论:提出假设4和假设5

第三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 数据来源

二 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分析框架与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创新

一 研究进展

二 本书创新

第三章 不同人口子群体通婚圈

第一节 常住人口通婚圈

第二节 城市青年人口通婚圈

第三节 不同初婚年代流动人口通婚地域结构

第四节 不同代际流动人口通婚圈分析

第五节 不同年龄组的流动人口跨省通婚

第六节 不同相对结婚时间的流动人口通婚圈比较

第七节 新生代流动人口通婚圈现状与未来

一 新生代流动人口通婚圈基本现状

二 新生代流动人口通婚圈发展趋势

三 新生代流动人口通婚圈影响因素

第四章 人口社会经济因素与通婚圈

第一节 最后一次迁移流动范围与通婚圈的关系

第二节 首次迁移流动范围与通婚圈的关系

第三节 受教育程度与通婚圈的关系

第四节 户口性质与通婚圈的关系

一 流动人口婚姻中的户口匹配

二 常住人口婚姻中的户口匹配

第五节 民族与通婚圈的关系

一 族际通婚

二 分民族跨省通婚

第六节 职业与通婚圈的关系

第七节 不同地域通婚圈模式

一 东部地区流动人口通婚地域模式

二 中部地区流动人口通婚地域模式

三 西部地区流动人口通婚地域模式

四 东北地区流动人口通婚地域模式

第五章 通婚圈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流动人口跨省通婚影响因素模型

第二节 流动人口邻省通婚影响因素模型

第三节 城市青年通婚圈影响因素模型

一 城市青年实际通婚圈影响因素模型

二 城市青年理想通婚圈影响因素模型

第四节 迁移流动行为对通婚圈的影响

一 婚入样本的基本特征

二 人口迁移流动行为对通婚圈的影响

第六章 通婚圈理论分析

第一节 资源交换与互补需要理论

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与同类婚配原则

一 流动人口婚姻中的教育匹配

二 流动人口婚姻中的户口匹配

第三节 社会同化理论

第四节 碎片化理论

第五节 空间可及性模型

第六节 婚姻迁移基本特征

一 婚姻迁移法则提出的必要性

二 婚姻迁移特征

第七章 通婚圈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

第一节 (积极)社会影响

一 促进后代人口素质提高

二 促进本代人口社会经济交流与融合

三 有利于促进女性社会流动

四 简化婚礼程序,降低结婚成本

五 限制农村家族势力和姻亲势力扩张

第二节 (消极)社会影响

一 对农村婚姻传统文化与习俗产生冲击

二 增加婚姻挤压的区域不公平性

三 减弱家庭之间的感情纽带

四 增加信息的不对称性,对婚姻稳定性提出挑战

五 加重婚入者的身体适应、心理适应和社会适应压力

六 缺乏原有地方感,难以重构新的地方归属感

第三节 通婚圈的经济学分析

一 通婚圈的经济学解读

二 通婚圈变化的经济学分析

三 初婚夫妻双方家庭经济条件

四 初婚时个人平均月收入对比

五 聘礼与嫁妆

六 家庭互动成本与收益分析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 加强户籍制度、婚姻登记条例(主要是婚姻登记地的确定)等制度的改革,健全对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机制

二 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治理工作

三 “二孩生育”应当成为我国生育政策调整的落脚点

四 加强流入地卫生计生部门对“外地婚姻”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五 转变对流动人口的认识,提高流动人口地方归属感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 研究不足

二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流动人口通婚地域选择:理论与实践是201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梁海艳。

得书感谢您对《中国流动人口通婚地域选择:理论与实践》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河南深化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电子书
本书着眼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研究大中原深化改革面临的挑战和任务,着眼于经济新常态下河南深化改革选择的战略支撑和升级转型模式,从时间的维度和空间的维度梳理国际范围内历史上著名改革的成功经验,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思考河南深化改革的示范效应和战略意义。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河南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制,切实深化大中原体制机制改革以此引领河南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方式。
社区X营造:政策规划与理论实践 电子书
本书是理解台湾社区营造全面发展过程的上好媒介,从中可以看到台湾地区社造政策的规划与执行、理论的建构与实践过程。本书作者多是在台湾从事社区营造的一时翘楚,他们或通过多元理论探究台湾的社造政策,或谈城乡社造运作经验,或展现台湾各部门与企业实践社区营造理念的路径。这些文章透过不同的角度观察与解析台湾社区营造的推动历程,尤其是社区营造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产业等不同的领域是如何被认知、被理解,进而被实
改革开放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电子书
桂世镛著的《改革开放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精)》系列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十三五”规划“历史的足音——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图书中的一本,共收入作者桂世镛同志的《正确处理改革和建设的关系》《以改革总揽全局,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战略》等文章60篇,这些文章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作者所写文章和所做报告的重要部分,真实、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程
社会治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 电子书
本书分为六章,内容包括: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与目标、创新社会组织体制、创新社区治理体制、关注社会治理的新趋势、大数据与“互联网+”视野下社会治理案例精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案例精选。
高校党建创新: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 电子书
本书内容包括:思想理论建设是高校党建的首要任务、立德树人是高校党建的根本目标、干部队伍建设是高校党建的关键所在、基层组织是高校党建的活力源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