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正规金融区域差异研究

我国非正规金融区域差异研究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对我国非正规金融运行总量展开讨论,深入分析我国非正规金融区域差异的结构并得出结论。

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选取具有典型地域代表特征和发展特色的浙闽合会、东北对缝以及西南化丛作为我国非正规金融区域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进行梳理和阐述,重在讨论不同组织模式下的运行机制、信贷流程以及组织间的异同比较。

然后,研究运用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对我国非正规金融发展总量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并运用经济周期理论,对各地区非正规融资规模的调整变动周期及区域差异结构展开了深入的比较分析。

再次,运用地下经济测量方法,选择与农村经济发展容量较匹配的金融统计口径,并运用较为精准的统计数据将我国非正规金融的规模测算研究整体推进至形成30省自1980~2015年的面板数据。基于本书第2章~第4章对我国非正规金融组织、总量、结构地区差异的比较研究,全文第5章重点探讨了我国非正规金融运行绩效的区域差异。

研究首先对C-D生产函数进行了扩展,并进一步利用方差稳健的OLS估计、2SLS估计、LIML估计、GMM估计以及IGMM估计等不同实证方法,就东、中、西部地区非正规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差异展开实证分析。随后,本章研究通过加入融资因素的Diamond模型,拓展得出非正规融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

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本书最后围绕组织建设、总量平衡、金融协调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继续发挥区域性非正规金融组织自身优势并引导其规范成长;促进东、中、西部地区非正规融资总量与结构的均衡协调发展;发挥非正规金融平衡区域经济增长的金融协调功能;以及借助非正规融资渠道推动各地农户消费稳定增长。

作者简介

作者单美姣,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金融专硕中心主任。暨南大学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金融、公司金融。 已在《金融与保险》《理论探索》《兰州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理论研究的背景

1.2 理论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研究的价值

1.2.2 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非正规金融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国别差异比较研究

1.3.2 非正规金融发展的省际差异比较研究

1.3.3 文献述评与研究展望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创新与不足

1.5.1 研究主要创新点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2章 我国非正规金融运行模式的区域差异比较

2.1 非正规金融含义的界定分析

2.1.1 非正规金融概念界定

2.1.2 非正规金融相关概念辨析

2.2 我国非正规金融的区域运行模式

2.2.1 浙闽模式:合会

2.2.2 东北模式:对缝

2.2.3 西南模式:化丛

2.3 我国非正规金融运行模式的区域差异比较

2.3.1 对缝与合会的异同比较

2.3.2 化丛与合会的联系与区别

第3章 我国非正规金融发展规模的区域差异测度

3.1 数据来源、指标选择与数据处理方法

3.2 区域发展规模的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

3.3 资金缺口的区域差异比较

3.4 规模分布频次的区域差异比较

3.4.1 各地区年末人均借出款规模分布频次

3.4.2 各地区年末人均借入款规模分布频次

3.5 非正规融资增量的区域差异比较

3.5.1 非正规金融绝对融资增量的地区差异比较

3.5.2 各地区非正规金融规模调整的变动周期分析

第4章 我国非正规金融区域差异的结构分析

4.1 非正规金融分省规模测算的三因子统计模型

4.2 非正规金融分省发展规模的统计测算

4.2.1 确立与农村经济发展容量相匹配的统计口径

4.2.2 分省规模测算影响因子的数据处理方法

4.2.3 全国30个省份1980—2015年的非正规金融分省规模变化

4.2.4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分省规模变化趋势分析

4.3 非正规金融区域差异结构的多指标检验

4.3.1 非正规金融地区不平衡性的水平测度

4.3.2 非正规金融地区不平衡性的空间分解

第5章 我国非正规金融运行绩效的区域差异判断

5.1 非正规金融对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差异

5.1.1 理论依据

5.1.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5.1.3 结果与分析

5.1.4 研究结论

5.2 非正规金融影响农户消费的区域差异实证

5.2.1 非正规金融对农户消费的影响路径分析

5.2.2 理论依据

5.2.3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5.2.4 结果与分析

5.2.5 研究结论

第6章 总结与政策建议

6.1 总结

6.1.1 基本研究结论

6.1.2 研究结论的“总量—结构—绩效”一致性判断

6.2 政策建议

6.2.1 强化各地非正规金融组织优势并引导其规范成长

6.2.2 促进各地非正规融资总量与结构的均衡协调发展

6.2.3 发挥非正规金融平衡区域经济增长的金融协调功能

6.2.4 借助非正规融资渠道推动各地农户消费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我国非正规金融区域差异研究是2020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单美姣。

得书感谢您对《我国非正规金融区域差异研究》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我国外汇储备研究 电子书
本书包括外汇储备研究总论、外汇储备与中国汇率政策、资本流动与外汇储备研究、我国外汇储备合理水平测算及收益性分析、外汇储备管理理论和主要观点综述、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政策评述等内容。
中国区域经济转型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为研究视角,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的理论框架,立足我国各区域实际并结合绩效评价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总结我国落后区域、萧条区域和膨胀区域等三类问题区域的各种表现和转型路径,以广西百色、辽宁阜新和北京市区为典型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我国区域经济转型起步较晚,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有着丰富的区域经济转型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区域经济转型的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社会公益合作供给机制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从我国社会公益发展的不同阶段出发,建构出我国社会公益供给的历史场景。同时,基于事实材料和实证调研,对我国社会公益合作供给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养老服务及国外社会公益合作供给的经验,从文化和制度两个层面进行对我国社会公益合作供给机制的建设进行了设计。
区域技术创新路径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区域技术创新的发展为背景,以区域创新演化理论为基础,对区域创新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地理和合作技术创新等开展系统研究。建立区域技术创新结构和区域创新演化的分析框架,探讨区域创新主体演化、区域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建立路径依赖——路径创造分析路线,探讨地理空间变迁及合作技术创新形成的效应,实现区域技术创新在发展动机、演化过程、未来趋势方面的研究。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从借鉴政府绩效审计先进国家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入手,结合当前我国开展绩效审计所面临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政府绩效审计的目标、范围、对象、程序、技术方法、审计报告等政府绩效审计要素的阐述,初步确立了适用于我国目前审计环境的政府绩效审计的基本理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