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会的城市化与中国道路

城市社会的城市化与中国道路

查阅电子书
手机扫码
  • 微信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因版权原因待上架

编辑推荐

新阐释马克思城市化理论,提出中国城市化道路。

内容简介

本书对马克思主义城市化理论进行了新概括,将城市化置于城市社会这一背景下,突出问题导向,强调实证研究,恰当运用数理和计量方法分析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风险因素和预警机制,基于中外城市化的教训与风险、提出中国城市社会城市化道路的框架,并进行实证分析,对提升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城市化理论,推动发展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有学术贡献,同时兼具现实意义。

章节目录

版权信息

导  言

第一篇城市化理论与中国城市社会

第一章 城市化理论的演进与创新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城市化理论再学习:城市社会的视角

第二节 当代西方城市化理论借鉴

第三节 党和政府关于城市化的重要思想与方针政策

第四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型城镇化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

第五节 理论总结与模型思想

第二章 城市化的基本历程与中国城市社会

第一节 城市化水平

第二节 中国城市化40年:1978—2017年

第三节 中国的城市社会

第四节 本章总结

第二篇城市社会的城市化:发展逻辑与动力机制

第三章 城市社会的城市化:国外的经验

第一节 世界城市社会的演进

第二节 典型地区与国家的经验

第三节 城市社会城市化:影响因素及其后果

第四节 总结

第四章 中国进入城市社会以后的城市化发展

第一节 城市社会城市化的动力:

来自先行地区的实证

第二节 城市社会城市化的质量演进

第三节 本章总结

第三篇城市社会的城市化:风险挑战

第五章 中国快速城市化的问题和挑战

第一节 持续的挑战

第二节 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市民化意愿

第六章 社会风险与风险社会

第一节 社会风险与风险社会理论

第二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城市社会及其风险的分析

第三节 城市化与社会风险

第四节 构建危机防火墙

第七章 城市化风险与公共安全

第一节 城市化风险及其应对

第二节 城市公共安全

第八章 土地城市化、土地财政与土地陷阱

第一节 土地城市化

第二节 城市化与土地财政的演变

第三节 构建应对城市化土地财政依赖的体制机制

第九章 城市化与金融风险

第一节 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

第二节 系统性金融风险及其传导机制

第三节 快速城市化的金融风险及其应对

第四篇 结论与建议

第十章 中国城市社会的城市化道路

第一节 城市社会的城市化:我们发现了什么

第二节 教训

第三节 城市社会城市化:中国道路

主要参考文献

城市社会的城市化与中国道路是202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李通屏倪琳彭欣源著。

得书感谢您对《城市社会的城市化与中国道路》关注和支持,如本书内容有不良信息或侵权等情形的,请联系本网站。

购买这本书

你可能喜欢
农业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与关中实践 电子书
本书内容分为家庭经营的弹性结构与渐进的中国农业现代化等7个章节,以关中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丰富实践材料为基础,呈现正在快速发展的农业现代化的中国实践。
从农民到市民:浙江省城市化发展实证研究 电子书
本书以浙江省为例,研究探讨了我国推进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和途径,对如何顺利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并进行近期可行性研究和远景分析,为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变迁与分层 电子书
本书运用严谨的量化方法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变迁背景下的社会分层。全书共三篇:一是旧制度的新变化,主要探讨户籍制、单位制、所有制等在改革与式微过程中带来的分层机制的变化;二是劳动力市场分割,聚焦于新的分割维度的出现、不同分割维度的比较以及分割证据的纵向检验;三是大学生就业分化,专门研究大学毕业生这个特殊劳动力群体的内部分化。
赛迪回眸: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与思考.2016 电子书
2016年是“十三五”起始之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正面临新形势。《赛迪回眸2016: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与思考》既聚焦工业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重点主题,又关注“互联网”、新兴领域、信息安全、绿色发展、国际竞争等特色方向,全书共八部分,结构合理,文字严谨,内容深刻具体,涉及领域广泛。本书是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的年度研究精选成果,可以为政府机关、科研单位、企事业单
换道赛车:新能源汽车的中国道路(精装版) 电子书
本书系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深度思考撰写,目的在于梳理中国新能源汽车20余年发展历程的脉络,介绍相关产业政策的出台过程与落实结果,总结汽车企业竞争力升降的经验教训,探索中国汽车强国建设的基本路径,探讨全球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本书重点回答了业界关注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中国新能源汽车走过了怎样的一条发展道路?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中国